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张璞凌,王 飞
(1.喀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喀什844000;2.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示范项目,立足中巴两国现实与发展需求,以加强区域互通互联、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愿景。中巴经济走廊北起新疆喀什,南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六大经济走廊之一,对推动区域互通互联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与巴基斯坦一向保持友好外交关系,中国对待巴基斯坦向来采取不干预内政、不选边站队、不搞代理人的态度,这也为深化中巴友谊、建立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同样出于解决两国边境安全问题、保证两国能源安全、防止外来势力操纵民族冲突等综合考量,以建立起中巴互信、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不仅对中国当前经济利益具有较大影响,而且对于巴基斯坦建设发展意义深远。对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不能只从地理路线进行简单定位,而是要从中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综合考量。考虑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问题不能仅局限于中巴双边关系之中,而应从区域、全球发展的视角出发。总体来看,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如何夯实中巴两国合作基础、积极应对项目建设挑战,是中巴两国需要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旗舰工程,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区域起到重要引领与示范作用。自2013年提出基本合作框架起,至今已走过8个年头,经历了重重阻碍与挑战,并取得了初步建设成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顺利推进高度契合中巴两国发展战略,也为中巴两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治互信方面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当前,世界变化复杂深刻,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回暖缓慢而多变,国际贸易格局深刻调整,各国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发展基础薄弱、国际话语权较弱的国家,还面临着诸多发展风险。更为严峻的是,在当今世界发展格局下,投资贸易规则受强国操纵、与国家政治主权纠缠,为整个世界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一带一路”倡议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为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而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也蕴含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1]“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区域全面合作,追求区域和平共处、协同发展,但这对当前部分强权国家而言触碰了其既得利益,必然遭其反对和干扰,甚至有国外媒体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完全无视“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推动沿线各国平等发展的价值定位。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也是最具合作基础、最易实质推进的一条经济走廊。打造中巴经济走廊是实现巴基斯坦“亚洲之虎”梦和中国伟大民族复兴梦的战略合作,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旗舰项目”,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与巴国领导人就加强和深化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展开会谈,提出了共同打造中巴经济走廊的远景规划。次月两国政府代表签署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框架协议。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进一步确定了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重要性。2014年2月巴国总统侯赛因访华期间,两国就加快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达成一致意见,标志着该项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3月,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性文件,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明确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功能性和价值性。同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提出“一个中心,四个重点”的建设方针,就合作领域、合作方式、重点项目展开积极会谈,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向新高潮。2016年9月,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巴双方就经济走廊建设问题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走廊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12月,中巴两国联合发布《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2017—2030)》,意味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巴经济走廊51项合作协议涉及基建、能源、产业、贸易、通信等多个领域,多数项目以改善巴国交通基础设施、解决能源问题为主。截止2019年初,中巴经济走廊早期收获项目有22个,总投资额达190亿美元,明显改善了巴国宏观经济状况。
国内部分专家认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主要出于政治和能源安全考量,因为瓜达尔港作为欧洲到中国的一条石油运输捷径,相较传统运输线路缩短将近2400公里的距离,而且有利于消解马六甲海峡被封锁带来的危机。巴基斯坦国内对建设中巴经济走廊除了出于发展和安全考虑以外,更把目光聚焦于具体的线路规划之上[2]。实际上,对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定位问题,不能忽略其地理路线的基础价值,但也必须将其视作一个综合性概念。因为从政治、经济、地理等综合要素出发,一旦马六甲海峡被封锁,瓜达尔港同样也会面临重重危机。所以,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两国以经济建设发展为主要目标展开的积极合作。对中国而言,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有利于推动与南亚的联系与沟通,为西藏、新疆等边境门户地区展开对外经济合作、打造国际陆港区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为进一步推广“中国制造”提供良好契机。对巴国而言,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会为其国内带来大量基建项目与产业合作,对刺激巴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助推国内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理应从中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面进行整体定位[3]。
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两国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治互信基础上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项目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两国之间坚实的合作基础。从发展优势角度来看,中国进入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当务之急,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中国既需要降低资源利用压力,又需要解决钢筋、水泥等产能大量过剩的问题。而巴国制造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能源供应问题较为突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自主生产能力明显不足,需要大量进口机械设备、工程机器以及核心技术零部件。所以中巴两国要素禀赋的显著差异,为两国之间实现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供需对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资源共享角度来看,中巴两国都是石油消费大国,而且都需要通过大量进口满足消费需求。2018年中国共进口石油4.6亿吨,进口石油依存度高达70.9%,预计2018—203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稳定在70%左右;巴国2015年各类石油产品生产量为1140万吨,需求缺口高达一半。所以构建油气运输系统不仅有利于中国能源进口的安全稳定,也有利于巴国在获得油气供应过程中得到安全性和价格合理性保障。此外,中巴两国在政治、经贸以及军事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关系,政治高度互信,也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巴经济走廊为深化中巴两国交往合作、推动中巴两国安全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其影响范围早已超越地理线路的本身功能,逐步辐射到中巴两国的区域合作、政治互信、经济建设、文化交流等各个层面。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在扩大中巴两国合作范围、增强合作深度的同时,将两国交流合作从官方高层下移到民间社会,具有更为广泛而深远的价值。
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基于互信互利建立的战略合作项目,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巴经济走廊不仅以推动中巴两国共同发展为追求,还致力于打造区域命运共同体,为构建南亚地区合作体系提供新的契机。首先,中巴经济走廊与中巴两国发展愿景高度契合。巴国发展远景规划中提到要在2025年成为中高收入国家,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将进一步加强中巴两国在贸易、基建、物流、教育等行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加强巴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就业水平、改善民生带来重要机遇。中国需要通过中巴经济走廊搭建新的能源运输体系,从而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也需要依靠与巴国的深度合作解决产能过剩、边疆安全等问题。[4]其次,中巴经济走廊具有深层次战略意义。巴基斯坦位于亚、欧、非重要节点,也处于印度洋板块关键地带,具有非常突出的地缘优势,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能够进一步突出巴国的地理优势,为加强巴国与中亚、东盟、南盟联系进而实现区域一体化创造良好条件。对于中国而言,巴国无疑是中国与伊斯兰国家建立沟通对话、发展外交关系的重要桥梁,也成为中国构建亚欧非地缘体的重要纽带,从而为打造区域命运共同体创造机会。
中巴两国自建交以来一致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即使在国际风云变化莫测、巴国国内政权更迭的背景下,中巴友谊也始终经得起考验而历久弥坚。1951年中巴两国正式建交,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两国领导人着力培育良好关系,形成了高层频繁互访、高度政治互信的良好外交局面。中国无论是老一代领导人还是新时期国家领导人,均保持出访巴国的外交传统,巴国历任领导人也基本都到访过中国。中巴两国之所以能不受外界干扰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与两国坚持维护对方核心利益、彼此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理解和支持民族安全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中国充分关注巴国发展状况,通过项目援建、经济投资、经贸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措施帮助巴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中巴关系与交往领域也得到了纵深拓展。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两国基于互信互利、和平共处、协同发展的交往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展开的全面合作。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两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要素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形成了互利互助的发展局面,而且挖掘出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共同利益,有利于中巴两国构建“命运共同体”,从而在进一步增强两国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将全天候战略合作关系推向新境界。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旗舰项目,其建设意义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追求一脉相承,同时也与中巴两国的发展愿景高度契合,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同样对中巴两国各有益处。中巴双方应借助中巴经济走廊发展契机,通过扩大互补性产品出口、寻求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合作等措施促进双方贸易增长[5]。巴国产业落后、经济增长低迷,加之国内外环境不稳定,社会失业率持续上升,民生问题长期无法有效改善。巴国急需注入新的活力来助其尽快走出经济低迷状态。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伴随着一大批项目落地投产,沿线民众必然成为直接受益者。除了能够改变巴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局面,带动农业、渔业、纺织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外,还能直接为巴国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对促进巴国教育发展、专业技能培训起到积极作用,为巴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对于中国而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需要大量钢筋、水泥等基础产能,由于巴国自身工业制造水平落后、产能严重不足,这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出口[6]。与此同时,中巴经济走廊为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实现对外开放搭建了交流平台,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商品运输线路多元化。这也为促进中国区域发展均衡,推动社会公平化、效率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中巴两国虽然友谊深厚、交流频繁,但也只是停留在官方层面,两国人民之间交流较少、了解较浅。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将有利于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推动中巴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巴两国的交流合作从政治、军事进一步延伸至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各项工程的启动发展也必然伴随着两国人民的交流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是传播思想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有利于两国人民在团结协作过程中了解和接纳对方的优秀文化。此外,目前中国多所知名大学专门成立了中巴经济走廊研究智库,也有多所高校与巴国高校联合主办中巴经济走廊研讨会,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从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展开会议交流。教育层面,中巴两国互派留学生,截止2018年,巴国在华留学生约为2.8万名,较2010年增长近4倍,巴国成为赴华留学第三大生源国。每年有12%的奖学金流向巴国,这对巴国学生赴华留学形成不小刺激。这些留学生主要就读中国历史与文化、医学、国际经济贸易、信息技术等专业,毕业后多返回巴国投身国家建设,巴国无疑是“一带一路”倡议最大教育受益国。所以,无论是民间交流、学术交流还是教育交流,都将为推动中巴两国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虽然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对于中巴两国、沿线区域具有积极意义,也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国际环境不断发展、各方利益博弈持续升温,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形成一定挑战。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目前仍面临巴国内政治掣肘致使项目执行效率较低、民众对走廊建设期待过高、精英阶层对华态度分化、沿线安全问题严重和外部势力干扰等多重挑战[7]。就当前建设环境而言,利益相关国干扰不断、项目沿线安全问题突出,巴国内部积弱积贫的同时又政局动荡,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内外部环境都存在一定隐患。
虽然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除印度外的第二大国,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巴国依然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整体竞争力十分低下。世界银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巴国GDP总量为3145.88亿美元,人均GDP为1482美元,只占到印度人均GDP的56.9%,巴国目前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近年来,巴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以服务业为基础取代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工业发展依然缓慢,尤其制造业明显处于落后状态。2015—2018年间,巴国制造业在GDP中占比始终徘徊在12%左右,占比最高的2015年也只有12.79%。从贸易发展状况来看,巴国贸易结构单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对外贸易竞争力明显不足。从2014年中巴两国出口商品比较结果来看,中国向巴方出口机械设备、钢铁及其制品、电子电器、化学品、肥料、农产品等商品,其中机械设备占比接近40%;巴国向中方出口大米、棉布、棉纱、矿石、皮革等产品,其中纺织品总体占比超过50%。总体来看,巴国可出口商品种类少、经济价值低,出口市场也相对简单固定。
巴基斯坦国内政局动荡对该国发展造成较多阻碍,也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来了诸多风险与挑战。巴基斯坦自建国起长期处于政党斗争与军人干政的被动局面之中,政治矛盾与政治危机较为尖锐。巴基斯坦属于多党派执政国家,尽管选民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巴国中央政府在党派斗争和利益博弈中依然缺乏对各省、区政府的有力控制,通常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与领导人的政党组织、家族势力有直接关系。以巴国前任总理谢里夫为例,其执政期间真正能够发挥控制力的是旁遮普省,因为该省是谢里夫家族的势力范围,并由谢里夫直系亲属担任省长。但在信德省,人民党与贝布托家族影响力极大,中央政府对信德省的控制力明显不如旁遮普省[8]。而在西北边境省份和俾路支,巴国中央政府的存在感和影响力更低。由此可见,巴国中央政府对各区域地方的控制力整体较弱。此外,巴国每四年举行一次的换届选举,代表的不仅仅是不同政党的官员轮替,还意味着其背后家族、财团势力的重新洗牌,所以政府换届本身带来的合作风险不容忽视,反对党、相关利益群体的集中示威同样带来严重威胁,都有可能导致之前的合作协议失效。
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对于中巴两国具有政治、经济以及国家发展与稳定等各个层面的战略意义,也必然会对相关利益者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无疑会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形成影响。印度自始至终对“一带一路”倡议持疑虑态度,认为中国会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进而对印度洋形成战略影响,使印度面临边缘化危机。所以,印度不仅以归属争议为借口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穿过克什米尔,而且准备对距离瓜达尔港一百多公里的查巴哈尔港口进行投资,以争夺瓜达尔港的潜在客户资源;美国尽管没有公开参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但一直试图通过巴基斯坦维持其在阿富汗的存在地位,而且将印度作为重要支点力量来制衡中国在印度洋领域的影响力。所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不仅会受到巴国历史遗留问题的严重干扰,而且会受到国际政治形势的深刻影响。中国与美国、印度等国微妙的政治关系,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更加复杂多变,美国与印度对中国崛起的忌惮直观的表现在地缘政治博弈之中,干扰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是中国基于地缘政治风险面临的严峻挑战。
巴基斯坦恐怖主义多集中在西北边境省份、直辖部落地区,其中尤其以地处南亚、中亚、西南亚中心分界区的俾路支省最为严重。俾路支省由于位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三国的边界交汇处,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民族人口混合复杂,长期有分离主义势力盘踞于此,是恐怖袭击与暴力叛乱的高发地,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而中巴经济走廊大部分都要通过俾路支地区,战略性港口瓜达尔也位于俾路支南部,这对合作项目推进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安全威胁[3]。虽然2013—2017年间巴国恐怖主义活动人员伤亡大幅下降,与2013年相比,2017年恐怖主义活动人员伤亡降幅达78.6%,但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据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2020年2月28日—2020年3月5日巴基斯坦周报显示,一周内巴国共发生48件安全事件,造成38人死亡、34人受伤,其中多为恐怖主义事件。而且出现俾路支分离组织公然警告人们远离包括中巴经济走廊在内的发展项目,可见安全问题依然是制约巴国发展、制约相关建设项目推进的重要因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必须放弃短视行为,从战略顶层去审视项目建设、评估项目成果,进而优化合作进程。项目建设面对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要从防控与突破两个角度同时推进,防控主要针对项目建设的安全威胁、第三方势力的蓄意干扰,分别展开风险监管和寻求国际合作。突破要从当前合作现状入手,着重推动领域拓展和社会治理发展。
过分倚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会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推进经济走廊建设目的性的猜疑,而且会加大巴国债务压力和债务风险,还会因为产能项目与人文交流的过于滞后为整个项目建设带来更多抵触和风险。所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要在遵循基本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多领域纵深合作,促进各领域项目协同推进。首先,要加快瓜达尔港的建设开发。中国在瓜达尔港工程援建结束、接手管理工作以后,可以将国内自贸区建设摸索出的投资管理体制、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创新改革等宝贵经验借鉴到瓜达尔港商业运营中,为其对接国际社会奠定基础。其次,要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巴国煤炭与石油长期严重依赖进口,很容易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影响,存在较大的发展安全隐患。基于此,中国应当加大对巴国在能源勘探、开采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从而改善巴国能源开采加工能力不足的局面。同时帮助巴国摆脱依靠传统能源发电的现实困境,使巴国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形成利用规模,积极转变能源生产形式。再次,要加快与巴国人文交流合作探索。中巴两国应当建立更加紧密的长效沟通机制,可以通过城市合作、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加深两国民间交流,也为经济走廊建设做好专业人才储备,从而夯实中巴两国深入合作的社会基础。
巴基斯坦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从而实现“亚洲之虎”梦想。但是,就当前巴国的发展局面而言,外部环境危机重重,国内本身也积累了大量复杂矛盾。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利益复杂、分裂分子活动猖獗、宗教斗争日益抬头、政府高层贪腐严重,这些致命问题持续叠加,对原本就孱弱的巴国社会不断造成重击,导致了巴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所以,“一带一路”倡议下,还应当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帮助巴国积极改善社会治理,从根本上削弱上述消极因素对巴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影响。大批援建项目和大量经济投入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中国还需要注重通过组织工作推进、管理制度、防控体系等管理经验来影响巴国社会,使巴国政府能正确面对和妥善处理社会问题,逐步增强巴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使其成为有威望、有影响力、高效运转的政府,增强巴国人民坚定投身国家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与此同时,中国要着眼于和巴国在文化、军事方面的深入合作,通过文化与思想交流防范极端宗教主义蔓延,通过军事援助合作增强巴国军备实力,对恐怖主义势力形成高压威慑,从而为巴国经济建设营造稳定安全的内部环境。
首先,应当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经济项目和不同建设阶段,需要中巴两国通力合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比如某一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利益,利益背后是与当地政府、社区有关,还是与部族、教派相关,不同利益攸关方将会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等,这些都是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重点监测的内容,要在全面分析各种威胁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类和等级评定,并明确中巴两国、政企两方的责任与义务,提出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应对预案。整个监测预警机制应当选择合适的监测指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识别预警模型,从而做到项目推进过程中事前防范预警、事中及时反应控制[9]。其次,发挥政府与企业协同防范作用。中国驻巴领事馆与巴国政府应当定期就巴国整体安全形势、特定区域安全风险及已发生的安全事件向项目相关各方进行披露,做好风险预估和提示工作。企业层面应当在公司内部设立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并成立专业分支机构防控风险、应对突发事件。必要情况下,无论政府还是私人企业,都应当向西方国家那样将相关防控工作交给专业的风险管理公司、智库机构、安保公司去处理,从而为项目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战略构想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备受质疑和干扰的建设环境之中,部分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反对项目建设,部分国家担心中巴合作形成强势力量威胁自身发展而表示担忧,也有一些国家将经济走廊建设“政治化”而提出质疑。无论哪种声音都不利于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建设,所以中巴两国应当寻求广泛合作机会,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消解负面因素。中巴双方应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强化中巴合作的现实基础,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寻找多元化合作模式,分阶段选择中巴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争取局部合作成果与早期收获,重点打造交通走廊和商贸物流走廊,共建产业合作走廊和人文交流走廊[1]。一方面,要加强中巴经济走廊的形象宣传。除了以往发表官方声明的宣传形式以外,应当从学术角度推动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国际大型会议向外界传递中巴经济走廊促进南亚和中亚地区互联互通的建设主旨,使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形成正确认识,也让更多普通民众有机会真正了解中巴经济走廊及“一带一路”建设意义,从而为项目推进集聚人心。另一方面,加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其他国家、区域项目的对接合作。比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美国新丝绸之路存在地缘冲突,而且二者的能源输送目的较为相似,所以二者存在项目对接合作的基础前提。也可与TAPI能源合作项目、IPI天然气输送项目进行对接合作。另外,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俄罗斯、印度、中亚国家也存在战略对接的基础,可以通过合作共赢的开发模式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创造条件,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恪守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原则,妥善处理领土争端,百折不挠地落实亚洲安全观,鼓励亚洲国家积极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大力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10]。
“一带一路”倡议下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两国基于自身实际形成的共同发展诉求,具有坚实的建设基础和良好的建设条件,有助于两国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区域命运共同体,进而为两国边境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提供保障。面对各种不利因素,中巴两国应当继续保持高度互信、彼此尊重的友好关系,共同努力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协同构建安全高效的合作体系,为实现经济走廊有序推进、实现建设成果顺利转化创造条件。当然,无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还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都不能保证巴国提高发展水平的必然性,巴国要想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依靠内部深度变革来实现。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巴国集聚发展力量的途径之一,对中巴两国实现本国战略发展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