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情词看纳兰性德的情感轨迹

2021-01-03 14:03范朝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2期

范朝阳

内容摘要: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他出生在满清贵胄家庭,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时的权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母亲更是皇室血统。然而显赫的身世并没有让他心生骄傲,事实上,纳兰性德对于自己的身世反而是厌恶的,这种厌恶随时间增长而越来越深。这一点在他的爱情经历上尤为明显。早年在权力漩涡中与恋人被迫分离,之后身为贵族、身为侍卫的束缚,与爱人的聚少离多,再加上妻子早逝,与沈宛的相知却不能相守,这一切加在他的身上,让他对这种腐朽、麻木的贵族生活充满了厌恶,对于封建贵族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充满了否定,本文分别从早期恋情词、中期悼亡词、晚期离恨词三个方面对纳兰性德爱情词进行剖析,从中一窥纳兰性德的情感轨迹。

关键词:爱情词 纳兰性德 情感轨迹

纳兰性德一生中有三段爱情,都曾经对他起到或多或少的影响,最直接的莫过于对纳兰词创作题材的影响。《纳兰词》中爱情词占了近三分之一,成为整部词中的主体部分。从这三段爱情发展轨迹来说,对最初的恋人是少年时期懵懂的爱情,是青梅竹马的眷恋。在恋人入宫之后,少年心性的纳兰性德怨恨、悲伤,“天上人间情一诺”;对妻子卢氏是青年时期鹣鲽情深的柔情,是红袖添香的怀恋。在妻子亡故之后,正值青年的纳兰性德悔恨、绝望,“情在不能醒”;对沈宛是惺惺相惜的真情,是历经岁月后的深沉。在异地分居之后,渐入中年的纳兰性德伤别、遗憾,“相看好处却无言”。

一.“一生一代一双人”——恋情词中的少年叛逆

在纳兰词中,表现相恋却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的作品有很多。比如《画堂春》,就是其中的典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如此般配的一对璧人,即使相见却也不能相亲,在同一时刻“争教两处销魂”。很明显,纳兰性德写的是他和恋人之间的想见不能相认的痛苦。而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可以看出是在他与恋人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至于这条鸿沟是什么,可以从纳兰性德其他词作中窥见端倪。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减字木兰花》

这一首《减字木兰花》意义表现的更加明显。纳兰性德在这里以韩凭自比,不应该是毫无根据的。而从韩凭和纳兰性德的经历来看,又都是被夺所爱。由此分析,夺走纳兰性德恋人的人也应该是當时的上位者,结合之前的结果来看,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当时的康熙皇帝。清代有选秀的习俗,将八旗子弟中适龄女子选入宫中为后、妃、嫔、及宫女,侍奉皇帝。而从时间上来看,纳兰性德的恋人,当时应该正好适龄。所以他的恋人很有可能是被选入宫中,皇帝的人是绝对不允许别人染指的,所以只能“从此萧郎是路人”,纳兰性德的初恋就这样成为了封建皇权的牺牲品。

虽然被迫埋葬了这段恋情,可纳兰性德依然思念着恋人。他利用御前侍卫的身份,与恋人私下相见,以解相思之苦。但是毕竟在宫中,身份所限,有时即使相见,却不能说上一句话,只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传达情意。

明明相见,却咫尺天涯。苦苦思念的恋人就在眼前,却不能和她说上一句话。看着恋人想唤自己却不敢,只能以玉钗轻叩栏杆,纳兰性德的隐衷心曲终化为一阕词。只是一个非常平淡的场景,一个小到可以忽略的动作。可在纳兰性德笔下,变成了含有无限的隐言,越是去品,越是体味到无尽的凄苦。所以此时的纳兰性德只是少年时的叛逆,由于恋人被夺而产生的不满与抵触。

二.“十年踪迹十年心”——悼亡词中的绝望与寂灭

纳兰性德一生中,有三个女人占有重要地位,恋人、妻子和沈宛。其中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妻子卢氏。卢氏是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与纳兰性德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的结合,是一桩政治婚姻。然而有幸的是,卢氏是一个温文贤淑的女子,叶舒崇《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中说卢氏是“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纳兰性德和卢氏的婚后生活很幸福,经常有“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志趣相投之举。也正是这样的女子,才能把纳兰性德从恋人逝去的悲痛中拯救出来吧。

然而这幸福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卢氏在嫁给纳兰性德的第三年,难产而亡,只有二十一岁这对于纳兰性德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好不容易从恋人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和卢氏立下山盟,欲双宿双飞之时,上天又夺走了这短暂的幸福。于是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整部纳兰词中最为奇崛的高峰,也让纳兰性德就此在清代词坛上占有了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位置。

历来人们都称道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悼亡词也成为了纳兰性德词作中的代表。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之所以受到大家的青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的纯直率性的真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青衫湿遍》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早期悼亡之作,是他创作的最早的悼亡词。此时的悼亡词还没有后来创作的那样成熟,内蕴深含,这首词中最感人至深的一点就是直言真情,情入肺腑。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回忆妻子的照顾,当年的誓言如梦般破碎后,只剩如今的自己孤身一人,满目凄凉,而到了纳兰性德的晚期,那种凄切至深的感情渐渐变得平淡,晚期的悼亡词很有一些波澜不惊的意味。经历了十年的磨砺,他已经不再是当初感情激烈的青年了,人生的阅历让他把感情深深地藏在内心之中,而这种隐藏的哀切,化入他的词作中,细细体味,可以感受到平淡的词句之下,所埋藏的更深的痛苦。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就是从最初的凄切哀苦,渐渐发展为绝望寂灭,再最终归为平静。这是他本身的感情经历所决定的,应该也受到佛学的一些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纳兰性德对卢氏的感情是持续了一生都没有消减的,是他一生中一直埋在心底,最为珍贵无时或忘的深情,这份深沉的感情也让他在悼亡词创作上取得了任何人都无法比肩的成就。

三.“而今才道当时错”——离恨词中的平静与遗憾

纳兰性德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时,他的挚友顾贞观为他带来一个女子——江南才女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大概因为同样喜好填词,纳兰性德与沈宛惺惺相惜,产生知己之感。两人读了对方的词后,纳兰性德被沈宛的才华所吸引,沈宛也为纳兰公子的深情所感动。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这是纳兰性德继卢氏去世后的又一次爱情,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爱情。从纳兰性德词作中不难看出,他对沈宛是有感情的,虽然比不上对于卢氏的刻骨之深,但确实让他在痛失卢氏这个当时唯一的红颜知己之后,找到了心灵的共鸣。由于当时已经有了继妻官氏(即瓜尔佳氏),所以沈宛只能做妾。但沈宛是深爱着纳兰性德的,所以她甘心做妾,陪伴他左右。

然而,这次的爱情远比他们两个人所希望的要坎坷的多。沈宛是汉人,在满清入关不久的清初,对于满汉通婚的限制还是很严格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满汉不通婚”。虽然沈宛只是一个妾,但对于纳蘭氏这种豪门贵族之家也是不被承认的。她不能住在纳兰府上,而是在京城的一家别院中居住。这就让本身就聚少离多的两人,更是无暇见上一面。纳兰性德晚期写爱情的词中,有很多是以离别和相思为主题的。

此时,纳兰性德是惆怅的。与爱人的聚少离多,让他对于当初的决定开始怀疑与后悔。他不能带给沈宛幸福,当初的承诺换来的只是今日的两地分隔。到了晚期,纳兰性德少了如中期那般对社会的激烈的不满与否定,而整体思想趋向平缓。他仍然悲哀着与沈宛的离别,但也只是悲哀而已。一生的经历让他渐渐明白,即使对当时的社会与制度充满反感,他的力量也不能改变什么。对于封建制度的厌恶渐渐变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激烈的叛逆过后便是消极地接受。

四.“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的情感轨迹

从纳兰性德整个爱情的经过,可以看到他的情感的轨迹,便是由最初单纯情感上的反抗,到中期与封建制度决裂式的叛逆,最后到晚期沉静下来,成为一种自我放逐式的消极态度。他的这种情感态度,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人们只能看到拥有显赫的身世、皇帝的信任的贵族青年,却看不到那个在黄金的枷锁之下的伤痕累累的词人。所以他才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所以他的好友曹寅才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参考文献

[1]李雷.纳兰性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5.

[2]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

[3]赵迅.纳兰成德家族墓志通考.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4]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

[5]徐承红.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悲剧意蕴.名作欣赏.2001,(3).

[6]纳兰性德.通志堂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