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愔颖
内容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以及授业等方面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蕴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的单篇文章,但这些文章的浅层次阅读不利于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之效。而本文则以《论语》整本书阅读为例就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提出几点见解。
关键词:《论语》 整本书阅读 传统文化传承
经典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正心修身,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我国的传统经典作品浩瀚如海,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作品的节选或选录,教师在这些文本阅读以及知识点讲解时主要针对重点展开诠释,但一句话,一章节,同一事物、同一话题,只有前后勾连,首尾照应,才能得到较为完整的解读,这种形势下不少教师就开始鼓励学生进行名著的整本书阅读[1],实现了单篇课文阅读不足的弥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拓宽眼界。其中《论语》所记录的古代伟大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孔子和弟子的言行,为儒家智慧的集合,所讲解的为人处世之理,值得每一位学生慢慢去体会与感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故此,本文结合初中生实际,对《论语》整本书阅读促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举措展开了研究。
一.《论语》整本书阅读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经典作品是随着时光流逝依旧闪闪发光的文化艺术宝藏,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掌握其中蕴含的种种思想,获得更多课本中所没有的知识。在初中阶段的部编版语文教材里就有很多经典短篇文本,潜藏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因为受到篇幅的限制,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过整本书阅读及研讨可让学生在整体上对作品内涵进行全面把控,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促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2]。
传统文化经典整本书中所含的传统文化内容相当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和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精髓同呼吸共命运的机会,典型的如《论语》,属于儒家学派经典的文学之作,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伦理观,语言精炼,用意深远,还涉及到大量丰富的哲学思想。学生通过细致而深入的整本书阅读能够认识与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传统经典文化元素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呼应,感受传统文化所含的力量,使自己的心灵与思想受到洗礼。可见,《论语》整本书阅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与育人意义。
二.以《论语》整本书阅读促传统文化传承的措施探索
1.坚持各章节内容熟读成诵,进行基本思想文化的汇总梳理。《论语》属于孔子与弟子日常活动中相关对话的归纳,章节篇幅短小,非常适宜熟读朗诵,故而《论语》阅读的首要任务即是读通、读顺、读准其中的字词篇,力求可熟读成诵[3],通过多次诵读,自然可对其中语感掌握通透,并逐渐理解文字中蕴含的基本内涵。
《论语》作为一部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知识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国学经典,给后人提供了很多文学知识和思想理念,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阅读难度,因此教师需注重营造整本书阅读氛围,关注学生在诵读中可能会遇到的读音、生字词等,并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中来。
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是学生语文思维品质提高的重要基础。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中就包含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十二条语录,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将课内阅读拓展至相关话题的整本书阅读,学生在分组阅读期间,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统整了《论语》全书20篇492章内容,梳理了孔子和弟子的日常对话记录、孔子弟子和其他人对话记录等,并进行分类阅读。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训练,学生会懂得如何在阅读时找到与作者形成共鸣的情感,从而提炼出作者的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此发表见解。比如孝文化,同学们通过研习讨论,认为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但真正做到使长辈身心感觉愉悦,当不拘于形式,唯有真正在内心里认同孝顺的义务,方可使后辈们得到“家风家训”这种潜在教化的感染。通过《论语》整本阅读,学生感受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2.深层次理解核心思想文化精神,促道德人格修养提高。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做到熟读成诵仅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以及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性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就是让学生在这些经典作品阅读时可以体察其中为人处世、生活态度的重要原则,提升阅读品质和精神质量。
如李泽厚在《论语今读》里所提:孔子与《论语》一书在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建构的历史进程里发挥着无法取代的功效。由此可见,《论语》里所倡导的那些“主张”“道理”“民主”“规则”自古时候就已在日常社会习俗、政教体制、民众言行活动里得以展现。如孔子讲“克己复礼”是使学生明白当私欲泛滥时怎样进行自我克制;孔子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使学生明白行为约束、责任担当的重要性;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使学生学生明白人际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可以说《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为学生展示了别样的人生实践经验,内容涵盖到文学、政治、立身处世、教育、哲学等多领域,在整本书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核心思想文化精神进行深层次挖掘,帮助学生感受孔子以“仁”为主的中华礼乐文化和以“德”为主的中华政教文化,促其成为有正确人格理想,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新时代接班人。
3.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阅读方法多层次阅读,感受与认识传统文化。《论语》属于一部语录体作品,教师在《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依托多元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明白对于《论语》这样时间久远、内涵丰富的作品,对一些不重要的内容可通过略读的方式完成;而其中的精彩篇章,则需通过精读的方式完成,从而更深入地掌握作品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精髓;部分内容则可通过略读和精读结合的形式来让整本书阅读效率提升。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应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完成阅读,确保“读得懂、讀得深”,以此来取得最大化的阅读意义。另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墨”做好拓展阅读文本的摘抄、批注、阅读笔记等,对于能够激发读者共鸣的经典词段、章节,可将其摘抄下来并标注好相应的释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先人传承下来的“礼”“仪”“廉”“洁”等规范,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
如在《论语》整本书阅读后对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孔子和弟子思想大致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涉及到的仁义道德规范等也有了基本认识,此时可将原书的编排彻底打破,鼓励学生根据主题不同(如品行、修养、学习、处事等)进行分类归纳,这样,学生在阅读后思考整理的过程中实质上又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传承。
4.借助信息技術开展整本书阅读,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便捷性。中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课余时间不多,若要让他们利用本就不多的课余生活来对内容丰厚的《论语》进行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特有的灵活性强、声、形、色俱全等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在素质教育持续推进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并主动更新教学策略,通过新的信息化手段来助力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鼓励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进行《论语》相关内容的信息搜集,对于不明白之处也可及时通过网络进行释意搜索,从而做到自主阅读。教师录制重点拓展内容的微课、网课,使之可利用课后或假期随时随地完成阅读,不受时间、地理环境等的限制,由此推进学生阅读,提供阅读方向引导。开设班级群讨论专区,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分享来传递作品蕴含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以及人文底蕴,通过交流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以传承。同时,还可结合实际,网络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与论语所给语录相应或相违背的事件,以此来佐证语录的教育意义,获得学生对《论语》这一国学经典的认同感。
5.依靠多样化实践活动开展,促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落地生根。在《论语》阅读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来使学生真正掌握“文”与“化”的深层内涵,明白其中潜藏的仁、义、礼、智等的真正含义,并在生活中、学习中主动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传承,约束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这就需要教师注重《论语》整本阅读后对传统文化的延伸教育,如组织开展辩论会,《论语》中包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和处事原则,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条举行一场辩论会。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或在学生整本书阅读后结合孔子的儒学思想开展“一孔之见”的小论文写作,不但可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还能丰富知识储备,增加学识涵养,利于培育有独立意识和独到见解的优秀人才。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情景演绎,选择某一个著名的场景让学生进行现场还原或改编,让学生始终保持热情,加深理解。
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在文化及意识形态吸引力方面凸显出的一种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中的一种,属于一个民族获得长远发展的基本思想根基,蕴含了民族丰富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利于民族凝聚力、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塑造。
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的阅读技巧、理解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传统经典作品的独特之处,能够更好地使之感知经典文化所散发的魅力,由此主动学习古代先贤在修身、处事、待物方面的人生哲理,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强.借助《论语》经典,以文化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整本书的阅读[J].课外语文,2019(4):112-113.
[2]杜媛媛.整本书阅读:培养思维、传承文化之新途径——观摩《城南旧事》阅读教学有感[J].基础教育课程,2019(20):31-34.
[3]吴晓航.“文化传承与理解”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9(12):24-27.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