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1-01-03 15:43:09岳淑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等量课件信息技术

岳淑敏

(吉林省农安县开安镇中心小学 吉林·长春 130200)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占据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它对现代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站在课改前沿的一线教师深刻感受到传统的教育手段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形象化,更加多样化、视觉化,更有层次感,有利于将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向孩子展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巧妙的创造性的运用信息技术来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之不至于流于形式,成为昙花一现的过客,已成为当下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有来源于求知欲,而求知欲又是由兴趣引发的,这是人类学习发展的天然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更是尤为重要,所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信息时代的到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福音,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因为有了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的表达,这种新的形式牢牢的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为学生带来各种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于数学课堂来说,这一现代技术手段更是让教学“活色生香”,许多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形象具体的表达,特别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空间的表达仅仅靠语言和黑板作图是有限的,在教学中如果加入这一现代技术会让立体空间立刻变成具体可感的内容。在数学课堂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是将一股清泉注入课堂,将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了生命,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曹冲称象》这个动画片段作为导入。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对白,神情非常专注。虽然这是个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在课堂上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看完演示后,大屏幕上先后出现两个问题:(1)“曹冲是怎么称象的?”(2)“为什么要这么称”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怎么称”及“为什么这么称”的理由,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思想。笔者立刻抓住这个契机,趁热打铁,有效地揭示课题,适时导入新课。这种多媒体课件设置的教学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渴望,从而主动要求获取知识。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2 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数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延伸和创新,这个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么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受到小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的限制,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一年龄、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更容易接受相对直观、形象的知识传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及教学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将跨越时空的局限,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发展思维。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等量代换》中的例题2:教学时,学生无法完全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来有效地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这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软件来搭桥铺路,降低思维难度。将转换的过程制成动态效果,通过电脑动态逐个演示,加深学生直观认识。在让学生观察图一和图二时,课件先演示将1个砝码转换成4个苹果,再将第2个砝码也转换成4个苹果,直到全部转换完为止。经过分步演示,学生就能很直观的看到原本放着砝码的一侧出现了16个苹果,通过转化的过程来寻找中间量,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突出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只要用精练的讲解语言,配合上电脑逐步演示的转化过程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获取完整的等量代换的信息,从而巩固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思维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经历了直观形象的展示后逐步过渡到用文字、数字或图形符号等比较抽象的物体进行等量代换。例如出示:△+□=240△=□+□+□△=?□=?这道题。学生在之前的动态演示中已经掌握了等量替换的方法,在练习过程中先让他们自行尝试,最后通过计算机课件演示转换过程加深印象。□+□+□替代掉△+□=240中的△,得到(□+□+□)+□=240,推导出240÷4=60□=60;再将□=60带入到△+□=240中得出△=180。最后让学生从中归纳总结出等量代换的规律及方法,突破本节课上的教学重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巧用信息技术,设置有效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知识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动手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练习,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用传播学的观点来说,交互性课件在传播者和学习者之间构建起一个双向通道,使学习者处在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信息技术赋予传统课堂以生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例如在上复习课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设计“闯关大冒险”等形式,各种难易程度变换的题型以提供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因材施教”在这个形式中得到了实践。另外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设置热区响应,对于学生的回答即时作出评判,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这种即时性效果让学生学习产生紧张感,又生动有趣,复习课也变得趣味横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系统还会做出该题正确的演示过程,重现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一些普通的、枯燥的课堂习题,经过多媒体课件如此演绎后,课堂教学开始有了生命力,“乐学善思”一触即发。

学生兴趣盎然的复习练习,这是传统课堂练习很难达到的效果。并且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获得信息,采取措施,灵活使用不同梯度的习题加深学习体验,使教学过程更贴近学生。但是在我们洋洋自得于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甜头时,还是不能忘记任何一项新的科技都是一把双刃剑。的确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简化了数学的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教师盲从潮流,一味追求形式,致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只有欢喜热闹,学生忘记了思考,那么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课堂就不一定是福音了。我们要努力排除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弊端,一些不必要的外在刺激、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信息技术大可不必运用。课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在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的情况下运用才能有效的拓展课堂。

4 巧用信息技术,转换师生角色,增强学生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送到学生的桌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这一转变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遇到困难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举手向老师提问,或者利用网络教室或聊天室向老师提问,学生之间打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开展了“逻辑上”的分组讨论,达到课堂练习的最优化。多向交流的网络学习方式,能冲破课本的束缚,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往复的探索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创新的火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5 巧用信息技术,展示探究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在数学课堂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展示生活的真实面目,使学生难以体验空间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视觉感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在学完立体图形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长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如果光靠学生凭空想象,或拿一张纸动手转一周的话,学生很难想象出长方形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自然也无法求出所得到的旋转体的体积。而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将长方形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轨迹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学生就能清晰地看到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立体图形就是圆柱体,并结合演示能直观地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之间的关系。借助信息技术演示,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培养,也得到另外一种旋转方法的体积,更有聪明的学生马上在课上举手发言说:“假如沿着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那么所形成的立体图形就是三棱锥”。通过以上信息技术的使用,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内有选择的使用信息技术,使之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我们要善于挖掘其内在的优势,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要认清当今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不断提升个人掌握信息技术水平,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相辅相成,持续发展发展。

猜你喜欢
等量课件信息技术
玩转等量同减
等量代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等量代换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