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明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但民族地区的农业大多以满足家庭需要为主的自给自足的产业,效率低下。只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收益的农产品品种,采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促进产业兴旺。为此,相关学者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李玉清、吕达奇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1]。李一男、郭佳、李鑫研究发现,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和先进知识结构的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主动帮扶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在整体上更好地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效果[2]。金芳、金荣学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整体上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不显著,但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3]。黄思则认为农业产业的经营主体是小农家庭,产业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政府在产业发展中主要扮演好公共品供给角色[4]。刘军强、鲁宇、李振研究发现,对于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基层政府而言,频繁更换产业是在强激励与弱惩罚的激励结构下的理性行为,使一些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陷入了新产业—低效运作—新产业的重复低效的怪圈[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会逐渐加强,但是,对于如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学术方面存在很多争议,调研发现各个地方的实践仍然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很多地方陷入了误区。贵州瓮安县在500亩坝区了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其实践对其他乡村农业产业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探索如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笔者以贵州瓮安县为田野调查点,一方面近距离观察瓮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农民、农业企业、合作社,从中探索民族地区乡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一是根据资源禀赋选择产业。贵州根据降水、温度等气候条件和土壤等地理条件选择坝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备选产业。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发展需要水较多的农业产业。例如,瓮安县平定营三合梭罗大坝重点种植优质水稻,并计划在稻田养鱼;猴场镇青池大坝种植茭白。在水源相对不足的地方发展需水较少的农业产业,如中药材、蔬菜产业等。例如,在水源条件较弱的岚关茶海大坝、天文平坝大坝、天文手巾坝大坝规划种植优质烟+蔬菜;在江界河桂花大坝、江界河山乐大坝规划药用银杏、夏季蔬菜(辣椒)+冬季蔬菜种植,玉山深溪大坝规划精品水果+花卉苗木。二是根据农户传统种植技艺选择相关的产业。瓮安县各坝区基本上选择了与传统农业产业相关的产业为其重点发展的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例如,平定营镇梭罗村2014年引进贵州瓮安绿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原本从事营养餐配送,于是流转600亩土地种植蔬菜,以提供营养餐所需要的蔬菜,但以失败而告终。后来转向传统的水稻种植,最终大获成功。这是因为当地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非常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经过世代的摸索和优胜劣汰,现在的农业产业就是最适合这片土地的产业。梭罗村原本以水稻种植为主,只在山坡小块土地种植少量蔬菜,以供家人食用,说明这地方最适合种植水稻,贵州瓮安绿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改种蔬菜,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后来改种水稻,适应了当地的地形、气候,还能充分利用长久形成的农田灌溉设施,也充分发挥了当地农民世代摸索总结的经验和技术。梭罗大米过去在附近小有名气,每到丰收季节,瓮安县城的人专程到此购买,贵州瓮安绿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该名气,运用现代广告技术推广到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专门向高端客户推广梭罗优质大米,自然就获得了成功。三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市场需要的产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低端消费下降,高端需求稳步上升,人们更喜欢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水果。瓮安各坝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为坝区的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四是选择产值比较高的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提质增效,因此产值是坝区考核的最重要的指标(20%),各个坝区不约而同选择了高产值产业作为坝区的主要产业。例如,猴场金岱大坝、银盏红灯堡大坝、猴场青池大坝规划种植茭白,以提高其亩产值;猴场金竹大坝规划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种植模式。
瓮安各坝区都建立了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作为坝区主要的经营主体,实行“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与村委会融合,由村干部分别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财务等职位,全体村民的土地等财产为合作社的资产,合作社负责引进项目、寻找资源、开发市场、引进技术、培训社员,村民作为股东,按股份分享利润。在各坝区的实践中,又有两种具体的形式,一种是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以梭罗坝区为代表,合作社引进贵州瓮安绿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社动员群众将土地流转到该公司,公司支付相应的流转费用,由合作社监督执行,最初850元/亩,逐年递增,如今已经达到900元/亩,比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的净收入还多,深受群众的欢迎。合作社组织相关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部分农民到瓮安绿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务工,既能获取劳务收入,又解决了公司的劳动需求问题。合作社搜寻和鉴别务工信息,按用工单位的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有组织地向瓮安县城和外地输送劳动力,并协助解决用工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另一类为“合作社+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以金竹坝区为代表,由于农业风险大、收益低,难以吸引企业投资,于是村委会成立合作社,将村民组织起来,由合作社统一选种、统一培训、统一种植、统一销售。
一是各个坝区都建立了村社合一的合作社和各种专业合作社。例如瓮安县金竹村成立了《金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瓮安县金竹果蔬专业合作社》;瓮安县梭罗村成立了《梭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瓮安县平定营镇梭罗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村集体“三资”注入到合作社,村民变成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改变传统的各户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模式,采取统一选购优良种子,统一采购农业物资、规模化种植、集中培训、统一销售、面向市场的经营模式。二是引进龙头企业。例如梭罗村引进了瓮安绿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和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树康食品有限公司等。玉山镇引进了贵州玉和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坝区的专业大户也在迅速崛起。例如笔者从猴场镇搭乘出租车前往金竹村,出租车司机说本地有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为水果产业,主要种植桃子和梨,他家里就有果树100多亩。在平定营,厚草坝有一农户专门种植八月瓜,去年刚挂果,产量低,收益不高,利润只有2-3万元,今年产量高,收入非常不错。在银盏镇,笔者和当地村民拼车前往瓮安县城,司机误以为笔者为农业投资商,一位村民赶紧说她家里的果园需要投资,希望笔者去她那里投资。
瓮安县各坝区积极进行市场开发。一是积极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提升本地农产品的品牌形象,进行市场营销。梭罗村发现高端人群喜欢绿色有机食品,于是挖掘张三丰与梭罗村的传说,提升梭罗村的知名度;挖掘本地大米曾经被朝廷指定为“贡米”,从而大力宣传梭罗大米历史以来就是绿色、有机食品,塑造“梭罗大米”绿色、有机食品的高端品牌形象,从而使梭罗大米打入广东、上海等高端市场。二是积极拓展外地市场。2018年9月,猴场镇金竹村利用参加贵州省农业大招商(黔南州)暨产业扶贫菜菌果产销对接活动的大好机会,与广州江南鲜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公司不仅同意在广州江南市场(贵州冷凉型蔬菜F17档口)中开辟绿色通道销售金竹村的农产品,还承诺减免相关的费用。至此金竹村的农产品打入广州市场,在广东江南市场、虎门市场销售。金竹村还积极拓展广西市场,与广西南宁的海吉星市场签订销售协议。三是积极开发本地市场。积极联系本地超市、配送中心,签订销售订单。在村两会的努力下,金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瓮安绿佳公司、原野尚品配送中心、松辉生鲜、华福、好又多超市等蔬菜市场签了订单。同时与学校、监狱等机构对接,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为了促进坝区的稳定长远发展,瓮安县各坝区合作社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例如,猴场镇“金竹果蔬专业合作社”实行“3331”的利益分配方式,纯收益的30%,留存合作社,用于合作社生产运营发展、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规模;30%留存村集体,作为金竹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村公益事业,建设村集体公共基础设施或者开展村级公益活动等;纯收益的30%用于社员入股分红;纯收益的10%用于支持村辖区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分配制度的健全,将村民的短期利益和合作社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村民持续增收,又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也促进了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些地方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共生关系。但是,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些地方也走入了误区,具体如下。
很多合作社对外宣称吸收全体社员入社,全村资源变成合作社的资产,由合作社统一运营和管理。实际上,合作社只吸收了部分贫困户为社员,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承包给个别农户运营,收益只给贫困户分红。例如,JZC股份经济合作社,宣称“将集体‘三资’全部注入股份经济合作社,让合作社实体化,实现农民双重身份,村内农民既是行政村的村民又是合作社的社员(股东),即实现全民持股。全村共有23个村民组2269户8790人加入合作社,出谋划策推进合作社发展壮大。由村民按意愿选出股东代表150名,理事会成员5名,监事会成员3名,对合作社进行管理。形成农户与村集体共同持股、共同经营的合作模式,全村8790人全部转为股东,实现全体村民共享收益。”但笔者调研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合作社主要是政府投资的,而不是村集体的资源入股的。笔者在村里找到一位在家带孩子的妇女,笔者问她加入合作社了吗?她很奇怪地反过来问笔者:“合作社是什么呀?”村民连合作社是什么都不清楚,说明并没有吸收村民加入合作社。她说她在家里带孩子,没有工作,也没收入。这说明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比较小。笔者问她土地流转了吗?她说没有,还都是一家一户种的。这说明村民和村“三资”并没有入股合作社。笔者又到另一家农户家里,该农户经营一家小卖部,没什么人,连老板都不在,门前地上晾晒着稻谷,由于下雨,稻谷吸足了水,鼓胀胀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户并没有加入合作社统一经营,还是一家一户种植水稻。笔者问他合作社的有关情况,他也不知道合作社的情况,土地也没有流转,对大棚蔬菜的有关情况更不了解,也没有分红。他说那些跟他们是无关的,村委会也没和他们开会。村民连合作社是什么都不知道,是怎样加入合作社的呢?土地没有流转,“三资”是如何入社的呢?没有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合作社是如何成立和运营的呢?村民以是怎样按意愿选出股东代表的呢?
合作社之所以有名无实,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合作社理会成员主要是村干部,村干部人手少,既要处理繁忙的村内事务,如为村民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又要承担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如扶贫等。例如,JZC合作社的财务人员为刚从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据他讲他需要承担9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村里还要上交各种报表,应付各种检查,村干部不是专职的,家里面都有责任田需要耕种。这就导致理事会成员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发动群众搞合作社。二是理事会成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合作社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单位,要求合作社既能够合理配置合作社的各种资源,又能够调动社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理事会成员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合作社又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单位,要求按照市场模式运作,这就要求理事会成员掌握市场经济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但理事会成员中大学学历的很少,有的很少外出,对外界不了解,没有经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也没有相关的经历,很难胜任合作社的管理岗位。在猴场镇,一位村民说老百姓都不用政府提供的种苗,因为结出的果实口感不好,很难销售。这也说明理事会成员文化水平低,不会根据市场选择合适的品种。三是村民的戒备心理。村民对土地流转始终存在戒备心理,担心土地被收回,要不回土地了,老年人尤其如此。在SLC,在水稻田的田埂上遇上一位老大爷,笔者问他:土地流转了吗?他说没有。再问及原因,他说他经过粮食关,怕饥荒。村民的另一个担忧就是怕土地被不合理利用。例如上述老年人说他之所以不愿流转土地,是怕土地被种坏了。他指着一片水稻田说:“看那流转的田地,草长得比庄稼还高。”村民的再一个担心就是分配问题。资产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按股份分红。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村干部是信息优势的一方,他知道合作社的运营和收益情况,而村民是信息劣势的一方,村民担心村干部利用信息优势为自己和亲戚谋利,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四是分配问题。合作社的收益只有30%用来分红,其他的留存合作社、村集体、扶贫帮扶等,村民认为这侵害了他们的利益,不愿意加入合作社,尤其是一些种植大户,种植能手更是如此。再一个就是合作社的分红太低,例如JZC合作社2019年对贫困户的分红为214.11元/户(1)数据来源于村户外公示。,村民对合作社的发展担忧。
瓮安县各坝区不约而同地选择高产值的品种,如太子参、精品水果、高端蔬菜等。但是,产值高并不意味着利润高,有时反而是亏损的。产值高的农作物往往需要的资本也比较高,这就需要增加大量的投资。村民积累不多,资本不足。村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参与投资,远离开合作社;要么借贷投资,增加杠杆。当各方面都比较顺利的时候,收益率可能超过借贷利率,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但一旦有风吹草动,收益率就可能低于借贷利率,合作社就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不幸的是,高产值的农作物往往对气候、技术要求比较苛刻。瓮安县山地较多,气候复杂多变,旱灾、水灾、雪灾、冰雹、倒春寒等时有发生。例如,2019年的雪灾压垮了金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合作社亏损严重。村民和合作社理事会成员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掌握高产值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往往导致高产值农作物的收益远远低于预期收益。例如在猴场镇前往金竹村的道路两边,栽种了一片片猕猴桃,司机告诉笔者,这些猕猴桃都荒废了,没人管理了,因为没有栽种技术,这些猕猴桃要么不结果,要么口感不好,不好销售,种植亏本,有的干脆在猕猴桃地里种了些玉米。因此,高产值的农作物理论上产值高,但风险更大,这样的风险有时让久经沙场的企业也难以应对。例如,贵州瓮安绿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经营学生营养餐配送的企业,它承租梭罗村的田地最早是用来种植蔬菜,蔬菜加工成营养餐后直接配送到学校。从理论上该选择是合理的,不愁没销路。但经营几年后还是亏损严重,最后不得已改种水稻。因此,高产值的农作物风险很大,一不小心就会使合作社陷入债务陷阱。
调研发现,瓮安县各坝区普遍强调技术的先进性。金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一位理事告诉笔者,他们的西红柿种子从北京购买,不采用当地种子,因为北京的种子是科技育种,产量高,而本地的种子产量低。在梭罗村,一位干部告诉笔者,梭罗村的水稻种子全部采用贵州农科院培育的种子,不用当地传统的水稻种子。因为用贵州省农科院培育的水稻种子,水稻产量高,米饭口感好。用梭罗村本地的水稻种子,水稻产量低,米饭没粘性,口感不好。农业技术也同样强调先进性,如用先进的耕种、收割机械,高效的农药、化肥等,而抛弃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防虫、除草技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固然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采用新技术而抛弃传统技术,有时候采用新技术反而适得其反。因为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就意味着与市场上采用同样技术的农产品进行竞争。江苏、浙江、河南等平原地区,不仅早就采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而且交通发达,农作物产量高。瓮安县地质、气候、交通条件落后,生产成本高,瓮安与这些地区相比农产品有竞争优势吗?在农村看来,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是高级食品,而对于城市高端人群来说,高技术生产的农产品反而是低端食品。采用传统种子,运用传统技术和方法生产的农产品才是高端农产品。笔者在在大城市做客,主人常常强调蔬菜是自己种的,没有化肥和农药,鱼是买相熟农民的,在野外抓的,野生的。这说明传统的农产品才受高收入群体的欢迎。采用传统的种子,运用传统的技术和方法生产的农产品才是高级食品,才会被高收入群体认可,愿意出高价购买,这才是瓮安县农产品的竞争力所在。现在采用高技术生产农产品,暂时还可借绿色、有机等概念进行营销,一旦被高端顾客发觉,就会抛弃该种农产品。
孤立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坝区之间联系少,孤立发展。瓮安县各坝区的农业产业薄弱,规模小,在品牌创建、广告营销、物流配送、农资物资采购等各个方面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导致坝区在这些方面的成本很高,受制于人。各坝区本应该抱团取暖,壮大规模,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增强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应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但各坝区之间缺乏相互联系和合作的机制,联系很少,各自孤立发展,在营销等方面有时还会成为竞争对手,相互拆台。二是坝区产业单一。大多只有种植业,下游产业、上游产业、及其支持产业发展不足,不能形成产业集群,导致农业产业在农资物资供应、产品销售方面受制于人,在物流、金融、技术等方面也不能获得有效的支撑,竞争力弱。三是坝区与城镇及其他产业联系很少,孤立发展。坝区是农村地区,距离城镇不远,本应该成为城镇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市民周末和假期休闲之所,但坝区很少考虑这些联系,单纯发展种植业。这就导致市民周末和假期难以找到休闲之所,同时坝区农产品销售困难,增收困难的局面。例如猴场镇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但人们参观猴场会议遗址后就不会去猴场镇周边的农村去体验生活,因为人们不知道周边的农村有什么特色,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猴场镇到各坝区的交通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们不知道怎样到坝区,又怎样返回猴场镇,宰客现象也时有发生。来猴场参观旅游的大多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即使人们想去周边农村体验生活,基于安全的担心,人们也不敢去冒险,这也限制了坝区与镇旅游业的联系和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的落后说明了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不适应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必须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才能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充实和壮大合作社。贵州正在大力推行村社合一,但是村干部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经济管理的理论和经验。笔者曾经访谈过一家成功企业的经理,该经理为广东人,他说当地山好水好,资源丰富,发展落后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眼光,不会利用资源引进资本,他们的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管理层全是广东人。这说明了能力和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推进合作社的发展,提高理事会的能力和素质迫在眉睫。一是对理事会成员进行培训。与相关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对理事会成员进行理论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派遣理事会成员到发达地区成功的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参观、学习,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二是选拔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成为村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大学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敢闯敢干,与同学、老师、高校建立了天然的联系,吸收部分大学毕业生充实理事会,可以提高合作社的理论水平,并可利用其学缘关系,建立起合作社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利用高校的资源促进合作社的发展。部分农民工在外地打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术和人脉,视野较开阔,可以吸引这部分农民工加入理事会,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技术进行产业开发,利用他们的人脉关系,拓展销售市场。三是引进所需要的人才充实合作社的管理队伍。理事会根据需要,从外地引进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人才任合作社的经理。根据其经营业绩给予其报酬,如果经营业绩低于目标值,只能获得最低工资;如果高于目标值,按超出部分的一定比例支付其剩余报酬,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外部人才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四是聘用高校的教师作为合作社的名誉顾问。合作社可以利用教师的理论知识为合作社的发展出谋划策;利用教师的专业技术,解决生产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利用教师作为合作社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桥梁,由教师起草有关的报告,将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到政府相关部门,也可及时将政府的有关政策文件及时传达给合作社;教师以合作社为研究基地,合作社可以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就地转化。五是打好群众基础,增强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农业的经营模式来提升群众的利益,只有群众的利益切实得到维护,加入合作社的收益超过单干的收益,群众才愿意加入合作社。否则,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牺牲群众利益来成立合作社,只会被群众抛弃,合作社只会成为一个空壳,成立合作社又有什么意义呢?及时公开信息,削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只有公开合作社的一切信息,打消群众的顾虑,群众才愿意加入合作社。公开信息也不是简单地在村委会张贴有关内容,而应该让群众知晓有关内容,能够明白有关内容。这是因为现在打工的比较多,群众流动性较大,很少有群众到村委会,群众根本看不见张贴在村委会的有关内容。即使有人看见了,也只会简单地认为是村里应付检查的,和他们无关。可以在每个家族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之人,将需要公示的材料交给他,由他召开家族会议讨论,同时合作社做好答疑解惑工作。也可以建立微信群或QQ群,将有关信息在群内公示,并要求每位群众阅读并回复,由专人记录群众意见,及时反馈。对于重要的内容,可以利用重要的节日,村民返乡时召开代表会议讨论。理事会成员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但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宜依靠群众,让群众意识到合作社的事不仅是村干部的事,而且是自己的事,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实行共商、共治、共管,这样就能增强合作社的活力。
扶持农业大户、家庭农场。目前,瓮安县已经自发涌现了一批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他们自发地流转了一些土地,种植水果或蔬菜。他们对市场非常敏感,根据市场的变动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过他们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他们的销售主要依赖广西等地的商贩来采购,价格由商贩说了算,商贩赚了大头,而自己只赚了小头。由于成本等原因,不能主动去开拓市场。由于是自主经营,也不能获得政府的扶持。资金缺乏,贷款方面也比较困难。扶持这些农业大户、家庭农场,注入集体的资产,使集体资产转变成股份,再带动其他村民加入,逐渐变成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为核心的合作社,这样,既能解决农业大户、家庭农场资金、资源缺乏的困难,又能带动村民致富,这比从零开始成立合作社要简单的多,也更容易成功。同时鼓励和引导他们创建品牌,开拓市场,组建营销渠道,按市场原则为其他村民提供运销服务、技术服务、农机具服务,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培育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自负盈亏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因此,农业企业有专门的经营管理队伍,有自己营销渠道和品牌,规模较大,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拥有先进的农机具。有这样的农业企业存在,其他农民可就近观察、学习、模仿,也会提高农民的市场观念。农业企业也可以吸收一部分农民就业,农民边干边学,也会逐渐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但目前,农业企业对其他村民提供的服务较少,带动作用有限。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协助土地流转,改善水利、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农业企业的入驻奠定基础,同时成立农业企业服务工作平台,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调解等各类服务。严厉打击干扰、破坏农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违法活动,为农业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消除农业企业投资人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为其他农民提供销售、运输、技术等各种服务,带动其他农民共同发展。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饮食的健康和安全,在饮食方面,人们谈技术而色变,生怕技术污染了食品,如人们极度反感转基因技术等。现在人们追求顺应自然,认为顺应自然的天然的食品才是最好的,最安全的,因此,宜以“原始化”作为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在对外宣传中,应当以原始化作为宣传重点。在品种选择上,宜挖掘古老的品种,尤其是野生的品种。在技术上宜选择传统方法进行耕种,如用传统的生物防虫而不是用农药防虫,以人工除草而不是用除草剂,用农家肥而不是用化肥。在市场定位上,宜定位为高端食品。市场针对高收入群体,因为高收群体更关注健康。从具体市场来说,可以针对减肥食品市场、运动食品市场、特种病人饮食市场推出相应的农产品。利用我国人际关系网络营造营销噱头,如子女关心父母,送父母健康食品;父母关爱儿孙,送儿孙营养食品;老公爱老婆,送妻子减肥食品等,推出相应的礼品包装农产品。在经营模式上,可采取灵活的模式。如将土地经营权资本化,开发类似网络游戏的交易平台,将各地块在平台销售,参与者可查看各地块的情况和用途,在规定的时间内竞购,成功竞得土地的可在平台上购买所需要的农作物种子、雇佣合适的农民帮助其种植和管理,自由决定农产品的用途,如自用、销售、赠送等,所有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平台上,但每个操作都与线下对应。线下,雇佣的农民按照线上雇主的要求种植和管理,按照雇主的指令汇报农作物的经营情况或进行直播、发送快递、销售、赠送等。这样就会使城里人获得相当于自己亲手种植的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在宴请亲朋好友时成为炫耀的资本,带动其他人也来购买农村土地经营权,这样就能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还能带动城里人到农村消费。土地经营权可退租,也可转让,如果不想再经营土地,可以退租,也可以市场价格转让给他人。
坝区之间合作。构建坝区合作机制,使各坝区统一为整体,例如,可以统一为一个合作社,下辖各个分合作社,这样就壮大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在一个整体下共创品牌和塑造品牌形象,统一推广品牌,这就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共建营销渠道,通过渠道统一销售,就能避免名坝区各自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节约交易成本,同时也可利用销售渠道为其他农民提供销售服务,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共享技术人员和劳动力,使劳动力全年有工作可做,全年都能获得劳动工资,这就能留住熟练劳动力,稳定劳动力队伍,提高效率,也能够降低成本。共享机械、设备,如共享收割、检验、检疫的设施、设备等,就能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率,降低设施设备的平均使用成本。
农业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相关的研究和调查表明产业的集群发展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坝区的农业产业也不应该孤立地发展,而应该协同发展。与营销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听取营销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或邀请营销企业在农作物品种选择和生产技术方面进行指导,就能有针对性地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农产品;与农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最新的农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农资品种,获得最有效的农资供应。与金融、物流等有关企业合作,以低成本获得贷款,及时将农产品运往市场,就能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率。农业企业内部合作,如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可以用于蘑菇种植,蘑菇种植产生的废料可加工成饲料用于养殖,养殖产生的牲畜粪便可以堆肥成农家肥用于肥田,这样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可减少废弃物,减轻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以农业知识、农业文化、农村美食为卖点,吸引游客休闲旅游,既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带动农产品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