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与光荣: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20年回顾

2021-01-03 11:15季浏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课标新课改

【按语】  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这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了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在校学习方式。站在2021年岁末,回望这场波澜壮阔、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系统的新课改,有太多方面值得回顾与梳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为这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一路风雨兼程。此文是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教授基于其20年的新课标研制及推进历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追求的概括与总结,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研制和推行的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20年新课改对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重要影响,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发生的深刻变革。

摘    要: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也称为“新课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谓是变革性的,无论是在课程改革理念,还是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0年的新课改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巨大而又意义深远。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梳理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历程,概括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体育教师和青少年学生中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提炼了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一是坚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青少年學生体魄强健、身心健康;二是三维课程目标的思想始终不变,充分体现育人的本质特征;三是坚持课程内容规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增强课程教学的适切性;四是坚持课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五是坚持发展和激励性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标;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 812.5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200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promulgate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all subject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which opened the curtain of the Eighth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so known as the“New Curriculum Reform”. This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can be described as revolutionary, where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both in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past 20 years has exerted a great and far-reaching positive impact on China’s educ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summariz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young students, and refin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value pursuit i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First,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of“health first” and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young students; second, the idea of three-dimensional curriculum objectives remain unchanged, fully reflecting the essential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rdly,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stipulation and flexibility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enhanc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fourth,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ultivate students’sports ability and sports morality; fifth,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centive learning evaluation to promote students to better achieve their learning goals.

Keywords: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urse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new curriculum reform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础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由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迄今为止,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经20个春秋。这次课程改革可谓是变革性的,无论是教育思想、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称为“新课改”。体育课程改革也是如此。20年的新课改对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笔者作为最早亲历和参与这场波澜壮阔、令人瞩目的课改者之一,撰文回顾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及推进历程,并概括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以期对即将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版)》的理解与施行,以及加快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1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历程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笔者主要从事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博士生期间学习临床心理学专业,是我国体育界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土博士”,主编出版了专著《现代催眠术》《当代运动心理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此外,还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统编教材《体育心理学》和研究生教材《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这两本教材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笔者从运动心理学转向新课改还是缘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两位教授。1994年,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的施良方与笔者同在教育学院,交流很多。他是我国课程论方面的鼻祖,当时申请破格晋升教授时提交的申报材料就是两本厚厚的、未正式出版的《课程理论》讲义,此讲义后来被称为国内最早、最完整的课程论教材。之后,他和崔允漷教授到无锡锡山高中讨论该校的教学改革,笔者有幸随行并参与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讨论,耳濡目染中开始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有了些许思考。后来,施良方教授因工作劳累英年早逝,崔允漷教授成为20年来课改的领衔专家之一。1999年教育部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范围对课程标准研制单位和主持人进行招标时,笔者受两位教授潜移默化的影响, 积极申报并有幸中标,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并由笔者同一单位及所有其他单位的申报人共同组成了课程标准研制组,包括耿培新(人民教育出版社)、谭华(华南师范大学)、滕子敬(北京师范大学)、许世岩(西北师范大学)、胡增荦(华东师范大学),之后又增加了潘绍伟(扬州大学),胡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汪晓赞(华东师范大学)先后担任研制组秘书。

2009年修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调整了部分成员,同时,教育部也实行课程标准修订组“双组长制”,由杨文轩和笔者担任修订组组长,成员包括潘绍伟、谭华、耿培新、陈雁飞、毛振明、庄弼,汪晓赞担任秘书。2015年修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教育部又调整了修订组成员,由钟秉枢和笔者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潘绍伟、汪晓赞、谭华、耿培新、吕万刚、杨桦、田麦久、毛振明、庄弼、张金生,秘书为尹志华。2019年修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研制组成员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组长仍由钟秉枢和笔者担任,成员包括潘绍伟、汪晓赞、耿培新、陈雁飞、刘春燕、杨桦、李宗浩、张金生、朱伟强、毛振明、于素梅,尹志华、马德浩和张震先后担任秘书。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成员的变化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课程标准研制和修订的延续性,季浏、潘绍伟、汪晓赞、耿培新完整参与了20年的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二是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20年中研制组不断吸纳新成员;三是集聚了背景不同、观点有差异的各方面专家,力求充分讨论,甚至争论,直到观点相对统一为止。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过程充满艰辛,研制组20年来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及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中,虽然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但是这项工作意义重大,笔者感受到的是虽苦尤甜,苦中有乐,并且要坚定信心,要有包容豁达、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课程标准的研制或修订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听取意见、相互交流、修改完善,并进行大量的培训、研究、推广等工作。

1)查阅大量资料和参与教育部组织的专家报告会。当时,课程标准研制组几乎所有人都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专家,而了解和理解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又要有一个过程。笔者除了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还组织翻译了当时国际上若干发达国家最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或“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教育中各科的教学大纲几乎都是依据苏联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编写的[1],体育教学大纲也是如此,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无论在教育思想、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和体例格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当然,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了各科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基于以上,研制组对课程标准有了基本的认识。

2)进行广泛的调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笔者组织研制组成员分专题进行调研,内容包括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经验与问题、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体育课程与科技发展等,并形成研究报告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

3)研制组内充分地交流和讨论。课程标准研制组由多方向学术研究背景的专家组成,包括体育教学大纲制定者、体育史专家、学校体育学专家、田径项目专家、运动心理学专家等。当时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对课程标准还比较陌生,并且受到教学大纲的影响,讨论时经常从各自的角度和理解程度去看待课程标准。2000—2003年间,研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研制组每个月都要到北京大兴的“校长大厦”集中开会一周左右,每天学习、开会和讨论,几乎每天晚上不是大组开会,就是小组开会,深夜结束会议是常有的事情。有时为了讨论问题和修改标准,会一直到凌晨两三点钟。这段经历令人刻骨铭心、终身难忘。而“校长大厦”也可谓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和新课程改革的“发源地”。

4)与社会各界进行广泛交流和讨论。课程标准初稿或修订稿完成后,教育部不但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广泛征询意见,同时要求课程标准研制组集中专家进行面对面地征询意见和讨论。例如:最初在課程标准初稿完成后,首先在北京征询了参与制定体育教学大纲的相关专家、一线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员的意见。由于处于教育的转型时期,课程标准无论在指导思想、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还是在框架格式、写作体例等方面都与教学大纲差异较大,尽管相关专家都从关心课程标准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但是受到的一些质疑和批评也是比较尖锐的。再如,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初稿完成后,在全国四大片区(北京、上海、广州、扬州)征询了各地专家代表和教师代表的意见。2019年开始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初稿完成后,有时因为对课程标准中某一个问题的观点不同、理解不一,教育部教材局会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面对面的专题讨论。此外,要对通过各种渠道征求的近300多条意见逐条进行书面回复,不仅对每条意见给予明确答复,而且要对答复的每一条意见中写明理由,并且在此基础上修改课程标准。研制组从未停止过在内外部讨论课程标准,并对课程标准进行反复修改,用字斟句酌来形容也不为过。

5)课程标准颁布后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宣传、实验和推广工作。一是无论哪一版课程标准发布后,都要在教育部的组织下进行国家级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领导、体育教研员、教师代表等,并且要在各个层面进行课程标准的培训。二是教育部在新课改早期组织各学科建立课程改革网站时,不仅要在网站上传各种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文章,而且每周要定期在网站上与网友进行交流,回复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其中大多数是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有些问题超出了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范畴,甚至质疑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和笔者的“资质”。例如:有网友质疑笔者只懂理论,不懂体育;只会写文章,不会上体育课。而事实上笔者是学习了一些相关理论,并且在1990年就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而且笔者童年时就参加过乒乓球和篮球训练,初中进入扬州地区少体校篮球队训练,高中时曾获得过扬州地区中学生田径比赛800 m、铅球、手榴弹等单项冠军,曾参加过江苏省中学生田径比赛和全国中学生篮球比赛,也在江苏省体工队网球队和田径队试训过。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篮球普修课和专项课。三是结合新课改的相关科研项目在全国一些学校开展实验研究。例如,笔者曾结合申请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在全国相关学校建立了100多个实验基地,引导这些学校根据其实际情况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形成体育教学特色。该研究项目促进实验基地学校形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以及各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例如,福建泉州市的鲤城小学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凝练形成了独特的校本特色,即全校人人会打南拳。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多次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并被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纳为优秀案例之一。四是为了使课程标准落地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在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此,笔者创建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市的50多所学校建立实验基地开展教学实验,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全国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使用该模式,从而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五是课程标准属于国家法规性文件,因此,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程标准发布后要组织编写解读课程标准的相关论著,以便于一线体育教师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此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相关教材也要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和修订,教材出版后要结合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的培训,等等。

2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20年的影响

2.1  新课改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新课改20年来,广大体育教师与新课改共成长,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更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著书立说”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越来越多。新课改之前,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仅是上体育课,而新课改促进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学习、勤于总结。一些中小学体育教师将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并展开研究,产生了大量“有血有肉”的教学研究成果,成为新课改过程中体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的新力量。

2)主持和参与研究项目的体育教师越来越踊跃。许多体育教师不但自己申请各种课题进行研究,也积极参与新课改的相关课题研究。有的课题研究参与人员中的一线体育教师多达上千人,他们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20年的新课改使得广大体育教师的研究意识大大增强,研究能力大大提高,逐步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3)参与各种研讨会和交流活动的一线体育教师的人数前所未有。很多会议或活动有几千人参加,充分显示了新课改激发了广大体育教师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

4)广大体育教师由过去教学大纲的被动执行者向课程的主动建设者转变。在新课改前,我国普遍采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可谓全国一盘棋,各校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完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是否符合其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并不关注。很多体育教师不思考、不创新,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也体现不出特色。而20年的新课改已使广大体育教师从体育教学大纲的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建设者转变。许多体育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学方式方法更加多样与有效,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例如,过去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步骤和程序几乎都是由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构成的“四段式”。新课改之后,一些体育教师大胆创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形成激趣导学、增趣促学、合作探究、身心放松的“新四段式”。概而言之,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了师生和谐互动、形式灵活多样、气氛热烈活泼、实际效果显著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

5)广大体育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江苏省体育教研员孟文砚积极带领江苏省体育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开展了各种交流与展示活动,其教学研究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又如:重庆市体育教研员牛晓在新课改前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她积极投身新课改,既参与了国家级《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又参与了课程标准测评组的各项工作等,不仅被调任为重庆市体育教研员,而且现在已是重庆市学科名师、正高级体育教师。再如,深圳市原体育教研员刘晋在课改前是一名高中体育教师,他大力开展基于“大密度、高强度运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促进学生在体育课上由“不动”“少动”向“乐动”“多动”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许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他因为投身新课改并成绩突出,被调任市教科院担任体育教研员,2015年晋升为全国中小学体育领域唯一的二级教授。在20年的新课改中,伴随课程改革而成长的体育教师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新课改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笔者也在主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以及积极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研究中不断发展,不僅主持研制和修订了5本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5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还主编出版了《国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育展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法》《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以及国家审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等20多本著作和教材,发表了100多篇与新课改相关的论文,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此,笔者被评为体育界的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了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相关成果“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 (七年级)》、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全一册)》和高等学校教材《体育心理学》分别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

2.2  新课改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20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也同样获益良多。尽管由于许多学校重视智育、轻视体育而导致的挤占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家长对文化课的过分重视及对学生在学校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安全问题而引发的“校闹”等,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但是随着我国对学校体育日益重视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同时也由于广大体育教师迫切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以及新课标注重激发广大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因此,新课改对青少年学生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积极影响。有相关研究显示[2]:“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逐步得到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体育课,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由于课程标准融合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体质健康状况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2014年,7~22岁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发育水平继续提高,在7~18岁学生中,多数组别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呈现出稳中向好趋势[3]。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13~22岁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上升到17.7% ,上升了2.9个百分点。13~15岁、16~18岁、19~22岁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分别上升了5.1、1.8、0.2个百分点[4]。

3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20年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革除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作用。

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体育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其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些时候,旧的问题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至,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即使有,可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没有止境。这也是国际上每隔10年要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最初研制课程标准,还是后来几次修订课程标准,都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都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即必须体现党和国家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必须针对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趋势。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创新、砥砺前行。

3.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青少年学生体魄强健、身心健康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初期,研制组就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为课程标准编写的最重要的依据,特别重视该文件中提出的:“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5] 由此,当时将原来的课程名称由“体育”改为了“体育与健康”,并融入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课程性质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同时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分为5个方面,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6],由体育运动和身心健康两条主线构成,其中,体育运动是载体,身心健康是目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即将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年版)》依然坚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7-8],并且更加强调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近10多年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都强调的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高度一致,并且也关切到了我国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的现实。尽管《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没有划分上述的5个课程内容标准,而是以培养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导向,但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一以贯之,而且学科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健康行为。可见,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根本和方向。

3.2  三维课程目标的思想始终不变,充分体现育人的本质特征

为了改变“知识中心观”“运动技术中心观”,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版)》就强调要建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9],促进广大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体育知识的方法、体验运动的乐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年版)》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0],并且也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要更好地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思想,更加强调将以往单一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转变成培养人的过程。三维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虽然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体现的价值追求是相同的,即都是强调“立德树人”。如果说两者存在差异,那么前者是后者的指引,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前者体现了由课程目标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想,即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有助于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或者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要由其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贡献度来决定。由此可见,从新课改初期到现在,20年的新课改一直在解决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问题。

3.3  坚持课程内容规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增强课程教学的适切性

鉴于我国各地在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以及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特点,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版)》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年版)》都强调课程内容的规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其中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内容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体育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相联系等。二是学生要学练基本身体活动、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学习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三是注重结构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年版)》特别强调结构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而且在之前的几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体现出了突破单一运动技术教学,强化组合运动技能教学及比赛,只是之前的几个版本未使用“结构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这一概念,但是已经体现了这一点。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具体运动项目或教学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学校,有助于不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能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适切性,并且能体现出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学特色;二是在普通高中阶段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基础和学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学有所长,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总之,20年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以贯之地强调课程内容的规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这不仅增强了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激发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也更加喜欢所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3.4  坚持课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

为了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改变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式,2001年版课程标准就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年版)》均强调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创造性,也实现了教学程序和步骤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以及师生关系更和谐,并且使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显著的积极性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运动能力、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显著变化。以往存在的“军事课”“说教课”“安全课”“测试课”“单一技术课”等教学形态导致的“不出汗”体育课正在逐步改变,无运动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正在向有运动负荷、有技战术、有比赛的“三有”体育课转变。总之,20年来,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倡导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与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5  坚持发展和激励性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如上所述,无论是基于三维课程目标观还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置的课程目标,都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目标。毋庸置疑,以往只关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评价,对育人目标的达成评價尚有不足。因此,200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倡导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一是评价内容多样,即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与技能、体能、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进行评价;二是评价方式多种,即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即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虽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1年版)》都强调要围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评价,但是其与之前的几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评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最新的两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将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由隐性表现转化为显性表现,从而提高了学习评价内容的可操作性。由上可见,新课标在教学评价思想上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1]的精神和相关要求。

4   结束语

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坚持正确的方向,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在立德树人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未来我国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而今,继续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信心更加坚定,底气更加充足,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对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长洲,王红英,项江林,等.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反思[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6):86.

[2]  李静波. 是真理还是似是而非的真理——对“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质疑与考证[J]. 体育学刊,2006,13(1):14.

[3]  教育部:学生身体素质正从低谷往上走[EB/OL]. (2015-12-

11)[2021-11-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

512/t20151214_224803.html.

[4]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学生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持续向好[EB/OL]. (2021-09-03)[2021-11-

01].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685/mtbd/202109/

t20210903_558581.html.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2021-11-01].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78.html.

[6]  季浏,汪晓赞.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5):76.

[7]  季浏.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对“实验版”的继承与发展[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3):198.

[8]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6.

[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與思考[J]. 基础教育课程,2012(Z1):144.

[10]  季浏.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 体育科学,2018,38(2):6.

[1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1-11-01].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