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惠杰
(福建省龙海市东泗中心小学,福建 龙海 363100)
信息化时代,阅读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阅读是学生认知外界的一项基本方式,通过阅读也能使学生产生多重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从跌宕的情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阅读过程中,作者丰富的情感、巧妙的手法,还会在情感层面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思想逐步深刻,视野得到极大拓宽。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极强的被动心理。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过程,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也难以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价值的发挥。立足课内,教师必须要有效引导,让学生可以逐步向课外迁移,使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多重魅力。
在小学语文课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为学生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对于阅读中的一些精彩段落,教师也能够有效解析,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课内阅读的热情。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学生意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难以积极参与。还有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只是占用时间,增加负担,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价值,对课外阅读缺乏热情。更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较强的敷衍心理,迫于家长和教师的压力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选择了一些快餐类读物,学生难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课内阅读开展的过程中,组织了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完成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有时候会要求学生做出一些标记,如生字、精彩句式、重点句型等。可以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确实都能够有收获。而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对阅读活动的设计相对比较匮乏,很多学生只能泛泛而读。有超过40%的学生仅关注故事的情节,能够做笔记、摘抄生字并进行有效阅读借鉴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对于读过的文本根本没有印象。课外也没有拓展活动供学生学习和参与,这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热情就难以保持。
小学阶段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比较短,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课内阅读之上,对于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意识也比较强。尤其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会重点加强字词句等层面的指导。教师按部就班引导学生完成课内学习,时间已经非常紧张,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评价意识不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学生阅读之后得不到相应的肯定,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就会逐步降低。课外阅读的内容在考试中根本不涉及,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重视。课外阅读的结果也很难直接衡量,通过简单的方式来实现,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丰富多元的,而阅读过程的推进也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化应用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放眼于生活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要能够以生活化应用为切入点,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课内引导,并打破封闭式阅读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从生活化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语文。例如,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且很多学生识字数量有限,他们很难独立完成阅读过程。这时候,如果教师单纯为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就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教师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推荐一些读物,并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意识,开展亲子共读等多种阅读活动,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为他们推荐读物《一年级的小豌豆》,非常贴近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里面涉及了多种生活化的故事,语言童真,而且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图书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学生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让家长与孩子共读,每天阅读一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向家长分析自己在学校的一些精彩故事,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学校的欢乐时光。
小学阶段对学生综合读写能力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因此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寻找有效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可以积极表达,灵活输出。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阅读的快乐,进而使学生更加乐读。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的一些疑难问题,设计障碍,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墨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墨色的梅花,再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梅花,进而调动学生表达的兴趣。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就想到了之前读过的《小水滴旅行记》,然后学生脑洞大开。墨梅,就是一滴墨水进入植物根部,然后又进入茎,最后变成了花朵,又落回水池的故事。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依托学生形象化的讲解,对诗词的感情也能加深。而后两句诗词中“要留清气满乾坤”,则使学生对这首诗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从简单的颜色变化到浩然正气,诗词的意境逐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诵读的热情也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延伸阅读篇目,如《梅花魂》《竹石》等,让学生明白借物喻人这一表现手法。在学生课外阅读经验的基础之上,巧妙帮助学生理解了墨梅的成因,使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并引出其他的课外阅读书目,整个过程水到渠成,建立了课内外衔接的多个桥梁。
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于课外,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提升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经典词汇、关键词句,如中心句、比喻句、排比句等,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有效标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之后,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把课内阅读的体验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时让学生随时摘抄一些经典语句,并尝试复述、转述等过程。每天课前拿出3—5分钟,让学生到台前去为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有感情地朗诵其中一段,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也可以说一说自己的阅读心得,让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课外阅读所得。
阅读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内心的主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爱阅读,教师要组织多元化阅读活动,供学生学习参与,积极实践。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诗歌诵读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篇目,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并可以把诵读的过程录制为视频,上传到班级群组,大家共同学习、欣赏和讨论。两天诵读一首古诗,既不会过度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还能开展名家名作推荐活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缺乏基本的选择意识,多着眼于故事性来阅读一些文本,这样难以实现内化吸收。结合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名家名作荐读活动,一方面增加小学生的语文常识积累意识,另一方面可以筛选出一些经典作品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如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下其他作品,像《背影》《荷塘月色》《春》等作品都可以作为推荐书目,供学生阅读。
总之,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思非常细腻,模仿表达的意识也比较强。在语文阅读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特色化阅读活动,如读书竞赛、话剧表演、朗读比赛、阅读分享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具趣味性,也可以为学生阅读搭建起一座课内外阅读联动的多彩桥梁,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