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桐 王晓军
中图分类号:G82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1-113-01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参与到各项业余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马拉松运动对参赛选手身体素质要求高,活动量大,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极易受伤。由此可见,构建“赛前—赛中—赛后”一体的马拉松业余选手运动防护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马拉松 休闲体育运动 运动损伤 运动防护
一、在赛前训练中的运动防护
马拉松运动为耐力性周期运动项目,以有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占总供能的98%。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主要取决于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肌纤维类型以慢肌为主[1]。
由于训练中运动员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刺激其心肺功能发展,在进行训练之前必须要进行运动前健康筛查,根据参赛者之前的身体状况和锻炼情况进行判断,避免因为不适应较大强度的运动而导致运动风险增高。可以用体力活动准备问卷等进行自我筛查,假如有心脑血管疾病、外周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则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训练。除了心脑血管问题,运动员在长跑训练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下肢运动损伤[2]。有研究对长跑爱好者进行了调查,发现长跑爱好者在腰骶部、臀部、膝、大腿、小腿、踝、足都会发生运动损伤。从部位上来看,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踝和足。因此无论在训练还是在比赛中,都需要对这些位置格外关注。疲劳是导致的运动损伤的因素之一,无论是训练或者是竞赛,都需要监控运动强度,从而避免过度疲劳,并且采取积极手段恢复疲劳,让运动员以较好的状态进行训练和竞赛。
由于业余选手的运动与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备赛训练的阶段必须对其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在训练之前可以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和乳酸阈测试以了解其心肺能力,进行肌力测试和FMS筛查,从而了解其运动能力及薄弱环节。对于长跑训练者,可以使用Polar心率表对其运动强度进行监控,避免强度过大造成乳酸堆积对身体带来不利影响。训练中不仅仅要注意发展心肺耐力,还应该注意进行协调性、柔韧性与肌肉力量训练。良好的膝关节与踝关节本体感觉可以有效防止在运动中摔倒,对身体薄弱部分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运动链中肌肉力量不平衡的情况,从而降低受伤风险。在完成训练之后可以对大腿、小腿肌肉进行放松拉伸,进行充分休息,补充适当营养,以保证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
二、比赛中的运动防护
目前,在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马拉松赛事中的运动防护不仅要靠参赛者本人,还需要依靠赛事主辦方、医院等各方进行密切配合。
对于参赛者本人来说,由于马拉松运动强度大、历时长,在比赛前和比赛中要注意补水补糖,避免由于缺水、大量出汗造成严重电解质紊乱、低血糖、低血压等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整个比赛过程中一旦发现自身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停止运动进行观察,避免出现危险。此外,参赛者必须密切注意参赛时的天气状况,避免热病。
对于赛事的主办方来说需要考虑诸多因素。首先是对参赛人员进行健康调查,对存在运动风险与健康风险的人进行筛选,风险高者不允许其参加比赛。主办方需考虑比赛时间,由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大量产热,如果选择天气较热的时间进行比赛,参赛者容易出现中暑甚至是热射病。主办方可以在马拉松比赛沿途设立临时补给站,为参赛选手提供水、饮料,方便参赛选手补充糖分,还应该配备一些应急的药物,能够处理简单的外伤。马拉松赛事志愿者需要经过急救培训方可上岗,志愿者需要学会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判断伤者的生命体征、做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使用绷带止血等等,沿途可以隔一定的距离配备一台AED,以应对心脏骤停的突发状况。马拉松比赛中时常会有医生参与比赛,在比赛中医生可以与相关志愿者、工作人员配合,对受伤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赛事举办方需要和医院密切配合,安排一定数量的救护车在比赛过程中随时待命,一旦发现受伤者伤情严重,立即使用救护车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三、比赛后的运动防护
马拉松运动强度较大,参加完比赛之后身体较疲劳,需要及时恢复。在完成运动以后仍然需要补充糖分与水分;对下肢肌肉进行有效放松,可以采取按摩、水疗、物理疗法等方式放松肌肉与关节;通过一定的正念引导方式缓解中枢疲劳,逐渐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型,让人从精神到躯体的疲劳都得到恢复;保证充足的睡眠,使生理机能从参赛时候的应激状态中恢复,从而可以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生活,甚至是新一轮的训练之中。
在马拉松比赛之前,需要先对参赛选手进行运动风险评估,要注意运动训练负荷监控和训练后疲劳恢复。对于业余选手而言,要防止过度运动和错误动作而造成下肢关节运动损伤非常重要。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要防止参赛选手心脏骤停,出现中暑、热射病等疾病,以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问题,比赛后注意休息恢复,密切观察身体状况,逐渐恢复运动疲劳。无论训练还是比赛,佩戴护膝等护具、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鞋都尤为重要,如此便可以构成马拉松“赛前—赛中—赛后”的运动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宋小荣,陈伟强.论马拉松运动项目的生理学特征[J].田径,2013(03):38-43.
[2]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第10版)[M].王正珍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