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策略研究

2021-01-03 17:10:49韩春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工作

韩春杰

(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1)

1 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

1.1 就业总量创新高

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同比增加35万,总量再创新高。加上未就业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等就业群体,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调查显示,有48.5%的高校认为2021届就业形势较上届更为严峻;45.7%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同比上升12.1%。

1.2 就业岗位总量不足

尽管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实现由负转正,但市场岗位供给还没有完全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加之公共卫生事件局部暴发的风险存在,未来岗位供给情况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1.3 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不同高校、区域、行业、专业就业形势差异很大,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都比较突出。相关调查显示,受传统文化求稳心态的影响,从单位性质看,毕业生就业首选前3位分别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意愿较低;从区域看,东部发达地区有超5成毕业生期望到那里就业,愿意到西部、东北和基层就业的比例较低;从高校类型看,理工院校及相关专业就业形势较好,民族院校、艺术体育院校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4 对新就业形态的重视不够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依赖于网络的新型就业方式,比如,直播带货等等灵活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新职业、新就业机会,已成为稳就业的“新引擎”。调查显示,3成以上的高校表示,选择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在增加。但是这类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

1.5 大学生就业心态变慢

在就业心态上,近4成毕业生表示,坚持优先选择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就业,如果岗位不满意可以多等一等;近6成高校认为“家长对毕业生就业、升学期望高”,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在升学深造上,不就业拟升学比例达32.1%,同比增加19.4个百分点,毕业生深造的意愿持续增强。

2 高校就业工作开展策略

2.1 思想重视,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

(1)进一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高校要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工作小组,由职能部门牵头统筹协调指挥,各二级学院应成立本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由各学院党政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学院领导班子相关成员、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代表等担任;要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工作新格局;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就业责任体系。每个学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毕业就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进度、工作要求,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着力加强就业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定期通报就业工作进度,建立网络工作群每天积极交流运行工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校级、省级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就业工作交流与分享,就业工作辅导员要掌握政策,学习就业相关政策、文件用好信息,相关行业需求发展,相关专场招聘信息等,不断打造就业素质过硬的就业工作队伍。

2.2 开源拓岗,加强校园招聘主渠道建设

(1)加强市场调研开拓。把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主动走访联系招聘平台、重点企业,开拓就业市场,千方百计拓展岗位信息来源,深度挖掘就业岗位,积极主动请进来,邀请大型央企、国企、龙头企业等对毕业生有吸引力的企业来校招聘,积极与当地人设部门、教育局联系,开展人才招聘工作,特别加强学生青睐的热门企业和岗位企事业单位的联系,邀请他们到学校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招聘活动,加大人才引荐力度。高校里专业老师跟相关企业联系紧密,有一定的社会就业资源,所以调动专业老师、班主任、辅导员等每一个老师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精准发力推荐高校毕业生到适合的岗位。

(2)建设好用人单位信息库。学校要积极开拓跟本校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市场,走访重点地区的新兴就业市场,走访开拓就业新空间校际共享招聘岗位,学校通过各种招聘活动积累下来的用人单位信息要整理保存,做分类的用人单位信息库,方便了解企业的后续用工需求,及时发布招聘信息,搭建好企业招工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畅通桥梁,加强高校之间就业工作交流合作,校际资源互补,推动岗位信息充分共享、实现互补。

(3)重视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的宣传落实工作。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尽加大对国家基层项目的宣传工作,争取提高基层项目大学毕业生参与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引导毕业生围绕城乡基层社区各类服务需求就业创业,做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招录工作;关注考研,专转本,第二学士学位招录,抓住时间点,在学生考研之后,密切关注考研成绩和学生的就业心态和打算,与考研不成功的同学抓紧联系,引导未上线应届毕业生转变观念,积极求职,尽早就业。

2.3 多措并举,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1)加强就业信息高效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着力拓展线上招聘渠道,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为每一位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及时为各种求职需求的同学提供即时性和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2)做好线上线下上招聘工作。校园招聘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校园招聘主渠道,组织好各类校园双选会、宣介会。做好2021届毕业生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以二级学院为单位,按照小规模、多批次、紧贴专业、行业的要求精心设计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所有就业招聘会,不管线上线下,用人单位信息全部在网上公布,不仅校际共享,也为在外实习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持续增加就业岗位有效供给,确保毕业生就业岗位只增不减。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校企共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开发更多就业实习岗位,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高校要推动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资源、科学研究和企业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幼师,进一步促进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4)精细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力促落实见效。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台账,发动学院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耐心细致高校的重点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关注并加大对残疾、贫困、少数民族等几类人员的帮扶工作,做到精准帮扶、一人一策,确保他们能就业、就好业。

2.4 加强就业创业课程教育,树立正确择业观

(1)强化就业育人实效,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高校要开展分层次、分年级的就业指导模式,开展好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活动,提供职业发展咨询服务,利用好“24365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扩大毕业同学关注教育部24365网站覆盖面,关注其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划、求职技巧等六大主题课程;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是目前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所以要开展好分层次分年级就创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推动毕业生尽早就业。

(2)做好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工作。有针对性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和就业咨询服务,疏导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密切关注就业舆情动态,主动发布正面声音,及时回应学生关切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了解就业现状,了解现实就业环境,“先就业,再择业”,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树立健康、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

(3)加强创业教育,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为了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业素质和意识,每个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成为一门必修课,各地人社部门在大力推动大学毕业生创业热潮,成立创业园区,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资金、申报流程、资格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当大程度的扶持,高校要与各地人设部门加强交流合作,向学生广泛宣传当地创业政策,尽可能帮助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大学生实现创业,进而带动就业。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工作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