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斯蔚
摘要: 运用旅游流空间模式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研究方法,以网络大数据为依据,通过建立疫情前后生态旅游流空间分析数据库,对郴州市生态旅游流空间热度、空间来源和空间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疫后郴州生态旅游空间热度不均更加明显,城市周边生态旅游目的地热度更高;疫后生态旅游空间来源集中于本地游客,生态旅游流网络密度变大;生态旅游流空间结构从“双核线网状”向“单核圈层网状”的空间分布形态转变,从以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多中心辐射模式发展到以目的地城市为核心的圈层辐射模式;疫后生态旅游需要重点发展以郴州城市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圈层,需要促进生态旅游多态融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生态旅游消费理念的建议。
关键词: 疫后; 生态旅游流; 空间结构; 郴州
中图分类号: S 718. 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 - 9499(2021)06 - 0049 - 08
森林旅游是我国林草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极具增长潜力的绿色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三次局务会上决定,采用“生态旅游”代替“森林旅游”的提法。随着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行业积极应对,旅游业进入了后疫情发展阶段。“亲近自然,感受山水”已成为旅游出行的首要动机,生态旅游、安全健康的城市周边自然景区成为疫后旅游者的首选。作为我国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旅游,如何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实现快速恢复发展,这既是对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也是地方各级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利用网络大数据获取游客需求、了解市场格局和发展态势,通过對郴州市疫情前后生态旅游者的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为疫后生态旅游的恢复和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对推进后疫情时代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湖南省郴州市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段交汇地带,是华中、华南地区的森林腹地和大湾区绿色生态屏障,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属于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主体功能区。全市现辖8县2区1市,国土总面积1.94万km2,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1处,境内具有优良的森林、水文、地质、生物、人文景观等多样化资源,拥有优越的纬度与海拔组合,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拥有两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中国温泉之乡和国家森林城市,有“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和“粤港澳后花园”之称;郴州位于南岭山脉北麓,北纬25°黄金气候生态带附近,南邻粤港澳,北接长株潭,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大客群市场的300 km度假游憩带内,森林生态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郴州生态旅游呈快速发展之势,2019年生态旅游年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已超过全市旅游人数和收入的30%。
2 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旅游流空间结构是指以区域旅游目的地内的景区或城市为节点,以旅游行为主体(旅游者)在节点间的空间位移活动为联结而建立的各种旅游流关系的总和。旅游流空间结构映射了旅游流的空间形态,体现了旅游节点之间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 1 ]。国外在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旅游流空间集聚与扩散、旅游空间模式和多目的地旅游影响因素分析,Herstrand进行了旅游流空间扩散作用机制的研究[ 2 ],Britton提出了旅游流集聚扩散模型[ 3 ];Campbel提出并阐述了游憩与度假地的旅游流空间模式[ 4 ],Lue等总结了5种度假旅行模型,首次对游客旅行空间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 5 ],Stewart 和Vogt在此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 5 - 6 ],Beaman和Lew 将模型应用于美国国内旅行以及到访美国、香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际游客旅行空间模式的研究[ 7 - 8 ];Hwang等分析了不同客源地的美国国际旅游者多城市旅行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9 ],Kim等认为多目的地旅游模式选择的关键是旅游成本最小化[ 10 ],Hwang等研究了旅游者旅行距离和多目的地模式选择的关系,提出了客源地的空间形态特征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模式。国内旅游流空间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流空间扩散[ 11 - 14 ]、旅游流空间结构[ 15 - 16 ]、旅游流网络结构[ 1, 17 - 18 ]等方面,其中以游记、照片、线路等网络大数据为基础的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 19 - 22 ]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主要从全国、典型区域、省域和城市四个空间尺度研究旅游流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分析内部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网络结构优化的相关策略等。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对单一旅游类型的旅游流空间特征研究较少,主要有乡村旅游流空间分析和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如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分析了基于数字足迹的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 23 ],以西藏自驾车和阿坝州自驾车为例研究了自驾车旅游流网络结构[ 24 - 25 ]。此外,随着疫情常态化的发展,学界关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已经有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在后疫情时代的旅游发展趋势预测[ 26 ]、旅游消费特征研究[ 27 ]和后疫情时代的旅游发展对策研究等方面[ 28 ]。
总体而言,目前在旅游流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空间模式和结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对象上,对特殊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区域的选择上,现有研究多偏向宏观区域,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单一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更加关注市域空间范围内旅游流的研究[ 29 ],特别是对市域旅游流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和迫切。丰富数据来源渠道,进行多维比较、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是未来旅游流研究的必然趋势。
3 研究方法与数据
3. 1 研究思路
以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旅游流空间模式理论为基础,以主要OTA平台大数据和第三方指数平台数据为依据,收集疫情前后生态旅游流相关网络大数据,建立多源数据库,从生态旅游流空间热度、生态旅游流空间来源和生态旅游流空间特征三个方面对郴州市域范围的生态旅游流空间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整体上把握疫后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所凸显的结构特征,判断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相关旅游节点的布局模式及空间发展阶段,为旅游地空间优化、线路组织等提供科学依据。
3. 2 研究方法
3. 2. 1 对比分析法
根据国内疫情控制情况和主题分析需要,通过构建疫情前后大数据库,对疫情前后郴州生态旅游流空间热度、生态旅游空间来源和生态旅游流空间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3. 2. 2 GIS空间分析法
先对收集的郴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据此了解疫情前后游客关注的生态旅游热度变化情况;再结合疫后OTA上游客攻略、游记和点评大数据分析进行时圈分析,了解本地游客空间分布情况。
3. 2. 3 网络内容分析法
利用高德大数据开放平台对郴州生态旅游游客来源地进行可视化分析,再收集游客对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攻略游记和评价,在抽样和选择分析要素基础上,建立生态旅游流空间特征分析体系,通过识别文本信息中的特殊特征,对分析要素进行客观、系统分析。
3. 3 数据来源与归集
3. 3. 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4个方面:(1)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数据。基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将生态旅游目的地定义为“以自然为基础的保护地”。其范围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石漠公园、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等。数据来源于《2020年湖南省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基本情况汇总表》上公开的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数据。(2)利用百度指数、头条指数收集关于郴州生态旅游的游客关注热度数据。数据采集的关键词为“郴州生态旅游”“郴州森林旅游”和“郴州旅游”。(3)利用高德开放平台进行OD(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情况)分析收集的疫情前后郴州生态旅游地游客客源地数据。(4)采集OTA(在线旅游代理服务商)上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游客的攻略、游记和评论,并据此建立的生态旅游流空间数据库。
3. 3. 2 数据归集
在来源抽样方面,综合Alexa旅游OTA最新排名和OTA上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实际关注情况,选取全球最大的旅游点评网站——猫途鹰、主要的旅游攻略类网站——马蜂窝和国内最大的OTA网站——携程网。在时间抽样方面,以2020年4月1日为节点构建疫情前后分析数据库,数据采集截至2020年11月10日。在单元抽样方面,主要以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名称作为抽样依据。首先对包含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进行筛选,剔除其中与生态旅游无关的人文类旅游目的地(如“义帝陵”“寿佛寺”“永兴银楼”“萧克故居”等)的点评、攻略和游记数据;其次,根据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对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名称进行合并处理。把“小东江”“雾漫小东江”“小东江观雾栈道”“龙景峡谷”“猴古山”和“东江湖”合并为东江湖景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和“高椅岭”合并为高椅岭景区,“莽山”“莽山五指峰”和“猴王寨”合并为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其他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相应处理。根据研究需要剔除无意义的和不满足条件的OTA大数据后,最终收集游客点评、攻略和游记共计27 242条,其中疫前数据21 734条,疫后数据5 508条(表1)。在进行生态旅游流空间特征分析时,考虑到疫后时间较短,与疫前相比数据量偏少的因素,根据游客关注热度分别选取了排名前六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分析,其中疫后数据4 443条,疫前数据20 230条。
4 结果与分析
4. 1 生态旅游流空间热度分析
生态旅游流空间热度分析包括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热度分布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客源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本研究采用Rosenblatt-Parzen方法,主要通过核密度估计法进行空间对比。首先,根据湖南省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数据,用高德开放平台对现状数据进行地理解码与坐标纠偏,分别计算出郴州市31个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经纬度坐标(GCJ- 02火星坐标),并将其转化为国际统一的GCS- WGS-1984坐标系数据,利用ArcGIS10.3软件将游客关注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分布空间图像化,通过核密度工具分析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热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颜色深的区域代表游客关注热度程度高)。其次,综合考虑游客点评和攻略数量,分别选取前六个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对比分析游客对郴州生态旅游目地的关注热度。
4. 1. 1 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热度分布
郴州生态旅游景区较多,主要类型包括国家自然保护区2家,国家森林公园8家,国家湿地公园5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家,国家地质公园2家,国家石漠公园2家和国家矿山公园2家。从整体分布看,资源等级高、热度高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分布在郴州市中心城区周边,其他生态旅游目的地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嘉禾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和永乐江国家湿地公园等散布在四周。这种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热度分布状况和疫前游客关注热点情况比较吻合,即资源等级高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也集中了较多的旅游者。
4. 1. 2 生态旅游客源空间分布热度对比
从疫前游客关注热度看,排在前六位的生态旅游景区分别是东江湖旅游区、王仙岭旅游风景区、苏仙岭、飞天山(高椅岭)、万华岩和莽山国家森林公园。郴州生态旅游流空间热度呈现一中心一次中心格局。中心主要包括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东江湖风景名胜区)、苏仙岭景区、王仙岭风景区和飞天山(高椅岭)景区,辐射周边的西河国家湿地公园、狮子口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五盖山省级森林公园等;次中心为南面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莽山國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他生态旅游景区未进入游客空间热点关注区域。
从疫后游客关注热度看,排在前六位的生态旅游景区分别是东江湖旅游区、王仙岭旅游风景区、飞天山(高椅岭)景区、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万华岩和苏仙岭,生态旅游流空间热度总体呈现一中心格局;除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外,其他景区都位于郴州中心城区周边区域,形成了生态旅游空间热度中心;虽然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关注度有所提升,但疫后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再是游客关注的空间热点区域。疫前游客主要到访东江湖景区的白廊、小东江等主要景点,疫后东江湖景区的兜率岩、小东江观雾栈道、东江湖凤凰岛景区、龙景大峡谷瀑布群、五岛一村、回龙山、天鹅山、雾漫小东江等都成为了游客关注的热点。
4. 2 生态旅游流空间来源分析
生态旅游流空间来源分析主要通过游客的关注度来体现游客的空间来源,分为外地游客空间分析和郴州本地游客空间分析。分析中以客源地关注度数据库、道路数据以及生态旅游景区数据为基础,进行外地客源数据OD(地理空间出发点-目的地)分析和本地游客关注度等时圈分析,通过可视化呈现,了解郴州生态旅游流空间来源情况。
4. 2. 1 外地游客空间分析
首先,选择关键词“郴州生态旅游”、“郴州森林旅游”和“郴州旅游”,通过百度指数、头条指数综合了解游客对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关注程度,构建疫情前后游客关注人群画像数据库;其次,以游客人群画像数据库为基础,利用高德开放平台进行客源地数据OD(地理空间出发点-目的地)分析。
百度指数和头条指数大数据游客人群画像综合显示,疫前对郴州生态旅游景区关注中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呈五五开格局,外地人与本地人比重相差不多。疫后,外地人对郴州生态旅游景区的关注比重急剧下降,外地客源与本地客源市场比例为三七开,更多是郴州本地人游览本地。在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主要外地客源城市中,疫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长沙(4.73%)、广州(4.70%)和深圳(4.06%),疫后排在前三位的是长沙(6.73%)、衡阳(4.52%)和广州(3.74%),疫情前后OD分析显示,各客源城市关注度差别变化不大;广州、长沙、深圳、东莞和北京都一直是高关注度客源城市,值得注意的是,疫后长沙关注比例增加明显。
4. 2. 2 本地游客空间分析
疫后郴州本地游客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市场。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地游客关注的空间情况,以郴州城市为中心,通过等时圈分析了解本地游客空间分布情况。 通过高德开放平台路线规划模拟计算,生成以郴州市中心为起点、湖南省509个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终点的所有线路轨迹,并记录中心点与每一个目的地之间的里程、耗时、花费等关键字段信息,生成同时具备经纬度地理信息和相关旅游行为信息的矢量文件。最后,在GIS平台通过克里金法进行插值计算,从而实现以郴州为中心的湖南省生态旅游等时圈构建与数据可视化呈现。
从耗时来看,最短耗时约15分钟,目的地为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最长耗时1.97小时,目的地为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小时等时圈范围内,郴州市本地的平均耗时约1.12小时,基于2小时等时圈的空间分布,郴州市旅游者首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集中分布在郴州市市内,占郴州全部生态旅游资源的81%左右,郴州市是本地居民重要的生态旅游活动区域。
4. 3 生态旅游流空间特征分析
生态旅游流空间特征分析包括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和节点空间结构特征个两方面。通过对疫情前后攻略游记大数据的分析,疫情前后节点数分别为57和45,以流向与流量作为联系建立一个代表旅游节点的同行列矩阵,在赋值矩阵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断点值,令赋值矩阵转换为二分矩阵,经过对比测试最终选取1为疫前断点值,2为疫后断点值,分别有33个节点和25个节点建立了联系。
4. 3. 1 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疫前郴州生态旅游流网络呈现出以东江湖大景区和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域为核心的两大生态旅游集聚区的“双核线网状”空间分布形态。而以永乐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主的北部生态旅游区域,以嘉禾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西部生态旅游区域等在网络中几乎处于孤立的地位,只有个别旅游节点与其它节点相连接。这种分层集聚现象说明郴州生态旅游流网络等级性非常显著。
疫后郴州生态旅游流网络呈现出以郴州城区为核心的“单核圈层网状”的空间分布形态。随着疫后生态旅游游客客源结构的改变,以郴州城区为中心圈层辐射周边生态旅游目的地格局已成新趋势。越接近城市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其网络等级地位相对更高,处于核心圈层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为东江湖、白廊、高椅岭、苏仙岭、王仙岭等景区(图1)。这一圈层的景区与城市联系最为频繁,流出流入连线占比高达70%以上,流量达到85%以上,说明郴州城区周边生态旅游目的地最为密集,处于该圈层且原来相对知名度不高的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都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处于嘉禾、安仁、汝城、桂东等县级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与区域内外节点网络连线为15%左右,构成了次级圈层网状结构。
以旅游流网络中的节点数表示旅游网络的规模,以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实际联系数量与理论上存在的关系数量之比表示网络密度的郴州生态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指标。由郴州生态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表2)可以看出:疫前网络规模为33,网络密度值为0.173,疫后网络规模为25,网络密度值为0.352,说明郴州市生态旅游流网络密度整体较低,各节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游客主要集中于少数热门景点并在它们之间流通,并没有形成生态旅游流整体互动状态,生态旅游流网络结构不平衡。相对于疫前,疫后郴州生态旅游流网络密度更大,节点数量变少,节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游客更集中于少数热点景区。
在凝聚子群派系方面,组成派系的旅游景区是旅游者相对偏好的目的地组,拥有相对一致的旅游市场[ 29 ]。郴州生态旅游流空间特征凝聚子群派系分析中同样存在这样的结论。首先,疫前12个派系主要以“东江湖、高椅岭、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疫后8个派系均呈现出以“东江湖、高椅岭”为中心的结构特征。其次,疫前众多资源等级较低、知名度不高的生态旅游景区节点不属于旅游流网络的任何派系,且其中大规模派系数量较少、小规模派系数量较多,说明郴州市生态旅游流网络密度较低,各旅游节点之间联系稀疏且孤立景区较多。而疫后这种格局得到改善,与城市(郴州市区、郴州各县级城市)距离越近的生态旅游景区更有可能形成派系,更有可能进入重点生态旅游景区的派系,尽管这些生态景区资源等级较低、知名度不高,这也是疫后派系相对减少的重要原因。再次,疫后8个派系之间同质性更强,派系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类景区尤为集中。受疫后游客市场行为,特别是出游动机的改变,从派系类型来看,疫后“亲近自然感受山水”(如派系5、7、8)和“休閑放松型”(如派系1、2、6)成为了主要的生态旅游类型(表3)。
4. 3. 2 节点结构特征分析
节点结构特征主要分析中心性和结构洞。中心性由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来衡量。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比分析,以程度中心性排名为标准截取前10个节点,分别计算各网络节点结构特征指标。由郴州生态旅游流网络节点结构特征(表4)可以看出:首先,在点度中心度方面,疫前排名最高的前三位是东江湖、高椅岭和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其绝对点度中心度分别为1173、974和805。东江湖的点度中心度最高,表明其汇聚和辐射游客的能力均较高。高椅岭地理位置上处于核心区,是网红打卡点,该景点享有很高的等级和知名度,可定位为网络的重要核心节点。其次,在中间中心度方面,疫情前后东江湖、高椅岭的中间中心度均较高,表明很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选择在这些节点中转停留。从总体看,疫后程度中心势数值相对较高,中间中心势下降,说明少數核心旅游节点间存在密切联系,多数旅游节点需依靠核心节点作为桥梁搭建旅游流联系,疫情前后郴州生态旅游流网络节点分布极不均衡,生态旅游流呈现出从三极到两极的变化。其中东江湖、高椅岭是最重要的两极,是整个网络的“极核”,是郴州的标志性景点。另外,疫后一些高程度中心性的节点却不一定是高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节点,表明容易获得生态旅游者青睐的节点并不一定是资源禀赋高的节点,交通区位可能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最后,在结构洞方面,疫情前后都是东江湖的有效规模最大(25.31和31.86),同时受其他节点的限制度(0.112和0.087)较小,疫前效率更高(0.771)。高椅岭的有效规模(23.782和30.027)位居第二,受其他节点的限制也较小,但其疫后效率(0.577)高于东江湖(0.561),说明其竞争优势明显。疫后仰天湖景区有效规模和效率值较高,约束力值较小,其结构洞水平较高,发展潜力明显,而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有效规模(14.032)和效率降低明显(0.495)。白廊、兜率岛、龙景峡谷、回龙山等景区相对效率较低,约束力值较大,很大程度上依赖核心景区的发展,这些节点应注重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5 结论与建议
5. 1 结 论
5. 1. 1 生态旅游空间热度方面
由疫前以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多中心辐射模式发展到疫后以目的地城市为核心的圈层辐射模式。疫前郴州生态旅游空间热度排前六位的是东江湖、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王仙岭旅游风景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和苏仙岭,生态旅游呈现多点开花,齐头并进格局。疫后,郴州生态旅游空间热度更加集中体现在目的地城市周边。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东江湖,小东江、飞天山高椅岭风景区、白廊、王仙岭旅游风景区、苏仙岭、仰天湖大草原等。另外,目的地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关注热度更高,疫后这种处于核心圈层的低知名度生态旅游景区也受到关注,获得全面发展。
5. 1. 2 在生态旅游空间来源方面
疫前郴州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外地人与本地人呈五五开格局,比重相差不多;疫后,郴州生态旅游以本地游客为主,外地人与本地人市场比例为三七开。疫后更多游客选择在本地进行生态旅游。
5. 1. 3 在生态旅游空间特征方面
首先,生态旅游流空间结构从“双核线网状”向“单核圈层网状”的空间分布形态转变。其次,疫后郴州生态旅游流网络密度变大,总体节点数量变少,节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游客更加集中于少数热点景区。再次,在凝聚子群派系方面,疫后生态旅游流网络结构派系更少,从疫前郴州生态旅游流的网络结构中共12个派系发展到疫后的8个派系,形成了以“东江湖、高椅岭”为核心,以“亲近自然感受山水”和“休闲放松型”为主要动机的两种生态旅游类型。
5. 1. 4 在节点结构特征方面
疫情前后郴州生态旅游流网络节点分布极不均衡,多数旅游节点需要由核心节点进行联结,生态旅游流经历了三极到两极的变化,其中“东江湖”和“高椅岭”是最重要的两极,是整个网络的“极核”和郴州的标志性景点,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
5. 2 建 议
随着疫情常态化的发展,游客需求、市场格局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空间上相对固定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改变,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持续关注游客行为变化,探索和分析出游方式、交通距离、安全健康的目的地等因素在生态旅游流空间结构上的影响,从交通组织、线路串联、安全保障、品牌打造和营销宣传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5. 2. 1 打造核心品牌,重点发展以郴州城市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圈层
应立足区域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东江湖、高椅岭和莽山生态旅游核心品牌,使东江湖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特色和高椅岭网红打卡点形象深入人心;强化郴州城市作为客源地和集散地的中心地位,重点完善郴州城市周边东江湖、小东江、白廊、高椅岭、仰天湖大草原、龙景峡谷等景点组成的生态旅游圈层;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核心圈层节点的服务创新,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高能级节点的作用,以品牌和城市为中心,以点带面,辐射全局。
5. 2. 2 构建全域格局,促进生态旅游多态融合
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流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构建全域化的生态旅游空间格局,加强生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核心、边缘节点的平衡搭配、热点景区与冷门景区的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旅游节点间的联系不断强化,形成资源共享、线路互联、产品互补、效益最优的共赢机制。以东江湖、高椅岭、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整合不同功能的旅游节点,充分结合疫情影响下游客对生态环境、健康产品的关注,围绕生态旅游核心景区、主要城市周边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打造以东江湖为代表的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为目的地的“亲近自然感受山水”生态旅游线路和以高椅岭、城市周边公园和主题公园为目的地的“休闲放松型”生态旅游线路。
5. 2. 3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生态旅游消费理念
持续关注疫后游客的出游行为和出游意愿,积极引导生态旅游消费理念;创新疫后旅游营销推广方式方法,重塑疫后郴州生态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消除疫情对游客的心理影响;研究出台以财政直补消费、金融惠民政策叠加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消费刺激和消费补贴政策,设立旅游消费激励引导资金,提升旅游消费便捷度,增强民众文化和旅游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 地理学报, 2007, 62(6): 609 - 620.
[2] Herstrand T. The Propagation of Innovation Waves[J]. 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1954, 24(4): 330 - 331.
[3] Britton S G. A conceptual model of tourism in a peripheral economy. Pearce D. Tourism in the South Pacific: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to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M]. Christchurch: N. Z.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Unesco/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1979. 1 - 12.
[4] Campbell C K.An approach to research in recreational geography[J]. in B. C. Occasional Paper on. 7. Vancouve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78, 85 - 90.
[5] Lue C, Crompton J L, Fesenmaier D R. Conceptualiza-tion of multi-destination pleasure trip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 289 - 301.
[6] Stewart S I, Vogt C A.Multi-destination trip patter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 24(2): 458 - 461.
[7] Beaman J, Jeng J M,Fesenmaier D R. Clarification of cu-mulative attractivity as a concept and its measurement: Comments on Lue,Crompton,and Stewart[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7(36):74 - 77.
[8] Lew A A, McKercher B. Trip Destinations, gateways anditineraries: The example of Hong Ko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6): 609 - 621.
[9] Hwang Y H,Fesenmaier D R. Multidestination pleasuretravel patter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Americantravel surve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3(42): 166 - 171.
[10] Kim S, Fesenmaier D R. Evaluating spatial structure effects in recreational travel[J]. Leisure Sciences, 1990(12): 67 - 81.
[11] 鐘士恩, 张捷, 韩国圣, 等. 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及其展望[J]. 人文地理, 2010, 25(2): 31 - 36.
[12] 杨国良, 钟亚秋, 王李清, 等. 四川省旅游流空间扩散方向及路径[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1): 56 - 63.
[13] 张佑印, 马耀峰, 王春, 等. 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特征及机理: 以中国典型旅游区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08(11): 88 - 92.
[14] 王永明, 马耀峰, 王美霞. 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J]. 经济地理, 2011, 31(6): 1 019 - 1 024.
[15] 牛亚菲, 谢丽波, 刘春凤. 北京市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特征与调控对策[J]. 地理研究, 2005, 24(2): 283 - 292.
[16] 章锦河, 张捷, 刘泽华. 基于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2): 249 -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