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滔 曹湘江 郑佳佳
([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保卫处 贵州·贵阳 550025)
A某,女,2018级学生,家在农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属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家庭成员包括爷爷、奶奶、弟弟和妹妹共五口人。父亲误入歧途,被追究刑事责任,丧失照顾家庭的能力;妈妈重新组建家庭无暇顾及她们,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年迈的爷爷和奶奶肩上,奶奶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长期服药和住院控制血糖,作为家中的老大,她小小的年纪便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去发过传单,当过家教、午托班的老师,去广东的工厂上过班,过早的经历了不该在这个年龄承担的责任和痛苦。在这样的环境下,该生存在严重的自卑、胆怯和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平时寡言少语,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不知将来如何择业、如何发展,处于混沌状态。
2019年6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经辅导员的推荐,A某成为一名办公室学生助理,第一印象是该生乖巧、懂事,后来发现她与老师正常交流都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和隔壁的助管老师们交流,连领一个小小的便利贴都感觉紧张、慌乱,对办公设备的使用十分生疏,但又不敢向其他助管和老师求教,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把办公室的钥匙弄丢了,急得她满头大汗差点哭出来,我了解到情况后,安慰她说道:“没事的,再去配一把,以后注意就是了。”没想到我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语,让她如释重负,一下子就大哭起来。这让我觉得这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很脆弱,背后肯定有“故事”,因此我格外关注,注意与她交流时的语气和口吻,主动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关心她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状态,没有因为她的家庭问题歧视她,积极为其争取各种困难补助,慢慢的在与她润物细无声的相处与交流中,该生接纳和认可了我。通过交心,真正了解她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引导,重新树立了她的自信自尊。生活中越来越阳光,能主动积极融入学院、班级组织的各类课外活动,特别在学院组织辩论赛中,表现优异,带领团队获得了冠军。
解决了她的心理问题,我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因为家庭负担重,过多的分散了一些精力和时间,成绩从进校时的名列前茅到大一结束时处于中下水平,如何激励她勤奋学习、迎头赶超成了我的又一个课题。深思熟虑后,我找了个机会与她讨论学习问题,结束时,我郑重地告诉她:“孩子,你在学院的各种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我的眼光和水平。”这次谈话,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后她开始认真听课、记笔记,成绩显著提高,上升到中上水平,并且以468分的高分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看到她的进步我又进一步给她加压,带领她加入我院几名博士及副高以上职称老师组成的学术科研交流团队,承担文献收集、整理等辅助任务,培养其科研能力,目前已具备完成本科生论文写作的能力。
时光飞逝,即将进入大四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个阳光、开朗、勤奋的女孩。同样,也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她羞羞答答的来到办公室,递给我一封信告诉我她要辞去学生助管,因为她通过和我两年多的相处,她从一个自卑、胆怯、没有目标的孩子,成长起来了,她不再自卑、胆怯和没有目标,她确定考研,真真正正为自己做一回主,全力以赴的去做这件事,通过勤奋和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缺乏父爱、母爱和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学业困难的案例,从以上可以得知:
一是父母在孩子人格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案例A学生从小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独与自卑。正如阿德勒关于自卑的描述中所提到的:“人生来就不是完整无缺的,有缺陷就会产生自卑。”而父母的缺失导致学生缺少了关爱,产生了自卑心理。以至于她遇事时不愿意向别人求助,容易慌张,与人交流胆怯等等。
二是家庭经济条件的困难让学生过早的开始社会生活,在各种社会压力下,她会慢慢的产生焦虑情绪。而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她往往会选择脱离人群的方式来应对这种焦虑,比如不参加社交活动、少言寡语、孤僻等。长此以往的生活状态会对她未来的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渐渐地,她会将自己隐藏起来彻底脱离人群,人际交往能力会逐渐退化。
三是自卑可以摧毁一个人,使人自暴自弃,但也可以使人发奋图强,振作精神迎头赶上。人的性格有两个内核:爱与力量。不自信、自卑等只是力量的外在表现,早期成长经历导致个体早期无法获得爱,进而成年以后也无法学会爱自己。为此应该引导她们正确认识并相信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变自卑的压力为发展的动力。也可以通过加强性格锻炼、自我教育等方法培养她们的坚强性格,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卑,问题才能得到妥善地解决。正如上述中的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关心,感受到了关爱;她也通过比赛正确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变得自信起来,学习目标也逐渐变得清晰,生活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一是重点学生重点关注:A同学由于特殊的家庭原因,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家人的呵护和肯定,导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缺乏自信、自卑、内心封闭、胆怯等心理问题,平时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不知将来如何择业、如何发展,处于混沌状态,这种情况不利于A同学的健康成长和完成学业。
从大量的案例中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家庭不健全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适应能力较差,越不适应就越孤僻、自卑,并且产生恶性循环。该案例中给学生的帮助,除了提供各类助学金,解决学生经济困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安排她在老师身边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来自辅导老师家人、长辈般的关心、关爱,与辅导老师间建立起互信,为后续的帮教建起信任的基石;懂得如何待人接物,从而敞开心扉,很好的融入集体生活,解决孤僻的心理障碍;通过参与各类行政工作、科研工作,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自信逐渐取代了自卑。就是在与辅导老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相处与交流中,该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阳光、勤奋、自信、自强。
二是用积极心理资源帮助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心理资源包括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和韧性四个要素,要求个体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面对困难不畏惧且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坚持和努力。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50年代创立的ABC理论,即合理情绪疗法,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Consequences)不是由诱发性事件本身A(Activating events)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诱发性事件的解释与评价B(Beliefs)引起的,因此,贫困生、家庭不幸的学生的不良情绪往往与他们对生活中所发生事件的解释与评价有关。如A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又加之缺失父母关爱,导致她内心过于敏感,在自尊心和好胜心较强的同时,自信心不强、胆怯,自卑、消极的心态造成她做事缺乏积极性,不敢面对社会和困难,承受能力较差。
作为辅导老师,通过平时润物细无声的关心和关爱与学生建立互信;鼓励、帮助引导学生正面、积极的做出自我评价,培养其自信、勇敢、乐观、开朗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困难,知道怎样释放消极、悲观等负面情绪,掌握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技巧。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困难和磨难对学生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老师愿意去引导,直面问题,正确认识、合理应对,就能帮助学生将困难和磨难变为磨刀石,磨砺出坚毅、勇敢、自信、乐观的优秀品质,就能将困难和磨难转化成前进的动力,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问题的力量源泉。
一是要注重“智志”双扶。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现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物资扶贫已基本解决贫困学生在经济层面上学习困难的问题,那么“智志”双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扶“智”,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细微处着手,从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着手,用真诚和关爱建立起互信的桥梁,培养他们感恩、诚信、自信、自立、自强、勇敢的品质;如何扶“志”,需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通过身边人身边事鼓励学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志”,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及人生规划,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创业、科研及就业能力,同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践、实习工作平台,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
二是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一方面,学校建立了专业的学生心理辅导组织机构,设置了专业的人员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但相对于学校2万余人的学生,力量显得十分薄弱,心理健康老师无法全面了解全校几万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另一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影响是一项长期、复杂、连续的工作,一次咨询辅导、一次拓展训练很难达到改变思想、净化心灵、洗涤灵魂的作用,心理健康老师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及时参与辅导。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各学院有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助管和干部的作用,但他们心理辅导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丰富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来解决学生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和困难,作为中坚力量的辅导、班主任变动较为频繁。针对存在的问题,须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辅导及援助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学生工作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心理信息员的作用;加大培训力度,经常性开展相关培训、讲座,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鼓励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参加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考试,对通过考试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上予以倾斜;出台相应的政策,更好的解决辅导员、班主任的职业上升通道及待遇,稳定学生管理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