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

2021-01-03 08:23李玲丽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新课标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标通过两个任务群的设定,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形成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认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科学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成果与目标背道而驰,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甚至厌恶使文言文教学陷入困境。教师须变革课堂模式,借助科学灵活的教学策略重燃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4-098-03

【本文著录格式】李玲丽.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J].课外语文,2021,20(34):98-1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18个任务群,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出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同时,新课标提出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还包括体会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新高考也以阅读与表达作为关键能力,以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为学科基础,重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的能力,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对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精神价值的体悟,都存在诸多不足。

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对常见的实词一知半解,更是缺乏根据语境推断语义的基本能力。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用来应付考试尚且显得力不从心,更遑论仔细研读古代文献典籍,汲取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够重视甚至缺乏信心,认为无论怎么努力学习收效甚微,花费大量精力熟记字词,但在考试中却常常遇不到这些词,浩如烟海的词义让部分学生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陷入困境,在有限的课时安排和严格的考试机制下,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讲解文言文字词,而对文章精神内涵的解读往往匆匆带过。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师认为文言文学习不需要教师过多参与,只要学生自主背诵加上大量刷题就可以应付。因此,教师将文言文详解和译文直接发给学生背诵,课堂上不做文章解读的现象时有发生。

应当认识到,文言文教学是细水长流的教学过程,更是静水流深的过程。点滴积累以求触类旁通,日月滋养以达根深叶茂。如果忽视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现代汉语运用能力、文本研读能力甚至精神品格的成长都会形成不容小觑的伤害。

二、教学现状原因探析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是学生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所必需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高考语文要求的必备知识。然而,考试背景下的文言文学习令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

第一,学生对文言文存有畏惧心理。新教材发下来后,学生会饶有兴趣地翻看教材中的小说,被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少有学生会如饥似渴地品读教材中的文言文。不可否认,大多数史传类文本有很强的可读性,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其生动的语言和波澜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但与白话小说相比,长期拥有白话用语习惯的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存在或多或少的阅读障碍,而借助工具书又会消耗时间、磨损耐心,相较于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言,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阅读文言文所需的大量精力,以及解决疑难点过程中所经受的焦虑,都会成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阻力和障碍。学生由阅读障碍而不自觉绕道而行,避之不及,很难自发产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因为读不懂或者读得吃力而不愿去读,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畏难情绪。

第二,不科学的学习模式扼杀兴趣。新高考以翻译句子、分析概括和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考查内容涉及语言文字、文化文学等诸多方面。然而,学生为了获得分数,往往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记忆字词,靠题海战术应对复杂多变的文本。2020年新高考Ⅰ卷选用的《明史·左光斗传》,讲述左光斗参与弹劾魏忠贤而遭到陷害,文笔激荡,令人扼腕。2019年全国Ⅲ卷选用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述大将吴起与宰相田文比功劳、因暴乱而伏悼王尸等故事,人物鲜活立体。包括《苏轼传》《王安中传》等,此类史传文本大多具备较强的可读性,但是学生习惯于埋头做题、纠结个别字词的意思,参照答案判定得分等,往往忽视对文本的品读。死记硬背当然枯燥无味,做题刷题势必令人生厌,不科学的学习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忽视文本研读的乐趣,更别谈透过文本去捕捉历史风尘中的灿烂烟霞。

第三,教学活动呆板单一。受限于紧张的课时安排和量化的分数考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将教学活动简单化、功利化。部分教师长期习惯于将文言文教学一分为二,既讲解字词和鉴赏艺术特色,又因为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旧有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出现重视言而忽视文,知识不够系统化的现象。常见的课堂模式是这样的: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文言文字词,学生一边听讲一边马不停蹄记录,讲完后再布置学生熟记词义,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就完成了。如若只是一两节课如此,好像能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重视,但长此以往,学生便在重复且枯燥的课堂模式中昏昏欲睡。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兴致缺缺,甚至连老师自己讲到文言文时都会觉得无聊乏味,直接印发译文的做法也就應运而生。

多样且复杂的原因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对科学灵活的教学策略的探究势在必行。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一)拓充资料以增强故事感

前文分析过,学生自主选择文本时,往往会选择可读性较强的小说,因其故事性往往会带来更多的趣味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有必要以拓展延伸代替就文讲文。以《赤壁赋》一文为例,在阅读文本之前,必然需要补充“乌台诗案”以交代苏轼到黄州的原因。常见的资料补充往往较为浅易,如: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这样的资料补充看似完成了背景介绍,但过于仓促显得流于形式。学生对“乌台诗案”的原委难以形成清晰的认知,就不能明白这件事对苏轼的政治生命和人格塑造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在经历生死磨难后,其豁达洒脱的胸襟是多么难能可贵。深入了解“乌台诗案”始末,学生才会将苏轼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去认识,而不是古书里遥远的幻影。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苏东坡传》,了解史书对苏东坡的记载,带领学生了解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了解其创作风格的转变和形成,通过资料的拓充增强课堂的故事感,学生对人物好奇,对本文好奇,从而提高对课堂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以强化体验感

教师要改进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避免停留于“咬文嚼字”。要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情感内涵。

教师可以广泛收集资料,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既可以避免学生读文本时一头雾水,又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渴望。以《张中丞传后叙》为例,文章超过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议论,作者韩愈义愤填膺地为张巡等人辩护,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畏死论”“城陷论”和“死守论”等诬蔑之辞一一批驳,文笔舒卷自如。但是学生仅透过文本感受不到这些谰言是何其刻毒,也不能明白韩愈为何如此激愤。相反,大量的议论性文字还容易与学生形成隔阂。这时,急需教师在课前进行知识补充,交代张巡、许远等人死守之壮烈、被诬之寒凉,也要交代韩愈所处的朝代政治之诡谲、小人之蛮横。学生如身临其境,情感得到激发,才能在强烈的情感代入中积极投入文本解读过程。

教师也可以打破文本的内部结构,先解读文中与作者处境相关的文字,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以《陈情表》为例,教师可以将开篇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和结尾请求报养祖母相联系,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李密的处境和心境,学生自然不会因与文本的距离感而缺乏阅读兴趣。

(三)丰富活动以增加趣味性

单一的课堂模式已不能与新课标的要求和目标相融,丰富的课堂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发挥创造性,丰富课堂形式,以多样的课堂活动为文本解读增添趣味性。

比如,为避免过分注重字词而忽视文本,针对记叙或议论极为出彩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活动,可以单人朗诵也可以分角色朗诵。阅读是推动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在文章阅读基础上分析具体的写作特色和情感追求,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高水准的精神体验。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文言文阅读技巧,在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推动课堂教学的优化发展,强化课程教育的创新性。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性格有差,思想各异,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揣摩他们细微的差别。夫子的“哂”“喟然叹”等,所包含的情感也可以通过朗读来传达。

又如,写景状物类文言文本常令学生感到头痛,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帮助学生产生画面感,也可以组织学生根据相关的描写文字想象场景,再用自己的文字加以描摹,甚至可以在课前邀请有绘画才艺的同学画出自己所想象的画面,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

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上幽默诙谐又不失水准的短视频辅助教学,如“动历史”等自媒体发布的优质视频,为文本解读注入活力,也可以与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教師联动,使得各学科融会贯通,课堂形式更加多姿。

(四)联系现实以提高自主性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迫于升学压力,高中学生的生活往往是两点一线,往返于家校之间而与社会生活失去联系。语言学习如果能科学开展,则能帮助学生在象牙塔里也能锻造出理性思维。

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找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独立思考水平,让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以课堂上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观照现实生活。以委婉动人、荡气回肠的《与妻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更要联系实际,带领学生思考文本传达的核心思想,即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在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背景下,体会一个又一个义士舍小我保大家才能有今天的和平安宁,在建党一百周年的背景下,怀想无数革命烈士的勇敢担当铸就了我国今日的繁荣昌盛。当课堂与现实产生联系,学生不再是旁边者,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会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去汲取和思考。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获得文化的过程。高中教材选用的文言文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古人的精神和智慧。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对文章的文字之美、内涵之美进行感知,深化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效地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文言文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是每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2]张蕾.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有效感知内涵 切勿咬文嚼字[J].教师教育,2021(14).

[3]余琼娜.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15).

作者简介:李玲丽,女,1993年生,江苏淮安人,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文言文新课标教学策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探讨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效果
探讨高中文言文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