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媒介融合”机制研究

2021-01-03 18:19任晓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大学生文化

任晓静

(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新乡 4532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大学生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习近平同志强调,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牢牢把握学校这块阵地,通过各种途径将优秀的中华本土文化深入贯彻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在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中,更是要提高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让大学生能够在校园更好的学习中国文化,增加大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坚定程度。随着各种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媒介逐步开始走向融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在新时代境遇下,如何借助媒介融合的趋势,采取相应的机制,进而能够有效的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行高质量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自信是指主体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认知、反思、批判、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即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红色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教育,是思想塑魂的必要,不仅培养接班人意识形态需要,更是自我认同,培养健康完整人格的需要。文化自信教育,从教育内容来看,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革命史、奋斗史和建设史),而且包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涵盖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情境下一种突出主题;从教育对象本身来说,文化自信教育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缺失的现状亟待解决,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冷漠主义、文化消费主义,对自己文化不懂、不认可,更别说认同和实践了;从教育目的来说,文化自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精神教育活动,是促进人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判断能力的重要渠道。

2 大学生文化自信学习的渠道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情况以及高校在大学生关于中国文化自信的培育方面所采用的媒介类型,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高校随机抽取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35份,有效率91.87%。调查结果如下:

(1)对于我国的革命历史、传统民俗知识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38%的大学生表示是在家庭中通过家人的陈述所获取的;有44%的大学生表示是在中小学的时候学到的,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借助于读书和网络获得这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数据显示出了高校的文化自信培育还没有建构出有效的知识传授模式。

(2)关于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方面,90.35%的大学生表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有82.54%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景发展非常乐观。62%的大学生表示觉得中国文化很重要,因为中华文化直接塑造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有26%的大学生表示有些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自己的发展;另外12%的大学生认为如何看待并不重要。数据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是比较高的,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需要接受正确的教育。

(3)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有59%的大学生表示略微知道,10%的大学生表示了解的比较丰富,31%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没接触过。了解的比较多的大学生多为学生党员,平日里注重跟进党的理论学习,主动关注国家的各方面的发展;而对此不关注的大学生则认为这方面的知识对自己的作用不大,有“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思考成分在里面。数据结果显示,对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方面,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都有待提高。

(4)关于高校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氛围,78%的大学生认可采取活动的方式,比如在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积极举办相应的比赛活动或采取一些庆祝方式,也可以多举办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借此来对中国文化做出宣传。

(5)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方面,82.13%的大学生表态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根基,有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化,要保持自己的思想,避免被完全同化;但也有1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一部分文化或许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应该大力学习外来文化那些开放的部分。数据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是比较坚定的,另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明显不够充分,并且对外来文化缺少鉴别能力,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缺乏现象。有28%的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缺乏正确的看法,盲目跟风,热衷于庆祝西方的一些节日,不去分辨中西文化的差异;19%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在思想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比如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重视度就远远高于对我国的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重视度。这种情况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形成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有着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各大高等院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的中国本土文化自信进行方向正确的指导和教育。

(6)问及自己所在高校都采取过哪些途径来宣传中国文化,89%的大学生表示参加的校园活动较多,比如学校会组织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月,请相关的学生社团联合进行策划,组织开展多项精品互动游戏,大学生们参与的兴致很高;还会组织一些庆祝建党和建国的青春诵读展示活动,大学生们表示愿意积极报名。

3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媒介融合机制探究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 Sola· Pool)提出。Pool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首次提出了“形态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的概念,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电信业的边界慢慢消失,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类新兴媒体包括火山小视频、微信、抖音、微博、QQ等已充分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用于信息的获取、发布,信息被自由的传播者随意的传播,影响力迅速攀升。自媒体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深刻改变着大学生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其文化自信心理和行为的养成。为此,借助媒介融合的趋势,探索正确引导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及培育机制尤为重要。

(1)在媒介融合的时代,高校可以充分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如抖音、微信、公众号、QQ、网络思政平台、微博等新媒体来开展线上的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趣识汉字、诗词比拼等活动,努力拓展中国文化的传播渠道,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借机总结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从而建构出良好的发展模式。

(2)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思想政论节目,鼓励学生使用如“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等设有丰富的中国文化板块的APP,实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主流趋势,从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定性。老师通过日常的谈心谈话和学生工作会议上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地实施榜样教育。

(3)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大学生所在班级或社团的微信群、学校微博等发布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先进文化方面的新闻、视频或者文章,鼓励学生针对所发布的内容来发表自己的看法,高校主办方可以对方向正确,内容积极的评论进行肯定,让大学生在了解学习中国优秀文化内容时,同步增加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定性,让大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4)在注重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的同时,高校还需要注意校园文化的创建,尽量在校园中创建出浓厚的优秀中国文化,让大学生在校园中可以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高校可以借助文化墙、广播站、学校的校报等途径来宣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育是解决中国话语体系国际认同的关键措施。要有信心、有信心,也要有创造和提升文化自信环境的手段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升了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我们坚定文化信心的有力支撑。

(5)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75%的大学生表示希望所在高校能够尽量多的开展一些进入展示中国文化的实地进行参观学习活动,比如可以到红旗渠实地学习下红旗渠精神。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或做学期安排的时候,把实地学习中国文化的内容安排进去,带领大学生进入实地,深入领会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伟大精神。自信需要在个人心中得到尊重,在实践中得到落实,真正完成文化宣传、认同和积极实践的一系列转化过程。因此,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如革命历史博物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平台,以及全国科技文化发展规划成果巡回展,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大学生发展这一重要群体的文化自信教育是对外开放的。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屈奋斗历程。

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项集约化的教育活动,需要拓宽渠道,提高教育效果。文化自信的根本核心,是使教育对象从内心深处、价值层面,与本民族、祖国的文化思想成果形成牢固持久的思想认同。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关心和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努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源泉。当代大学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创新,锐意进取,自觉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了解和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请教、虚心学习,学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努力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大学生不仅是新技术、新思想的群体,更是时代面前的群体。他们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学生要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推动者,实践和带动身边的人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栋梁,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要积极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知识,努力为建设祖国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价值。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大学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