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式探索
——以《流体力学与设备》为例

2021-01-03 17:10:49段广彬赵蔚琳许潇雨吴俊彦周媛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流体知识点考核

段广彬 赵蔚琳 许潇雨 吴俊彦 周媛媛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培养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如何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成为当下一个时期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建设一流课程强烈需求[2]。

《流体力学与设备》课程是济南大学材料专业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长期以来课程秉承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坚持知识、能力、素养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在智慧树平台建成网上课堂,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有机融合。课程符合一流课程的两性一度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索课程思政融入方式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 专业课程知识点与思政点融合模式

对于专业课知识与思政教育来说,现存二者捏合不好、两张皮现象。专业课知识点不能与思政元素简单相加,而是要做到课程点融合思政点,如盐入水[3],相互促进,本文结合《流体力学与设备》课程内容及一流课程建设需求,结合布鲁姆认知理论,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低阶认知阶段到评价、创造的高阶认知,实现知识传输、能力养成与价值引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自信、爱国情操、大国工匠谨慎、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等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1.1 专业知识融入的思政元素

将各章节理论知识重构进行模块化处理,离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根据专业知识点的内容努力挖掘思政元素,在实践环节方面,注重教育与引导学生干事创业的团队精神、工匠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首先,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流体力学发展史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符合唯物主义发展规律,使学生们懂得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干事创业需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深入挖掘课程中伟大科学家事迹,展现大国工匠风采,增强为国奋斗的精神[4]。通过介绍科学家对课程的贡献及伟大成就,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国为民、探索求实、刻苦钻研的精神,鼓励大家爱岗敬业,为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贡献力量。第三,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体现学科前沿成果,展现民族精神[5]。在课程内容中随时更新专业的前沿知识,体现行业进步及学生对专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学习动力。第四,设计合理的实验实践体系。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安排实验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验实践过程,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爱岗敬业的精神。

1.2 教学方法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教学方法中进行创新,使思政元素融入的更加自然、隐性。综合知识点与思政点的特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榜样示范法、线上+线下教学法、理论实践相结合法、PBL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结合的多元方法。榜样示范法就是将行业内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研究历程或相关成果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责任担当;线上+线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爱国视频、在线课堂等潜移默化的将大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带入学生学习过程;在交流方面利用学习通、雨课堂、QQ等手段进行互动交流,活跃课堂的同时增强课程的新时代气息。理论实践相结合法是指将理论知识点与实习实践环节联合培养,可使学生体会到实践对于理论认知的重要意义。PBL教学法是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的简称,问题多来源于前沿课题或者工程实际,体现一流课程的两性一度特性,能够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情怀。研讨式教学法是采用小组讨论、老师点评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与总结能力及团队协作、自我管理能力。

1.3 考核方式中融入思政元素

建立基于OBE理念的考核模式,考核注重学习效果和内涵,同时注重过程化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评价点既有知识点又有思政点。对于知识点的考核主要采用课堂表现、实践环节、读书笔记及期末考试等部分,而在知识点考核同时,增加思政方面的考核,在课程思政学习过程评价方面,课程评价主要基于工程能力素养的养成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考核形式是采用测试测验与竞赛答题相结合的形式。对于思政终结性评价体现在思想素养提升与行为规范的考核上。思想素养提升方面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大国工匠精神施展、为国为民奉献、科技兴邦强国等方面。

2 《流体力学与设备》课程思政融入实施

2.1 课程内容思政融入

重构课程内容。将基础知识点模块化处理,课程模块包括流体的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流体阻力损失、流体相似理论、流体机械等部分。流体性质方面,引入我国古代高超的灌溉技术、当代的风洞技术、航天技术等知识点,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国家意识与民族自豪感。流体静力学方面,介绍我国三峡大坝混凝土安装技术、静态减摩技术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流体动力学引入我国科学家鲁班、周培源、汪兴华、钱学森等在流体动力学方面的贡献,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流体阻力部分介绍我国现有的流体减摩技术及发展趋势,结合工程实践介绍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的计算方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人文情怀与大国工匠精神。相似理论引入我国黄旭华院士如何实现核潜艇模型到中国核潜艇制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流体机械部分引入我国大型风机企业生产基地工作及运行情况,了解流体机械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运行参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情怀与工匠精神。

2.2 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并举

根据课程设置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入榜样事例、故事经典,行业发展等思政要素,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思想培养有机融合。课程组织形式采用案例或任务教学法,将内容进行重构,包含基础知识点、知识点应用、推广这种由简入繁,由点带面,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模拟构建等教学手段,达到对理论知识与流体机械的理解与结合。教学资源方面,充分利用已建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完备的课内实验平台、微课等,多维并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实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建设多维度含课程思政元素的考核机制

根据课程内容及分配形式,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引入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互补。终结性评价为专业知识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比重占到50%。过程性评价占比50%,主要包含小组讨论发言(10%)、作品展示(10%)、师生评价+生生互评(10%),实践环节实操精神、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及工匠精神考核(20%),实现专业知识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与课程思政考核的融合。

3 结论

作为材料科基础课,《流体力学与设备》担负基础专业知识传输的功能,更是可以作为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痕融合的范例,也可以作为近似专业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本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知识教授的各个环节,研究了课程专业知识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课程思政的措施与方案。相关做法可为类似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流体知识点考核
流体压强知多少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大众科学(2020年7期)2020-10-26 09:24:30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等效流体体积模量直接反演的流体识别方法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