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甘肃省酒泉市第六中学,甘肃 酒泉 735000)
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将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并起到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的作用,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帮助,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途径的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随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到了高度关注,但由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多个维度构成,其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往往很难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取得理想教学效果,而通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却能够将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古代文学作品、历史人物故事等各类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使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覆盖范围变得更为广泛,而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支持下,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自然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创新、发展虽然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传统文化传承人相对较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也相对有限,因此即便政府部门能够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领域方面给予充足的资金、人力支持,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也同样具有较高的难度。而通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则能够将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与教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使当代学生群体能够对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尤其是对于正处于兴趣爱好发展重要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更是能够将学生了解、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这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显然是非常有利的。
新课程改革不仅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同时还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而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则能够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对古代忠人义士相关事迹的讲述,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通过对古诗词、经典名著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学习,则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产生强烈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迎合新课改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相关要求,近年来初中语文学科教材融入了很多古诗词、文言文内容,使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间的联系大大加深,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自然也同样需要围绕初中语文教材展开,对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展开全面、深入挖掘,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点,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变得更加自然。例如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教师就可以在带领学生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从文义的深层次分析切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总结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使其能够掌握“以学习为乐”“学习他人优点”“主动思考”等学习方法,同时对安贫乐道、珍惜时间、坚定信念等优秀品质及人生哲理产生深刻理解,进而实现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虽然具有深刻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很容易出现学习兴趣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还需灵活应用情境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来创设趣味情境,将课堂教学中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途中经过碣石山,登上秦始皇、汉武帝曾经登过的碣石,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待学生对古诗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后,再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段以及碣石山景色的相关图片,并据此创设“穿越时光隧道,亲临碣石山”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曹操,在登上碣石山后会有怎样的感触。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曹操在诗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同时还能够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对本诗的意境美与深远立意拥有一定了解,而经过这一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后,学生对于《观沧海》这首诗乃至其他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进一步增强。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基本都是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展开深入探究,从更高的层次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那么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效果就必然会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在学习《马说》这篇杂文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与本文创作背景,之后再提出“文中的千里马与伯乐分别有何种寓意?”“为什么有的千里马会被发现,而有的千里马只能‘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等类似问题,鼓励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的相关经历来进行自主探究与自由讨论,思考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同时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作者观点(文章思想内涵)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变得更为深刻,在讨论过程中,还能够提出自己的认知与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而这也正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所在。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融入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但在教材篇幅的限制下,其内容仍然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需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就不能将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局限在课堂教学领域,而是要通过课外知识拓展来带领学生了解、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文中故事的出处,同时以此为切入点,对“疑邻盗斧”“杞人忧天”“歧路亡羊”“朝三暮四”等古代语言故事进行讲述,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列子》(少年版)等相关课外读物,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通过对这些寓言故事的延伸,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也会变得更加强烈。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各种优秀精神、品质的传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仅需要通过知识讲解、文学作品解析来实现,同时也要积极组织各种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优秀传统美德、精神思想落实到行为实践中,以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自习课时间组织班会活动,鼓励学生效仿“邹忌”,为其他同学提出善意的意见,同时根据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意见来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在互相帮助、互相督促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传统文化传承、素质教育贯彻落实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但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仍然需要在实践活动组织、教材内容挖掘、课外知识拓展等方面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