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精彩故事 汲取语文素养

2021-01-03 08:27沈鹏陈志华
课外语文·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磨子葫芦作家

沈鹏 陈志华

【摘要】阅读是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路径,尤其是阅读经典的作品,效果更佳。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堪称当代经典。他讲的故事离我们不那么遥远,所以读起来的感觉是“好读”。《飘逝的红葫芦》也是一本“好读”的书,用灵动的语言讲述精彩的故事。要让阅读之旅成为语文素养成长之旅,关键是“如何读”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飘逝的红葫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3-098-03

【本文著录格式】沈鹏,陈志华.阅读精彩故事  汲取语文素养——《飘逝的红葫芦》导读[J].课外语文,2021,20(33):98-100.

一、珍惜宝贵时间,反复阅读精彩故事

阅读不能当作一种消遣。少年的我们时光如金子一样宝贵。然而时光又像溪流一样悄悄流逝,像闪电一样容易消失。阅读就应当产生效益:让自己的语言、思维、思想等能力有所发展。《飘逝的红葫芦》要好好阅读它,可以读几遍。这样你就会发现,这本小说不仅故事有意思,而且语言有韵味、人物有个性、内涵很丰厚,阅读它真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一项活动。

《飘逝的红葫芦》由四篇作品组成,分别是《阿雏》《第五只轮子》《灰娃的高地》和《飘逝的红葫芦》。每篇故事都是非常精彩的。阅读这些故事,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孩子其实就在身边,甚至有时候就是你——满怀怨恨的阿雏、遭到孤立的磨子、坚守高地的灰娃、遭到误解的湾。四个人物,四种境遇,四种性格,四个成长片段的经历。在我们沉浸于精彩故事时,你可以掩卷遐思:阿雏的孤岛、磨子的轮子、灰娃的坟地、湾的红葫芦是否隐藏着某种特殊的内涵?如果是,那是什么呢?作家想表达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必须用阅读来解决。沉入精彩故事中,多读几遍,你会发现更多意想不到,收获更多独特的感悟

二、在读好单篇中学习概括能力

我们可以用阅读卡片汇录重要信息,锻炼概括能力。阅读卡片样式如下:

针对这本小说集每篇都没有小标题,阅读卡片设定这个项目。给“本片段”编制标题,其实是对故事主要信息的概括,选择恰当的一个词、一个词组、一句话作为片段题目,是复杂思维、准确表达、筛选提炼等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写梗概是对故事主要内容的提炼,虽比标题容易,但要简短、明确而又全面,也是一种挑战。而“按序串起本片段故事的关键词句”则是对故事重要发展阶段的概括,无论是摘抄还是自创,都有助于概括能力的形成。

当我们把故事的每个片段的标题编制出来,就可以為每个故事编制一个目录。当把这些标题放在一起做目录的时候,又会发现标题语言可以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概括提炼才能更具有目录的特征。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三、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分析能力

就这本小说集来做个主题阅读活动——“从人物形象看曹文轩作品审美特性”。

活动的前提是通读四篇小说多遍。

活动第一步:完成一份小表格(每篇作品一个):

作品题目 主人公与身世 关系人 事情 性格 我对主人公的评价

活动第二步:统整四个小表格为一个文件(略)。

活动第三步:对统整好的大表格综合观察。

把四篇作品对应的表格完成后,综合起来观察,你一定有一些新发现。而这种发现是你读单篇故事无法做到的。这正印证了苏轼的大觉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站在“庐山”之上看“庐山”,缘何看不清——

阿雏、磨子、灰娃和湾这四个主人公身世共同点较相似,都来自残缺家庭,他们被同伴、村邻等关系人嫌弃、回避、孤立乃至欺侮,实际上是小小的“多余人”。

活动第四步:思考与发现。

这四个孩子虽然被遗弃、欺侮、孤立和误解,最终却令人喜欢、佩服。为什么会这样?马上就可以从表中发现作者的故事结构:先抑后扬。

这四个孩子为什么会赢得人们的同情、赞美、佩服?就因为这些孩子在面对命运的不公、身世的残缺、环境的恶劣、乡亲的无情时没有屈服,不甘心被欺侮、被孤立、被误解,他们选择了抗争、面对,最终自己的能力、品格、情感、尊严被认可。

作品塑造的“恶童”只是表面的“恶”,人之初,性本善。他们的恶是因为身外之因:大人的言行、家道的没落、身世的戏弄。这样的残缺,或残酷,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作为儿童的我们,也许不理解“自己从何而来”,但是知道“自己处于何境”,当沉溺于对现实的怨恨,就会不知道“自己向如何而去”,也就看不到未来的可能美好,也不会有理想追求。而这正是作家想告诉读者的:残缺和美好同在,选择对残缺的抗争,最终必定走向美好。

……

四、在体悟情感中揣摩情感表达策略

阅读这四篇作品,我们会对四个人物遭遇的不公感到不平,有一种替他们喊冤叫屈的冲动,为他们的调皮捣蛋而感到痛快,为他们的不屈不挠心生敬畏……精彩的故事里一定饱含着浓浓的情感。有情感的写作才有情感共鸣的阅读。然而我们会发现作家从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的喜怒哀乐,从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对这些人物的情感是喜欢还是厌恨,还是更复杂多层的。为什么没有说出来的却让读者感到了,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的日常习作中,表达情感是个大问题,少有作家这种“含而不露”而处处都能触摸到的“情感”,有的是“情不由衷”,动不动就是“好有趣”“我开心”“我幸福”之类,但阅读作品却无法让人感受到“好有趣”“我开心”“我幸福”之类。还有的是“流于肤浅”,比如动不动就是“爱”,似乎一个“爱”字能表达一切情感。

我们来学习曹文轩情感表达的策略:

(一)谋篇布局上隐藏着感情色彩

以《阿雏》为例来看曹文轩作品的谋篇布局。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情节:阿雏发现父母遇难的秘密—村里孩子都怕他,尤其是大狗—捉弄杨老师后被老周五发现并告密—恶毒报复老周五—坟地恐吓大狗—因为作恶多端被开除—虚假报火警得罪全村—挟持大狗到孤岛—舍身保护大狗。这个阿雏是个“恶童”,真是坏事做绝,少有好事。但是,在和大狗陷入绝境之后,却选择了照顾大狗,最终为大狗献出宝贵的生命。如果用天气来作比,前面的连续几天都是阴冷的,最后一天却是晴朗温暖的。作家先详细描写阿雏之“令人讨厌”,最后写出在生与死的大是大非面前,他选择了关心爱护同伴、為同伴的生而死。如此大义,就是大人,又有多少?这样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感受彻底颠覆了前面的种种恶行带来的令人讨厌。这就是“先抑后扬”布局战略。作家这样布局,其实就隐藏着自己的感情:喜欢谁、歌颂谁,读完就知道了。

同样的布局在其他三篇都大同小异:磨子的被孤立到成功赢回自尊、灰娃被屡屡打败却最终负伤冲上高地、湾被误解到最终被理解赢得尊严,作家喜欢谁欣赏谁一目了然。

(二)写作手法上表明了情感判断

我们一定注意到这样的描写:

“村里的人会来找我俩的。”阿雏望着朦胧的远方。

“会来找我俩吗?会来吗?”大狗往阿雏身边靠了靠。

“会来的,他们一定会来找我俩的!”

拂晓,阿雏把大狗摇醒了:“你听,你听!”

有人在很远的地方呼唤。

他们像狗一样爬出窝棚,跪在水边上,静静地听着。

“听见了吧,他们在叫我俩!”阿雏兴奋得攥紧双拳。

“大狗……!”

声音越来越大,而且分别是从几个地方传来的。

“大狗……!”

“大狗……!”

只叫大狗,没人叫阿雏。

空气里弥漫了“大狗”的声音,竟没有一声“阿雏”!

阿雏突然跌倒了。当他挣扎着抬起头来时,脸颊上是鲜血和泥土。

大狗站起来,欲要对呼唤声回答。

阿雏猛然将大狗摔倒。他的眼睛里发出两束饥饿而凶恶的光芒。

“大狗……”

其呼唤声哀切动人,使人想象得到呼唤者眼睛里含着泪花。

作家详细描写了村人的呼唤内容,从阿雏的“村里的人会来找我俩的”的希望到“只叫大狗,没人叫阿雏”的绝望,这样的对比,可以想象出阿雏此时的情感,他彻底明白自己其实是个多余的人啊,没有谁关心他。阿雏的愤怒其实就是作家的愤怒!纵观阿雏的扭曲心理是谁造成的?从故事中的其他几处对比就可以找到答案:比如大狗的老子没有可惜阿雏父亲的生命却惋惜那支手电筒……再比如《灰娃的高地》中,那条狗对灰娃的前后态度、黑葵对狗的前后态度;《第五只轮子》中大人的束手无策到磨子的得心应手;《飘逝的红葫芦》中对大骗子的恐惧和对“小诚实”的误解。对比,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很好的策略。

(三)具体描写上隐含着情感因素

一是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指出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也就提示我们情思可以通过写景表现出来。我们以《第五只轮子》中的景物描写来观察作家的情感表达策略:

故事开篇就这样描写:

秋天。青羊村,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坡,都色彩斑斓。深黄,淡黄,淡淡的黄;深棕,浅棕,浅浅的棕;深红,浅红,浅浅的红……一道道,一抹抹,一块块,一团团,一点点。没有规则,却似乎又有规则,随意,却又像是精心的布置。但不管怎样,都只有一个词:自然。

这是多美的景色啊,正如作者的感慨:“青羊村的秋天,静得让人不敢大声说话。”然而,作者写景有三重用意:美景之下显“恶行”——人贩子作恶,更让人痛恶;美景之下显“善行”——吴贵收留弃儿,让人敬佩;美景之下引出“主人公”——命运不公却天真无邪,更可爱。

再看以下几处景物描写和用破折号连接的文字,这是景物描写后面紧接着出现的文字,联系起来看会有所启发:深秋,各种各样的叶子都落了,鸡呀,鸭呀,也都掉毛了。一夜秋风吹过,芦花也已飘尽,剩下光秃秃的杆。世界疏朗了,透光了,看得远了,看得清了,总在枝叶间欢唱的鸟,现在只能羞答答地暴露在人们的眼前欢唱了。——变得清瘦的磨子,这一天,居然推着一只巨大的轮子上山了。

而在《飘逝的红葫芦》中,不同的景物描写更多,更容易领悟到用它来表达情感的策略。

二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行为表达情感。

我们对阿雏的情感转变一定从这句话开始:“他跪在大狗的身边,把野鸭蛋磕破,让那琼浆一样的蛋清和太阳一般灿烂的蛋黄慢慢流入大狗的嘴中……”这是阿雏在救人啊!

作者对磨子耍玩轮胎的描写的大段大段文字以及最后他安装轮胎的动作描写,无不表达作者对这可怜的孩子的喜欢和赞美。还有灰娃和对手们开展不屈不挠战斗的描写、湾在白杨树林中和同学们“玩耍”,没有一处不在表达情感。

三是通过借助特定的安排来暗示情感。

我们注意到故事中出现的一些特定环境——《阿雏》中的孤岛、《第五只轮子》的孤独修理店、《灰娃的高地》的祖坟、《飘逝的红葫芦》的大河。阿雏在哪里善性呈现?磨子在哪里赢回自尊?灰娃为什么坚守祖坟?大河流水洗净了什么带走了什么?这些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还有一些特殊的动物或物件——乌鸦、鸭子、狗、稻草人……其实都带着作者的浓浓情感做的精心安排。

破译了作家表达情感的策略,就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让自己的习作情感自然流淌,写作水平飞升。

作者简介:沈鹏,1976年生,江苏如皋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陈志华,1967年生,江苏如皋人,本科,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磨子葫芦作家
“葫芦镇”上喜事多
作家的画
写意葫芦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回到童年
陕西紫阳县磨子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宝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