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跃芳 杨佳蓉 杨婷婷 叶思忆 余梦婷
杭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母乳喂养对婴幼儿及母亲现时及未来的健康均有益处,是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倡导的喂养方式[1]。母乳喂养行为受多重因素影响[2-3],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主观规范是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4],医护人员的喂养态度是构成母乳喂养主观规范的重要因素,对促进母乳喂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产科医护人员虽具备母乳喂养知识技能,但母乳喂养态度及行为仍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对医护人员母乳喂养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为医护人员提供母乳喂养的干预方向,以期推动产后母乳喂养的实施。
根据知识-信念-行为理论,个体的健康知识水平可直接影响健康行为相关态度[5-6]。朱杰敏等[7]通过母乳喂养知识问卷对厦门某医学院4 所附属三甲医院的127名产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产科护士母乳喂养知识知晓率为57.31%。周茹等[8]通过通过Iowa婴儿喂养态度量表(IIFAS)对护士态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新生儿科护士IIFAS 得分为(62±8)分。可见护士对母乳喂养知识、态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另外,Cantrill 等[9]认为产科护士对孕产妇进行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常存在信息差异,影响母乳喂养的实施。因此,有学者提议对所有职称的产科护士进行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母乳喂养指导的知识和流程标准化[10]。年龄是影响产科医护人员母乳喂养知识水平的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乳喂养知识和经验日渐积累,且生育经历会激发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新与应用,杨红等[11]调查发现,青年组产科护士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低于中年组,且已婚组、有子女组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明显高于未婚组、无子女组。Karipis 等[12]的研究表明,有成功母乳喂养经历的产科护士所掌握的母乳喂养知识技能更为丰富。同时,产科工作经历也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Cantrill 等[9]发现,产科护士在工作中解决各种母乳喂养问题,会促进其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的积累。母乳喂养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母乳喂养行为也可以促进其知识的积累。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3],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是指产妇对实行母乳喂养能力的自信程度[14]。随着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逐渐增高,产科医护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调查显示,71.9%的返岗护士存在焦虑、抑郁、紧张等消极情绪[15],出现适应障碍及自我心理调整困难等问题[16]。护理行业以女性为主体,是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者,同时也是母亲的角色,王小新等[17]研究证实自我效能在角色压力和工作倦怠起中介作用,角色压力能直接导致工作倦怠,而护士的低自我效能间接导致工作倦怠。贾雪原[18]应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简表(BSES-SF)对乌鲁木齐6 所医院临床科室内工作的二孩妊娠期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BSES-SF 得分为(42.18±11.76)分,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低于陈娟慧等[19]和郭俊彩等[20]的调查结果。
1.3.1 物理环境 为产科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哺乳环境是母乳喂养促进的重要条件之一。Basrowi 等[21]研究显示,工作场所中设有私密哺乳空间可使6月龄纯母乳喂养率提高2.7倍。而在物理环境支持不充分的情况下,母乳喂养很难持续进行[22-23]。国内研究显示,35.75%的护士所在科室会提供私密、清洁的哺乳场所,而46.93%无冰箱、冰柜等储存母乳的条件[24]。科室未提供良好的支持母乳喂养的环境,可导致医护人员放弃母乳喂养[25]。
1.3.2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包括科室氛围和同事支持。科室积极提倡和支持母乳喂养,对母乳喂养存在促进作用[18]。若科室规定或默认断奶后上班,则个体会因无法违背集体意愿而做出断奶的决定[26]。护士是职业压力最大的三类群体之一[27],同事对母乳喂养的支持尤为重要[28]。有研究表明,同事对母乳喂养的支持能够帮助职业女性克服工作环境中挤乳、哺乳相关的心理压力[29],同事间的指责和批评是工作场所维持母乳喂养最大的障碍[30]。
1.3.3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对母乳喂养的支持与配合是母乳喂养实施的关键。陈楚等[26]针对护士的质性访问显示,一些家庭支持多的护士会坚持母乳喂养,婆婆通过抱孩子去医院喂养或取母乳带回家等多方式支持护士母乳喂养,从而提高母乳喂养率。相关调查显示,初产妇产后的主要照顾者为丈夫、父母及公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对母乳喂养行为起关键作用[31]。有多项研究表明,丈夫的态度也是影响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32-34]。提高家庭支持可以促进母乳喂养行为,延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我国的制度决定了绝大多数的职业女性在生育之后半年内就要重返工作岗位。产科医护人员作为典型的独立职业女性,返岗之后,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母亲、妻子、员工等多重角色的压力而被迫改变母乳喂养态度,放弃纯母乳喂养。对于产假制度,自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开放,全国各省相继调整了产假时长。调整产假时长后仍然存在部分问题。此次调整产假时长,最长的省份将时长调至158 d。而WHO 倡议婴儿应纯母乳喂养6个月,母乳喂养最少应持续12个月,最好持续至2岁。产假时长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呈正比,即产假相对越长,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也就相对较长。综上所述,目前的产假时长与倡议的6个月纯母乳喂养在时长上并不完全匹配[35]。产假时长的不足,使得作为典型独立女性的医护人员被迫放弃母乳喂养。在产后哺乳方面,《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均有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安排哺乳时间,并实现相对弹性工作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对职业女性母乳喂养权益保障缺乏现实的可行性、脱离现实需求、监管缺位等诸多问题[36-37]。
医院需对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母乳喂养知识培训,提高母乳喂养知识技能水平。同时,建议定期对产科医护人员的母乳喂养知识技能进行考核,及时纠正认知误区与技能缺乏。另外,产科医护人员与医护生相关的母乳喂养培训需获得更多的科研关注,为系统提升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7]。
可设置产后心理咨询热线,为有产后焦虑的产科医护人员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增强母乳喂养的自信心。同时在产科护士返岗前,医院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等对即将返岗的产科医护人员进行网上统一的工作环境母乳喂养指导和培训,使其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因工作压力为母乳喂养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医院相关管理者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科室氛围,为母乳喂养的产科医护人员提供人文关怀。
为鼓励产科医护人员进行母乳喂养,医院应积极促进科室的哺乳室建设,单个或多个科室可按需配备冷藏冰箱和消毒设备,提高母婴室的卫生、设备条件,促进产科医护人员返岗后坚持母乳喂养[38]。同时,医院可组织母乳喂养促进活动,增强母乳喂养支持氛围,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母乳喂养微信群、QQ 群、公众号,提高员工母乳喂养意识,为母乳喂养同事提供更多的关怀与支持。
产科医护人员母乳喂养态度受母乳喂养知识水平、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程度影响。医院可提供完善的哺乳空间,提升母乳喂养支持氛围,从而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母乳喂养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