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歆
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课程思政理念对指导专业学科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舞蹈专业本身的属性及其当前教学现状,课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学极具必要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学的实践研究可从多个层面出发,如发掘舞蹈专业中的思政元素、现实生活中的思政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以确保达到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特征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新时期,在课程思政思想渗透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使命。课程思政是指构建全员、全程以及全课程育人教育体系,加强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之间的协作,是一种全新且综合的教育理念。而思政课程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课程融入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坚持育人体系的完整性。换言之,在各门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先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其先学会做人,再进行专业技能层面的教学。
在课程思政理念中,专业课程教学要适应课程基本规律,清楚课程教学目标,以教学过程为基础。课程思政要求充分发挥思政教育隐性特征,使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课程思政的特征
1.综合性
课程思政具有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主题和内容方面。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不仅需要全体教师加强重视,还需各级领导以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便走出传统思政教育困境。
2.渗透性
课程思政具有渗透性。课程思政的实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若仅是简单增加相关活动或课程,难以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内容渗透到教学体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内心深处。
3.创新性
课程思政具有创新性。在实现课程思政过程中,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贴合,将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特征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当代舞蹈教学现状
(一)舞蹈教学的分类和受众对象
专业性教学和普及性教学是当前舞蹈教学两种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专业性舞蹈教学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专业舞蹈人才,而普及性舞蹈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审美水平,培养业余爱好者。对专业性舞蹈教学来说,舞蹈按其专业性质细分为舞蹈表演和舞蹈编导等。不同专业对学生素质要求存在差异,学生可依据身体条件和兴趣自行选择。普及性舞蹈教学在专业上的要求相对较低,其课程体系不及专业舞蹈教育完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训练达成目标。
艺术教学对学生有一些基础要求,舞蹈门类更是如此,其在专业性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通常来说,若一个人要想成为职业舞蹈人才,学习年龄最好在12周岁以下,现阶段,3~4周岁的儿童学习舞蹈的情况较为普遍。专业性舞蹈教学对学生身体柔韧度、协调性和舞感等要求较高,学习舞蹈需要的硬件可在后天学习中慢慢培养和加强,该种模式与普及性舞蹈教学相似。普通学生在人文科学知识方面的储备已较为丰富,而舞蹈学习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舞蹈的育人功能
舞蹈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外在形体和内在审美两方面。在身体素质方面,常年的舞蹈学习不仅能够修正学习者的不良体态,帮助其塑造优美挺拔的身形,同时还能大幅提升整体气质,树立自信心,增强意志力。在内在修养方面,由于舞蹈是一项极具包容性且综合性强的艺术,其与音乐、戏曲以及文学等艺术门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舞蹈能使人接受艺术熏陶,增强人们欣赏美的能力。人们在欣赏舞蹈时,需充分利用眼睛、耳朵等器官,全身心投入到艺术的海洋中。可见,舞蹈对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衡量舞蹈育人功能时,不能将培养职业舞蹈人才作为舞蹈教学的唯一目标,要清晰地认识到舞蹈对普通人群身心健康以及提高内在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效用。
三、课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学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将课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学是这个时代赋予舞蹈教學的历史使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构建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课程思政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当前育人规范的创新型育人理念。而与多个艺术门类具有密切关系的舞蹈,应发挥自身优势,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二者相融进行教学,从而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二)课程思政融入舞蹈教学是整合各类思想和德育资源的有效手段
中国历来就有礼乐教化的传统,以道德为最高准则的礼乐制度是古时施行仁政的手段。将礼仪教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在后续历史进程中长久地发挥着作用。传统思政教育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可以说与美感没有丝毫联系,让大多数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而舞蹈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自带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可使思政教育变得可视、可听,具有艺术感,最大化发挥思政教育资源优势。只有将舞蹈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提升舞蹈技能的同时,增加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格,从而培养出德能兼备的专业化人才。
四、舞蹈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挖掘舞蹈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大体包括两种教学资源,一是显性教学资源,二是隐性德育资源。显性教学资源与专业课程内容具有紧密联系,而隐性德育资源通过教学形式有所体现,存在于知识体系中。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思政意识,认真备课,全面深挖学科知识中包含的思政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单独讲解德育知识,而是总结相关思政元素,以专业知识教学为媒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整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从而发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
舞蹈可发挥极高的美学功效,尤其是当舞蹈以社会准则和道德品质为基础时,舞蹈的德育功能毋庸置疑,舞蹈的德育价值体现在舞蹈艺术家的人生感悟以及生活态度中,体现在舞蹈作品中人物角色给观众带来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共鸣。鉴于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多引用能唤起学生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的作品,指导学生通过作品欣赏以及舞蹈表演等形式升华思想情感,进而不知不觉中对自身思想认识产生正面、长远且持久的影响。
(二)紧跟主流思潮,挖掘思政资源
课程思政要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舞蹈教学中,课程思政要紧跟时事热点,使舞蹈教学成为传递主流价值的主要阵地。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节点,舞蹈教学可聚焦该时事热点。在这100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不怕牺牲,为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舞蹈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娱乐形式,是人们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从侧面见证了时代的种种变迁。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在共产党带领下整个国家经历艰难困苦后迎来的美好生活,认真感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三)“同课异构”,多开展教研活动
上文提及舞蹈与其他门类艺术也有所关联,因此,舞蹈教师可多和美术教师、音乐教师等沟通合作,定期开展合作教学。舞蹈教师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教学素材,如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和文化活动等。此外,中国传统文学、戏曲也是舞蹈教学的重要源泉,如《孔雀东南飞》《西厢记》《游园惊梦》等。将舞蹈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使舞蹈教学和文化传承相互促进。舞蹈教师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使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
五、结语
舞蹈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需要多方协作参与,将理论付诸实践。舞蹈专业本身涵盖十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有待于教师和多方进行发掘,提高思政意识,促进课程思政与舞蹈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具备专业舞蹈技能,有责任、有担当且不负历史使命的人。
参考文献:
[1]宋和明.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创新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126-127.
[2]丁思文.課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实践探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82-84.
[3]苏海佳,郑秀英,鞠洪秀.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1(10):56-58.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