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不断适应社会变化过程中,有些人因为适应不善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或者遇到突发事件以及重大挫折,导致心理适应出现危机状态。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迈进的重要阶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心理危机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将阻碍大学生成长成才。文章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成因,指明早期识别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以及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机构有效识别和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改进措施。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心理危机主要是指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面临重大危机时,缺乏有效办法来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危机”一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些人无法提前预知的突发情况,比如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恐袭等人为灾害;另一方面指的是人们处在紧急状态中。人们日常生活会保持一种比较平衡的状态,但当人们突然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这种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随着内心消极情绪不断积累,很容易出现思维紊乱的状况,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危机。简单来说,心理危机就是人们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进而产生不良情绪。心理危机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在处理某一件事情或者应对某一个场景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并不是说人们经历的事件。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众多,其中包括危机应激源。所谓危机应激源,指的是引起心理危机的各种突发事件。这些事件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个体身体创伤等。适当的刺激对人们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开展各种活动,促进人们成长与发展。缺乏刺激的生活是单调、枯燥和乏味的,但如果刺激强度超过个人承受紧张刺激的能力,可能导致个人产生心理危机。长期应激状态可能导致个体产生消极情绪,出现心理衰竭、疾病和死亡等症状。危机应激源包括生活事件、灾难和日常冲突等。当前,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机应激源包括以下内容:学习压力和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慢性身体疾病、情感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就业形势严峻、未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和自我问题等。学者刘爱芹、薛红霞、刘霞在分析北京印刷学院19例心理危机个案后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激源包括家庭贫困、家庭变故、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恋爱等。
具有某些特殊性格特点的人容易面临心理危机。情绪性格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情绪变化,他们的行为容易受到自身情绪影响。内向型人处理事情比较谨慎,存在交际面比较狭窄的问题,难以妥善应对心理危机。顺从性格的人缺乏独立性,相较其他人,他们面临心理危机时更容易表现慌乱。可见,这些人相较于其他人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三、早期识别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尽早识别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能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干预。心理危机具有危害性,发病以后甚至会在短时间内危及人们的生命。因此,高职院校非常有必要把握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的时机,当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信号后,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果断及时的措施进行干预,确保心理干预工作具有时效性。
高职院校要想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需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准确识别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危机,是由某些诱因导致的。同时,必须要明白心理危机具有潜伏期。高职院校可以从大学生日常言行中观察其是否产生心理危机。准确识别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其心理进行干预,从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管理部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预防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目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针对危机发生后,无法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防患于未然。虽然很多学校建立了“宿舍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三级管理体制,但近年来仍然时有突发危机事件,令学生管理人员措手不及。这表明危机预警机制存在不足,无法有效预测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其二,辅导员、心理辅导教师的危机干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尽管部分教师已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培训,但培训形式多为简单的会议培训,缺乏体系化、系统化和专业化心理干预体系构建。因此,在今后工作中,高职院校要针对辅导员和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干预实际操练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危机干预意识和处理能力。
其三,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机构不够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在心理咨询师人数设置、工作资历等方面达不到实际工作要求。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配比应为1∶4000,每校至少配备2名心理咨询师。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数量并未满足上述要求,高职院校应合理规划心理咨询师人员配置。部分心理咨询师工作无法满足学生实际咨询需求:一方面,学校对心理咨询机构的宣传不到位;另一方面,部分心理咨询师业务水平不高,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与学校职能部门联系不够密切。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频发,但心理咨询中心关注的案例中鲜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身影,反映出心理咨询机构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联系不够密切的问题。
(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改进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1.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能力
大学生在产生心理危机后会通过情绪、行为等表现出来,言行是确定大学生是否产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参考。高职院校有必要及时掌握学生压力来源,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在进入大学以后,班级功能逐渐减弱,寝室作用越来越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寝室作用,建立寝室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对寝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确保他们能以科学的方式处理学生心理危机,提升心理危机识别能力,以便在发现情况后,及时向学校汇报。
2.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心理危机预防能将学生心理危机遏制在萌芽阶段,有效减少学生心理危机。辅导员要关注心理危机产生时间,密切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总结现有的学生心理危机案例来看,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行为异常、眼神无光、有明显的遗传病史等问题。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对有自杀倾向以及伤害他人倾向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学校辅导员要采取谈话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一旦发现心理危机产生苗头,及时向学校报告,将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
高职院校还要优化心理咨询师人员配置,不仅要增加心理咨询师的人员数量,而且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心理咨询水平。在培训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细节,评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确保他们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
3.加大心理咨询宣传力度,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預防大学生心理危机,要采取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开办讲座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态,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发挥广播、QQ、微信等的宣传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学生手册》,在《学生手册》中融入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就采取强制措施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内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44-47.
[2]刘爱芹,薛红霞,刘霞.19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1):42-43+60.
[3]刘韵,程欢.辅导员发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作用案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4):80-81.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