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道德经》的“道”

2021-01-03 12:56许斌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道德经世界观天地

许斌华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南昌 330045)

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在唯一的传世之作《道德经》中,站在回答人类、自然、历史终极问题的高度,集前人思想之大成,创举性地提出了“道”的概念。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性高峰,犹如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类内心的种种迷茫和困惑,提升了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感受、认知和反应能力,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思想。“道”的问世以其前所未有的魅力,激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探索,一代代志士仁人、学者名流,以及凡夫俗子,纷纷著书立说、躬行实践,从不同的角度问道、解道、求道、传道,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作,形成了林林总总的主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道是先天的存在

(1)先天地生。世界起源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大的疑惑,是任何哲学必须回答的一个根本性回答。老子之前人类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停留在神话、传说的感性阶段,认为客观世界是混沌的,只对客观世界作感性的观察、猜测,还没有做理性的分析、判断,不明白世界到底是什么,更不知道其始终。

《道德经》第25章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明确地告诉我们,有一种“物”存在于天地之先,创造并支配着万事万物,老子把这种“物”命名为“道”,或称作大道。这不仅是概念的创造,更是观念的创新,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把先天的存在抽象地称之为“道”,从根本上回答了世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从此,“道”成了人类的思想之源,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引领到了正途。

(2)有生于无。道家思想认为,任何一种存在包含着“有”和“无”两个方面,“有”和“无”统一于所有的存在当中。换句话说,万事万物是有形和无形的统一体。正如《道德经》第1章所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有”和“无”是天地万物的开端,是一切的根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间百态,形成了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客观世界。

具体来说,客观世界也具有“有”和“无”的两面性,是有形存在与无形存在的统一体。“道”本身也是由“有”和“无”所构成的,但在客观世界这个统一体中,则为“无”的属性。或者说,客观世界的“无”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德经》第40章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无形的“道”是客观世界的先天存在,并将客观世界呈现在人类面前。

(3)无状之状。无形的“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一种存在,处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状态。我们所感觉到的外部世界只是它的有形存在,由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生态万物......等等所构成,而“道”则是不能直接感觉到,但却能体悟得到的客观世界的无形存在。当然,这种体悟只是道家对于人类自身肉体、精神以外的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无状之状”的“道”不是主观意识,而是客观存在。这种客观的无形存在,就像充满在空间中磁场、电波一样,虽然人类不能直接感觉到,但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有形存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地存在着,并发挥着深刻而又重要的影响。按照老子的认识,没有比这种存在更早的存在。

2 道是万物的起源

(1)三生万物。世界万物是由道所生产的。《道德经》第42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道本身是统一的整体,但又不仅是一个整体,还蕴含着“有”和“无”两个相互对立的属性;由一个整体与两个决然不同属性共同组成的三个方面,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单元;这三个方面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变化、反复组合,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万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道作为万物的起源,具有“生”的功能,就像母性生产出新的生命之后,其自身仍然存在;而不是呈现出像细胞分裂一样“分”的特性。《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不是道一分为二,二再分为三,而是由一生出二,再生出三,在衍生万物之后自身并不消亡,而是继续不断地发挥作用。

(2)谷神不死。道的生产功能是持续的、永恒的。《道德经》第六章指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就是说,“道”是天长地久、长生不老的,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发挥着作用,无穷无尽、生生不息地孕育着世界万物。道的这一功能又是有节制的、能自律的,也正因为此,才能持续存在、绵延不绝。

道作为创造万物的主体,包含着世界万物的基因,并按照已然的方式和途径,以各种各样的形态,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世界因为有了道,使得万物既层出不穷又有序接替,既参差不齐又整齐划一,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互作用、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有机统一体。

(3)天长地久。《道德经》第七章指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意思是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停地运行不是为了自身,也正因为如此,才能长久生存。道创造了天地并与天地融为一体,并以此为平台衍生万物。道作为万物的起源与天地一样,是永恒的、长久的。

道与天地相融,天地依道而行。道先天而生,故不自生,也无所谓自生。由此看来,似乎道是无私的。然而,道生万物的功能是与道俱生的本性,是超越道德标准、社会规范、人类愿望的存在。人是由道而生的,不能也不必对道作出善恶好坏、高低贵贱、是非对错的判断,只能正确地理解道、深刻地认识道、切实地把握道。

3 道是根本的法则

(1)道法自然。《道德经》第32章指出:“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作为万物世界的根本法则,“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前,并与天地万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决定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譬如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日月星辰循环运动,以及物种存亡、草木枯荣,乃至人生跌宕起伏,无不是“道”所起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然而,“道”又不是无章可循,更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展现、表达的过程。“道”既是自然的主宰,又与自然浑然一体,犹如生物的基因,存在于生物体之中,并与之相生相伴,相辅相成,同时又在整个生命过程当中,作为一种根本性的要素,不知不觉地决定和支配着该生物体的发生、发展和消灭。

(2)尊道贵德。《道德经》第51章指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作为根本法则,使天地相互地呼应,世界有序地展开,万物自然地发展,所有的一切按照“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程式逐渐地孕育、生长、成熟,进而走向消亡的,依“道”履行自身的责任,完成应有的使命。

“道”与世界万物相互之间不仅不需选择,也不必磨合,而且是无比的融洽,浑然天成。正是因为“道”的存在,世界万物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尊道贵德”的品性,依“道”而生,循“道”而存。“道”当然地成为世界万物的尊崇,世界万物由“道”获得了根本属性,进而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形态。

(3)长而不宰。《道德经》指出,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于“道”性使然,“道”虽然与万事万物相生相伴,但并不强制地规定、限制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也不在万事万物的表面上打上“道”的烙印,留下任何标示。

尽管如此,由于“道”是万事万物的源泉,虽然万事万物不可能直接感受到“道”存在,但“道”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又是含而不露、玄妙无比的,更是不宰而宰、无为而为的影响、支配着万事万物。

4 道是内心的安定

人,来自自然,是环境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地球上其他物种一样,生于斯,长于斯,周而复始地繁衍生息,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人又有着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特质——劳动的本能。正是因为劳动,人不仅创造了自己,由自然人逐渐地演化为社会人,还改造了自然,使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正是因为此,人似乎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分子,除了必要的物质生活,还产生了其他物种所没有的精神需求,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超脱于自然的万物之灵自居。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物质。作为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人,随着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越来越追求精神需要,并在此过程中,渐渐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成的“三观”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整体。简单地说,世界观是人们对宇宙世界根本问题的看法;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价值观则是人生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人们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从容地把握人生,淡定地追求未来,从而构建健康的精神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永续友好。世界观是“总开关”,在“三观”中起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三观”,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之上。由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人类思维的局限性、认识实践的渐进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从混沌到清晰、疑惑到明了、迷信到科学的漫长过程。换句话说,科学世界观是在人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老子“道”的提出犹如拨云见日,找到了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源头,摆脱了各种具象思维的局限、臆想判断的羁绊,指明了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提升思想境界的方向和路径。“道”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分水岭,使人们对时空的认识从混沌、疑惑、迷信中解放出来,逐渐地走向清晰、明了、科学,为人类构建了美好的精神家园,排除了长期困扰人生的种种杂念,使我们的心灵有了恬适的归宿、超然的淡定。“道”深刻而又简明地回答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根本问题。因为有了“道”,人类树立了基本的世界观,进而匡正了人生观、价值观。在“道”的指引下,人们得以正确地洞悉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得“道”之人,思想不再迷惑、心灵不必恐慌、前途不会茫然,从容地立足客观实际,遵行基本规律,创造人间美好、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舒展身心、感受幸福。

猜你喜欢
道德经世界观天地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智能化的“世界观”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拾天地之荒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