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鸡架,很有故事

2021-01-03 05:24叮叮猫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鸡油骨缝秘制

叮叮猫

对炸和烤的鸡架来说,油是保证味道下限的底牌:油必须要用豆油和鸡油,而鸡油市面上没得卖, 都得小贩买市场边角料自己回家来炼。随着每天卖出鸡架的份数增多,油也会越来越入味,所谓酒越老越香,炸鸡架油颜色越深越带劲。什么?你问这能健康吗?我想说,刺激、上瘾的事儿,有几个是健康的?香,就完事了。

光是油香还不够,想要把一把骨头炸出香味,还需要一套秘制调料作为灵丹妙药。在菜市场里,鸡架曾经一度被剥夺作为食材的尊严,只配被称之为边角料,和心、肝一起,等待被做成饲料或者卖不完被丢进垃圾桶的命运。腥且有股冻货味,是鸡架令吃货望而却步的底色。只有下猛料,把孜然、辣椒、五香粉等等一股脑填满鸡架的缝隙,才能化腐朽為神奇,让鸡架成功焕发出美味的第二春。

在入味这一块,烀鸡架是王者。同样是在锅里倒点水放入鸡架,但烀鸡架却远比煮鸡架更绵烂浓郁。所谓烀,是只在锅底倒一小点水,然后放入小山般的鸡架,半煮半蒸。因为吸收了足够多的高汤,所以烀鸡架看起来比其他做法的鸡架饱满许多,肉还是那点肉,但吃起来,满足感却多了不少。

吃鸡架,你不能啃,更不能光吃肉,你得嗦,不用牙不用手,吃鸡架的主要作案工具,就是腮帮子。嗦到位了,你才能精准从骨缝里,把那股和肉味完美结合的甜辣芝麻香从骨缝里硬拽出来。小时候,我每次吃烤鸡架,都不忘记最后把骨头先丢掉,把袋子里的调料和肉渣晃一晃,再一股脑全部倒进嘴里,完事还会再嗦吧几下指头,坚决不浪费任何一颗芝麻。就连鸡架里的骨头,也不能直接吐掉,必须丢嘴里嚼吧碎了再吐才算不暴殄天物。

东北人吃鸡架,实际上是一种对吃肉的幻想,更是一种正在进食的错觉。而鸡架在东北的兴盛,更堪称是一部充满伤痕色彩的小人物史诗。相比单纯解馋,鸡架在东北走红,有着更为深沉的历史背景。

在东北街头鸡架摊上,最早卖鸡架、吃鸡架的人,往往都是那个年代最窘迫的人。零花钱不多的少年们倾其所有,在学校门口的小摊吃鸡架,是为了解馋。而大人们吃鸡架, 往往多了一个目的: 以最低的消费,下酒浇愁。

产业不振,收入变低,消费不得不降级。但为了维持荤腥,把穷日子过出滋味来,三五毛一块的鸡架配上土豆,便成了餐桌上的“妙招”。

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当年街头小贩几乎人人都蹬着一辆“倒骑驴”,东北美食帝国就建立在它身上:动起来,它是运输工具;停下来,它就是卖东西的根据地,从鸡架炸串到烧烤煎粉,啥都能整。

转眼间二十几年过去,随着流动摊贩变得更加有序,经营门槛逐年提升,鸡架也渐渐从廉价的街头小吃变成了一种“上得了厅堂”的食物。几毛一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越来越多的炸鸡架变成了路边小店,而另一部分则进驻了各大超市,成为熟食区一霸。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之所以喜欢鸡架,是因为它像极了小人物的生活,没有多少肉,咂摸多了,也有了味道。还记得当年上小学时,每天我注意力最集中的一件事,就是放学后冲去鸡架摊前,死盯着鸡架在油锅里打滚,哈喇子忍不住往外流。秘制香料,最后腌制的不仅是鸡架,更是我整个童年的回忆。

//摘自蹦迪班长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小黑孩/图

猜你喜欢
鸡油骨缝秘制
鸡油控制氧化工艺研究
孙云毅:让世界看见“鸡油黄”
牌坊: 在路边
夏天热卖
我爱过
秘制鱼饵
蒋介石下厨做鸡油炒饭
秘制饵料
颧骨种植体支抗后牵引猴上颌骨骨缝反应的组织学定量研究*
应用唇舌弓式口内装置进行前方牵引的三维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