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言语审美的小学语文教学延展阅读初探

2021-01-03 09:32刘皇
甘肃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刘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当前的发展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指向言语审美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延伸教学思路,配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进行适当拓展,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文章基于指向言语审美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相关探讨,旨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言语审美;小学语文;教学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9—0044—03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指向言语审美的相关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创设相关的语言情境,有组织地感受相关的语言文字应用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言语审美能力,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理解,激发自身的言语潜能,积极提升语文素养。

一、言语审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教师注重使用价值,忽视言语审美。从语文教学环节中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技能提升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及课文中的深层含义。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审美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知识储备较为薄弱,在实际教学当中也削弱了审美教育,导致学生的发展处于失衡状态,学生长时间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很难得到全面发展[1]。

2.其他因素制约学生的审美发展。文学作品当中蕴含着美学的内容,而这种“美”的形态无法计量,这既是文学作品灵魂的展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所在。但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并且在认知上还处于发展状态,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实际表现存在落差。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美学指导,导致小学生对“美”的认识仅停留于表面,很难深入探究其意义。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之下,不仅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3.思维发展制约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审美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的体现,小学生在平时的语文课程当中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提升”,以此达到教学目的。但是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传统的语文审美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将审美和想象力等方面分开,导致学生很难在学习中收获乐趣。这种具有限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主见,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言语审美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

言语审美不能局限于人与人之间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也可以成为文本与意境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内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言语能力,为言语审美教学指明方向。从审美教学的核心出发,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从两方面开展,第一个方面是以一篇课文为基础,通过某个问题或者关键点引导学生对相关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课文并不代表全部,而只是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在这种方式之下,教师为学生打破传统教学壁垒,能够不断补充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而不是利用知识拼凑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2]。第二个方面是在教学当中进行思路拓展,每一位学生在阅读时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这种教学视域下开展的延展性教学需要以审美为中心,这并不仅是围绕与其课文相似的内容展开教学,更要深入到学生的思维以及审美等深层,从这些方面进行延伸。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应该巧妙隐藏这种思路拓展,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等方式进一步领悟内涵,达到真正的拓展性教学目的。

三、言语审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1.利用课文内容适当拓展。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阅读与写作都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有效的教学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语文思维,促使学生在后续的发展当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稳”,而不是简单分析后就跳过,要注重逻辑间的关联性,循序渐进。课文仅仅是教学中的范例,教师应利用课内外互补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3]。

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本文出自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后会对诸葛亮、曹操等人物留下初步的印象,基于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文,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全面了解。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且能够对课文进行深度分析,形成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阅读完这一著作之后,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成人数相等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针对著作当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整部作品,认为诸葛亮的很多设计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木牛流马等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伟大设计;有的学生认为文章全面刻画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的生性多疑都刻画得精妙传神,为全书的阅读增添了色彩;也有的学生在阅读全书之前,对作品了解得较为浅显,只知道曹操、刘备这样的核心人物,阅读之后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到受益匪浅。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从人物、场景、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特定的范围,教师应该用心聆听学生的回答,而不是根据自己对名著的理解限制学生的作答。小学生的年紀较小,在分析问题或者思考能力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达到审美要求。小说与课文节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小说中的人物更加繁杂,而且故事情节关联性更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以及内在“线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带领学生分析章节题目,帮助学生理解每章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来指导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

2.将一篇文章与多篇文章相关联。将一篇文章与多篇文章进行关联的教学方式也被称为“一对多”的方式,即利用一篇文章中的某一点作为出发点,以此将相关内容延伸到其他文章当中。其阅读形式也可以从精读变成泛读,加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以及积累量,纠正学生在课后不阅读的习惯。

一些小学教材当中设置了课外阅读的延伸环节,这也促使语文教学形成了“教学——领悟——课外拓展”的模式。在这一环节当中,学生从阅读课本内的文章发展到将多篇文章进行串联,在多读书的同时也能达到提升言语能力的目的。在这种多文本阅读当中,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文本之间的关联,并且将知识进行迁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如果教师想适当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选择较抽象的内容作为拓展,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为例,本课是典型的说明文,通过介绍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学生展示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基于课文的核心主题,选择《神奇的纳米技术》等相关文章进行拓展,由于说明文的拓展材料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因此,教师仅要求学生进行泛读,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学生通过文章之间的分析对比,可以归纳出纳米技术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已经应用到众多的领域当中,甚至成为我们健康的守护者。

多文本阅读的教学方式是近几年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教学内容,提升言语审美能力[4]。

3.适当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内化,为自己所用。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学生会基于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赏析,尤其是在语文教学当中,学生会利用个人的情感体验分析文本内容,以此达到迁移目的。小学生当前的年龄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知识迁移有助于言语审美能力的提升。

以《两小儿辩日》一课为例,本课是文言文,学生在初次学习时很难理解其深刻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等方面进行剖析,促使学生对内容审美赏析。例如,在“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中“知”同“智”,这也是通假字当中的常见用词,小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这一词的含义,有的学生说翻译成“知道”也符合文章意思,不需要同“智”,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教师可以列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进行举例,其中的“知”有的地方翻译成“知道”,也有的需要同“智”,翻译成“智慧”。因此,促使学生理解古文的翻译,需要结合文中的语境进行分析,从而达到翻译和理解的目的。在这种语文品鉴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度也在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当前的课文内容进行全面了解,也可以为其他内容进行铺垫和连接,感受文字背后的魅力,为小学生的言语审美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引导学生实现言语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表层,更应该深入内部看到其内在的价值,加强言语的表现力度。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让生活中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形成关联,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能得到相应的言语能力拓展,领悟文章魅力,从而达到指向言语审美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艳.指向言语实践的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71.

[2]汤岚.指向言語审美的小学语文教学延展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65-68.

[3]宋尚琴.小学生语文课堂交流性言语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35(05):32-37+122.

[4]钱军伟.指向言语生长:小学语文教学的重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01):71-78.

编辑:杨静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