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探究

2021-01-03 19:18亓丹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爱国主义

亓丹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需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深度融入与应用。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资源凭借“生命活力”、“引证意义”,为高校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赋能。有鉴于此,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为例,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发现,内蒙古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时,存在偏向理论层面应用、网络教育辨识偏低、教师思政素质弱化等诸多问题,限制运用效果。有鉴于此,当着手建设内蒙古爱国思政教育专属网站、建立思政教师终生学习制度、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信息筛选系统,不断增强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课程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资源的水平。

关键词:爱国主义;区域特色;高校思政课程;内蒙古地区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组织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必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泉源[1]。内蒙古作为中国北疆自治区,具备相当深厚、源远的文化资源储备。同时,建于内蒙古地区抗联英雄园、乌兰夫纪念馆以及北方兵器城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为区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充足资源。如何将内蒙古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政课程,拓展思政要素供给模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内蒙古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内蒙古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路径,以期助力提升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课程实效性、践行党的政策部署。

二、内蒙古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具有“生命活力”

一方面,区域特色题材更具亲和力[2]。内蒙古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题材的真实性、鲜活性能够增强高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突破现实文字教材传播的真实感,使其形象化特点能够凸显。例如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真实、可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具有典型的爱国英雄故事,显著拉近高校学生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距离,将以往虚化、抽象的爱国主义愈加具体。另一方面,区域特色题材更具实践性[3]。实践性集中体现于以高校学生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场景参观、事件挖掘。通过场景参观,促使学生基于事实强化自身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事件挖掘,促使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贯彻于实践,强化学生爱国意识。

(二)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具有“引证意义”

就内蒙古高校现行思政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部分思政课程内容讲解时,需要引入事实案例进行证明[4]。此时,内蒙古地区所存在的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即可促使学生认知改革开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产生民族自豪、民族自信。与此同时,在提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也可通过引入内蒙古地区爱国志士、共产党员的真实故事,培育学生正确思想方向,巩固学生意识形态。除此之外,利用爱国主义讲解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明辨发展目标与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帮助高校学生探寻人生哲理,发现生活之中的哲学。

三、内蒙古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困境

(一)偏向理论层面应用,缺乏实践引入

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开展与其他地区基本相同,多是注重理论教学。且内容多数为国家政策以及意见,呈现教条主义教学形态,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5]。事实上,对于现时00后高校学生而言,可通过智能手机、电脑获取信息时,具有多元化学习方法选择,可以依据内心思想选择自身想要的学习方式。在当前多媒体、互联网融合时代背景下,“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较为明显,喜欢新潮,也致使其思想表现出多样性[6]。一味在思政课程中单纯追求理论层面的爱国主义内容教学,只会让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及其爱国主义内容感到枯燥,无法体现出真正的教学效果。综上而言,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无法充分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追求,致使内蒙古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受限。

(二)网络教育辨识偏低,内容针对不敷

在思政教育结合互联网的宏观背景下,高校学生势必要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政内容学习研究[7]。而当前互联网中存在诸多不良信息,高校学生在思维辨识度较低的情况下无法分辨信息本质。部分学生面对色情网站的不良诱导无法抵抗,并且与网友进行沟通交流成为倾诉心声的主要方法,加之网络游戏的刺激诱惑,让高校学生陷入网络陷阱难以自拔。在家长监管、老师监督下,此情况尚有所抵制,但是脱离管制以后极有可能导致高校学生走向错误思维发展道路[8]。除此之外,基于互聯网的高校思政教育涉猎广泛,高校学生在获取相关学习资源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问题,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也无法将其实践化,使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效果难以发挥。

(三)教师思政素质弱化,教育质效偏低

基于内蒙古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资源来源丰富,教师需要不断擢取相关地区文化资源进行补充。除此之外,业已有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渠道对思政内容进行初步学习,致使高校思政教学以及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时存在不足之处[8]。究其根本,相关教师思政素质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要求,难以践行将爱国主义区域特色资源合理融入思政课程的发展部署。并且,运用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思政课程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收集、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并将其合理穿插到课程中,对教师工作强度提出挑战。据此而言,高校思政教师思政素质出现弱化现象,致使整体教育质效偏低。

四、运用策略

(一)建设内蒙古爱国思政教育专属网站

由于部分高校学生存在思维辨识度较低的现象,可能对思政教育课程开展及其在运用内蒙古地区爱国主义特色资源时存在不良影响。由此,教育部门应当联合技术部门开发建设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爱国思政教育专属网站。网站内容需要聘请教育专家、思政学者进行安排,尽量使思政教育及爱国主义资源可视化、整合化,加强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内蒙古自治区宣传委、教育部可成立专业管理部门对网站实施管理,避免不良信息侵入影响思政教育开展。除此以外,为保证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应当加强技术审核,避免网站信息泄露。通过建设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专属网站,合理避免糟粕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不良影响。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信息筛选系统

在思政教育针对性不敷的情况下,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师及对应技术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筛选系统,有效增强爱国主义教学内容针对性。具体而言,首先设立关键词搜索提醒机制,在学生搜索爱国、思政等有关词汇时,系统自动提示相关网站连接。并且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在发现相关资源存在不良网站或信息时,触发报警机制,教师及内部技术人员及时进行清理。除此以外,在学生搜索思政教育相关内容时,优先推荐点击量较高、内容较为合理的网页或视频内容。通过信息筛选系统的建设,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爱国思想。

(三)建立思政教师终生学习制度

基于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极大程度决定于教师的思政专业素质。由此教师需要多方面提升综合素养,使自身处于终生化学习状态。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力。一般而言,在使用内蒙古地区特色教育资源时多数是在信息、计算机基础上进行处理,教师需要在海量资源基础上熟练传递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处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持续强化思政学习。教师需要建立终生学习制度,紧跟网络发展潮流,适应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此外,教师需要学习一定程度的互联网知识以及网络技术,在应对互联网中存在的问题时能够及时依靠自身解决。如此,方能促进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课程开展便利化。

五、结语

综上而言,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势必需要利用好思政课程这一阵地,并充分借助区域特色资源的“生命活力”、“引证意义”,不断加强学习效果。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务必需要注意偏向理论层面应用、网络教育辨识偏低以及教师思政素质弱化等系列问题,利用合理措施进行排解。如此,促使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课程有高度、有深度,拔高整体青年一代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张睿,庄铭星.爱国主义教育区域特色题材在中职思政课中的运用探究——以福建厦门地区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48):6-7.

[2]俞天琦.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介入路径及实施策略[J].知识文库,2016(9):46-47.

[3]李玉龙,王丽新,张东.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21):98-102.

[4]曲建武,张晓静.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123-128.

[5]拉巴次仁.新时代西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24-228.

[6]周玉婷.略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77-79.

[7]陳红,杨小扬.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12):13-14.

[8]崔莉.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2):242-245.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爱国主义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方法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双语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育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太极拳普及现状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的契机
内蒙古地区汉语方言里的蒙语借词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选题策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