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语境下短视频谣言的传播

2021-01-03 17:54金玉萍涂慧峰
青年记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谣言受众信息

● 金玉萍 涂慧峰

近年来,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十分迅速。新媒体时代,由于碎片化语境和短视频用户规模的庞大,短视频谣言传播泛滥并带来巨大社会影响。目前关于谣言传播的研究中,将碎片化和谣言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多将“碎片化”简单视为谣言生成的影响因素,未从传播过程的角度关注碎片化与短视频谣言传播的关系。本文拟从短视频谣言的产生、扩散、生存和监管这一传播过程入手,研究碎片化对短视频谣言传播的作用机制。

短视频谣言与碎片化

短视频谣言,即以短视频形式进行传播的谣言,是随着短视频的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谣言传播新形式。碎片化一词具有后现代主义背景,“碎片化(fragmentization)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衍生概念之一,最初用来描述后现代社会去中心化的社会现实。在现代传播语境下,碎片化更贴切地表达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质”[1]。简言之,碎片化是指将完整的东西打破成零散的碎片。在新媒体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碎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衍生出碎片化传播、碎片化参与、碎片化消费、碎片化信息等新内涵。

对短视频谣言而言,碎片化的作用已深入到其产生、扩散、生存以及监管等诸多环节。在短视频谣言的产生阶段,用户通过对各种碎片信息的重组有意或无意间制造了各种形式的谣言。在短视频传播特点的驱使下,谣言在受众的碎片化参与中不断增添新内涵,并在“众声喧哗”中不断扩散形成各种谣言的新版本。同时,受众的碎片化消费趋势也为短视频谣言的生存提供了新的生存环境,在“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刺激下,短视频谣言进入了新一轮的加工制造,并再次以同样的形式进行扩散。

产生:碎片化内容的任意拼接导致信息变异

在碎片化语境中,短视频谣言传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其内容的拼接。短视频的内容呈现主要为文字+视频形式,而短视频谣言的内容拼接也主要围绕其展开,呈现出三种表现形式:1.不实配文+真实视频片段。即截取完整真实视频中的某一个片段,但在短视频的配文中则有意无意地进行歪曲解读。2.真实配文+不实视频片段。即短视频的配文确有其事,但视频截取与本事实无关或胡乱套用其他出处的视频片段,并进行情绪渲染、夸大事实或歪曲解读。3.不实配文+不实视频片段。造谣者基于自身某些特定目的进行凭空捏造,随意截取某一视频片段捕风捉影、以谣传谣。一般情况下,相较于第三种拼接形式,前两种拼接形式产生的短视频谣言往往更具迷惑性、隐蔽性,受众辨别的难度更大。

当前,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发生变化,更倾向于获取碎片化信息,但事实往往复杂冗长、并不断发展变化,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整呈现,而“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也让碎片化信息更能占据市场。以“张静静遗体告别仪式上五岁女儿痛哭”这则谣言为例,原视频于4 月22 日由北京世纪坛医院官方抖音账号发布,后被“妞儿麻麻”(抖音用户名)盗用,并以视频+配文的形式重新发布于抖音。后经查证,该视频实为北京世纪坛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张婕医生回院与女儿相聚的视频。该谣言是造谣者对以往碎片信息进行拼接重组(即不实配文+真实视频片段)的“成果”,这种对碎片化信息的重组导致信息变异,使这种断章取义式谣言以“有图有真相”的形式产生。

扩散:碎片化参与进一步引发“众声喧哗”

依托网络技术,短视频平台的转发、评论功能为受众的碎片化参与提供了便捷途径,助长了谣言的病毒式碎片化传播,导致短视频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众声喧哗”的浪潮进一步扩大。究其原因,一是跨平台转发的便捷性,助推了谣言的病毒式传播。短视频谣言仅需用户动动手指就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多平台联动转发,其传播范围进一步拓宽。二是评论区的诉诸情感与沉默螺旋加剧了短视频谣言传播。评论区为受众提供观点交流的场域,是“众声喧哗”的集中场所,在情感诉求及沉默的螺旋等因素的驱动下,容易导致某一观点的强化、相左观点的式微。尽管谣言最终能被澄清,但在短时期内当其得到多数人认同时,短视频谣言便得到进一步传播(其传播效果也在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中进一步强化,甚至超乎事实本身而被人们广泛接受)。

在真相未明之前,网络流传的各种信息往往具有模糊性,极易招来受众的碎片化参与——围绕事件的各种猜测推理充斥于网络空间,伴随而来的是模糊信息的碎片化表达与谣言泛滥加剧。以杭州女子失踪案为例,在案件未侦破前相关谣言频繁出现于抖音,如“杭州失踪女子骗保”“许某某系侦察兵退役”等,在评论区还出现了“灵异事件”“女子被外星人抓走”之类的荒谬言论,以至于一则悲惨事件沦为众人口中“化粪池警告”等一系列戏谑化的“梗”。

生存:碎片化消费为短视频谣言提供了新的市场生存环境

在碎片化语境下,短视频谣言的生存还与受众的碎片化消费有很大关系。

1.受众对碎片信息的消费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浪潮接踵袭来,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越来越缺乏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深究事件背后完整曲折的真相,更倾向于以围观心态去关注发生了何事。人们常常只是凭借信息碎片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在网络空间发表意见(这也是当前网络舆论经常出现反转及谣言的重要原因)。碎片化信息以及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充分迎合了受众的信息消费偏好并依托社交网络而快速发展,不断占据信息消费市场。

2.受众闲暇时间碎片化潜藏巨大的消费潜力。闲暇时间的碎片化趋势愈发常态化,对碎片信息生产者而言,能从中发掘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即碎片时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刺激了人们对碎片化信息的消费。而短视频平台对用户消磨短暂的碎片时间来说,无疑提供了好去处,使得短视频谣言在受众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找到新的生存条件。

3.碎片化消费模式下传受双方的成本降低。以短视频为例,其传播者(尤其是非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无需过多考虑事件的完整性、复杂性,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内容生产与发布,其文化成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等门槛极低,甚至凭借流量还能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回馈。对接受者(或称消费者)而言,短视频平台提供了免费的内容资源,能快速获取所需信息,避免复杂信息的“烧脑”。短视频的视觉传达形式使受众无需投入过多精力(甚至无需识字)就能乐享其中。传受双方成本降低的碎片化消费模式使得短视频谣言从中找到新的生存路径。

监管:碎片化传播加大短视频谣言鉴别难度

尽管许多短视频平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短视频谣言,但仍有不少短视频谣言借“蹭热点”并以近乎事实真相的面目得以广泛传播,普通人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鉴别真伪。以抖音上流传的“上海一公交车乘风破浪”短视频为例,虽然已有媒体证实该短视频为2019 年台风“利奇马”登陆上海时的景象,但依旧有不少用户(其中不乏地方媒体官方账号进行转发评论)借2020 年上海暴雨这一热点事件进行内容上的二次加工。这使得谣言更具迷惑性,平台监管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不同于传统谣言的传播形式,短视频谣言凭借视觉冲击往往让受众产生“身体在场”的假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引发受众共情而忽视对信息真伪的鉴别。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及各种视频剪辑软件就可以对各种视频碎片进行任意拼接,并有效迎合受众信息接受习惯进行谣言的精准传播,让受众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短视频谣言还通过情感诉求来实现其与受众内心思想的共振,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结 语

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谣言在碎片化语境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并伴随着媒介生态的不断变化发展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但需要强调的是,探究碎片化对短视频谣言传播的影响,并不等于将碎片化与短视频谣言的生成直接挂钩。未来短视频谣言的有效治理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短视频平台、内容生产者及受众的协同参与。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短视频平台则需加强对谣言的识别和监管,二者应加强协作,做到谣言的早发现、早治理、早澄清。另一方面,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和受众都应增强自身媒介素养,坚决抵制谣言,及时举报、监督,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唯有多方协同参与,短视频谣言的泛滥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短视频的优势,真正拉近人们与事实真相的距离。

猜你喜欢
谣言受众信息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订阅信息
谣言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谣言大揭秘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