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虞洁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
榜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选树榜样,使受教育者领会榜样的优秀品质和典范行为并树立情感认同,引导其学习与对照,从而提升思想道德修养。通过榜样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个性鲜明、观念超前、价值观多元等特点,全球化不断深入,榜样教育出现的问题弱化了教育的实效性。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大学生榜样教育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榜样教育为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格局提供有力保证。要想切实提升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正视榜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部分高校开展榜样教育时选择榜样不合理,塑造榜样形象过于完美、脱离生活实际。打造生活极其艰难却仍然坚持高尚情操、无私奉献的“榜样”,抑或是将榜样人物事迹无限放大、“神化”榜样。学生难以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便在一定程度上截断了大学生与榜样间的情感链接。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波波玩偶实验证明了: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大多数行为通过观察他人而习得,且与观察者具有很多相似性会产生高度的心理认同,反之亦然。因此,应选择能与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强化大学生与榜样间的情感链接。
多元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层出不穷,西方社会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通过新媒体传播,对我国的榜样教育带来了冲击,逐渐弱化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各大媒体为获取自身的利益和流量,采取碎片化报道、利用标题党博人眼球、夸张人物和事件的真实面。此外,娱乐偶像冲击着榜样的宣传。这种社会现象不容小觑:偶像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榜样典范。大学生处在需要心理崇拜和模仿的阶段,而这些娱乐偶像凭自身帅气、美丽的外表、夺目的才艺、完美的“人设”,使得对世界充满好奇、价值观尚未成型、追求潮流的大学生盲目追随。
榜样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榜样教育过程中过分地向学生灌输榜样教育的理论性知识,忽视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导致榜样教育未能真正“落地”。传统的榜样教育以开展理论教育活动为主,但影响力非常有限,学生一味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机械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没有真正做到向榜样学习。此外,依靠学术报告会、讲座、视频观看等,榜样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创新不足。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敏捷、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选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传统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真正调动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榜样教育具有短暂性、周期性的特征,榜样教育切实贯彻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未能发挥榜样教育持续长久的作用。学生学习课业负担大,绝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知识。加之专业知识内容不断拓展、学习难度随之增加,使得榜样教育周期随之缩短。由此忽略了榜样教育的长期性,榜样教育的效果无疑是“杯水车薪”。“雷锋月”“五四”优秀青年等,这样给学生留下了刻板的榜样形象,榜样教育逐渐流于形式、口头功夫,榜样教育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其次,缺乏对榜样教育效果的反馈。无论过程如何优化与完善,没有结果的反馈与追踪,要想达到教育效果也是鞭长莫及。追踪与反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在进行榜样教育时此环节同样适用。
选树榜样是榜样教育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首先,选树榜样应坚持真实性、可学性的原则。真实性要求选树榜样应当真实、可靠,其事迹真实存在并从客观的角度去报道和宣传。挖掘大学生与榜样间的共通之处,使大学生主动发现、学习榜样精神并感悟榜样力量。可学性便是选树榜样人物及事迹便于大学生学习,密切联系当前时代背景。同时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使大学生与榜样间没有距离感,以较高的参与性强化两者的情感链接。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榜样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大学生普遍擅长观察他人,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他们处于群体生活的大环境,会有相似的理解和认知,对于事情的理解会受到彼此间的影响。从大学生中选树榜样,选择与其年龄、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相近的榜样,发挥杰出朋辈的引领作用,实现自我提升与成长。利用朋辈效应,科学的选树、建立、学习朋辈榜样,是大学生对榜样建立高度情感认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朋辈榜样教育,有效调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榜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三方联动的教育合力。首先,家庭教育为整个教育过程奠定了基础。要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抓好孩子这一阶段价值观的养成。家庭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榜样精神等精神瑰宝,感悟榜样的伟大力量。努力引导使榜样“偶像化”,赋予榜样如偶像般的影响力和学习力。其次,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坚定理想、塑造人格的专门场所,应将榜样教育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杜绝盲目追星。也要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榜样教育元素,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加入榜样教育内容,不断引导大学生榜样学习与实践。高校亦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图书馆、宣传栏、校报、实践活动中融入榜样教育,使榜样教育贯穿高校文化建设全过程。最后,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央视频道推出《榜样》系列节目,深度报道榜样人物及其事迹,向全社会宣传榜样人物如何践行初心使命,社会凝聚了强大的隐性教育力量确保大学生榜样教育有效落实。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榜样教育要做到真正“落地”就一定要进行实践转化,以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首先,榜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自觉将榜样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理想信念融入个人学习过程。其次,榜样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和方法。组织实地调研,探索地方历史、党员先锋模范的事迹、红色基地等资料,形成书面调研报告,引导高校学生开拓思维、提高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增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实践力;推进大学生“双创”比赛加入榜样教育板块,在全国各地增设榜样教育的赛道,榜样教育通过“双创”的平台更快速、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榜样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受多种因素制约,要想榜样教育长期影响受教育者,必须着眼于提升其长效性。创新路径优化教育过程,从而使榜样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期准备、中期施行、后期反馈予以量化分析,同时对大学生榜样学习的情况、认同程度、实践转化进行了解和评估,真正实现榜样教育效果的长效性。借助重要时间节点,创新榜样教育方式,利用特别的仪式感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获得感。以时间点为关键教育契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学习,能够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验、实践活动等方式,得到大学生群体接受榜样教育真实的反馈。当然,榜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从高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从不同路径优化榜样教育,着眼于榜样教育长效性。
我党的百年历程中一贯重视榜样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为我们现如今继续深化榜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榜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新时代主旋律。深入探究榜样教育路径,真正将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贯穿到各个环节中,科学选树榜样、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做到“全员育人”、注重实践转化、发挥榜样教育长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