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运河

2021-01-03 18:36范先机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运河

范先机

淮安三月,气温似乎比家乡鄂州低一些。昨晚下了雨,清晨冷风就吹得人不停打哆嗦。气温下降,几位同行者便打起退堂鼓,放弃游览大运河。我却执意要去,还大声告诉大家,即使天下尖刀子,也阻挡不了去看看大运河的脚步。

大运河历经千年,但风采依然,活力依旧。大运河横卧在淮安城郊,犹如一条蓄势腾飞的巨龙。天空黑云成团飘荡,狂风肆呼,数只白鹭逆风贴水飞翔。宽阔的河面,波涛翻滚,拍打河岸,卷起黄色的“雪”花。临岸停靠成排的货轮,踏着波浪的节拍,如摇篮一样有致地摇摆。河中间货轮首尾相接,齐步前行,仿佛是接受检阅的仪仗队。堤岸杨柳依依,生机盎然。

站立在大运河堤岸,全身如波浪一样翻涌着激动和敬佩之情。来看大运河是学生时代种下的梦想。历史课上,当听到教师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長的人工河,给大半个中国带来福祉时,我就对大运河肃然起敬,盼望早日去领略她的风采,感受她的神韵。

回望历史,惊讶大运河沧桑的身世,致敬古人勤劳、勇毅。大运河犹如一位坚强的母亲,从吴王夫差公元前486年开挖第一铲,已饱经风霜走过2400多个春秋。黄河的改道,帝都的迁建,泥沙的阻塞……面临一个个困境的挑战,大运河默默地承受着,不停地接受开凿、修建、疏浚、清淤的“洗礼”,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零散的小河流发展为联通南北的水利大枢纽、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不平凡的身世,折射着几千年来古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古代生产力低下,开挖大运河完全靠人工。仅隋炀帝时,修运河五年,征三百六十万人。风一阵赶一阵,河面上掀起波涛一浪接一浪,我们仿佛看到修建大运河“举锸如云”的劳动场面;仿佛看到烈日下面黄肌瘦的古人,汗透衣背,担着土筐,咬着牙,艰难行走;仿佛看到寒风中衣衫单薄的古人,饥寒困顿,赤着脚,夯实堤岸。大运河昼夜不停的滔滔河水,是古人的血和汗汇聚而成;她两岸绵延的坚固大堤,是古人血和汗浇铸而成。

大运河不平凡的身世,凝聚着古人的聪明和才智。构想修建运河,就体现古人不平凡的智慧,彰显古人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胆识。水运因其便利省力,是古代运输物质的主要渠道。为了让无河道的地方也能享有水运的便利,人们便拿出战天斗地的勇气人工开挖运河。为了实现南北顺利通航,古人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打通一个又一个瓶颈。唐朝李渤在灵渠所修的斗门,是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大运河上的闸、纤道、桥、码头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大运河是流动的文物。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前,北京通州、天津等地正在建设大运河博物馆,集中向世人展示大运河漕运等历史文化,展示古人的智慧和胆识。

欣赏淮安城的繁华景象,致敬大运河的无私恩泽。抬头远望,淮安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流淌着现代繁华的气息。沐浴着大运河几千年的润泽,淮安城如今架起了腾飞的翅膀,发展为举世瞩目明珠城市,成为江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后人,天地同朽灭。”李白这首诗赞叹大运河的“丰功伟绩”。“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大运河的开通,促进货物的流通,在带领两岸子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把城镇带进历史的聚光灯下。仅仅明清时期,北方的天津、德州、沧州、临清发展为“四大都市”,东南地区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发展为“东南四郡”。北宋的汴州更是繁华鼎盛,一幅《清明上河图》让这座古城声名鹊起,惊艳全球。

徜徉堤岸的绿色景观带,致敬大运河勇担新的使命。漫步在淮安大运河的大堤上,心情如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般欢畅。淮安大运河堤岸已打造成生态景观带。水边垂柳风姿绰约,摇摆着绿绦。红叶继木、女贞、小叶黄杨等“彩带”,在大堤上错落地交织,桃花、海棠、樱花、郁金香烂漫夺目。淮安市民三五成群,游走在景观带上,谈家常,话友谊,放牧心情。大运河走进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职责”内涵不断丰富,除继续履行运输、灌溉、防洪等职责外,还为人们休闲养生提供优质的场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蓝图已经擘画。北京通州,天津、浙江等地挖掘运河的文化底蕴,把运河建设成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打造成人们生活的绿色家园,续写运河堤岸折柳送别的新篇章。大运河公园是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是游客的打卡之地,频频登上中央电视台晒颜值,展风采。

河水悠悠,千帆过境,商旅往返,运载着希望和繁荣,造福着千秋万代。珍惜和保护祖辈遗产,让她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是我们每个中华子孙的职责和义务。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淮安大运河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如泰运河谣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