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2021-01-03 15:43:09王胜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法学伦理法治

王胜华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3)

1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重要地位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属于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必修课,是十六门法学主干课程之一。

1.1 法律职业伦理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伦理?依照《说文解字》,伦理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及其合理行为予以规范的基本准则。职业伦理是指某一职业的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是从业者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法律职业伦理,简单说就是法律职业者需要具备伦理情操,需要恪守伦理规范。

1.2 高校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必要性

高校对法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不仅要关注法学的知识性和技术性——匠人精神,而且更要关注法学的人文性和公正性——伦理精神。法律职业工作本身具有技术性与伦理性,一方面需要运用专门的法律知识解决实务中的权利义务纠纷,另一方面常常面临多元的、冲突的利益选择问题,因而,这二者不可偏废。如果法律工作者只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而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自我伦理约束,那么他充其量是一个目光如豆的法匠。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在法科生中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

1.3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主要内容

鉴于法律职业伦理比一般的职业伦理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刑事案件中的法官掌握着被告人的生杀予夺大权,如果法官欠缺基本的伦理,他很有可能会侵犯到他人的自由乃至生命。而且,法律职业伦理的这些要求不大容易从一般的道德规范中习得,故需要通过系统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进行灌输和强调。因此,《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往往涉及天理、国法、人情的抉择,不同利益冲突的平衡,法律技术主义的防范,等等。有学者指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内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职业伦理关系。比如,律师与法官之间的关系、律师与检察官之间的关系以及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基本的法律职业伦理关系。二是法律职业伦理观念;三是法律职业伦理规范。

2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现实意义

按照2018年教育部关于法学本科专业的国家标准,高校法学教育要培养法科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显然,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塑造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然而,思政课程是从一个大而宏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操守和职业担当,不可能对每一个具体的行业进行小而微观的思想教育。更何况,不同行业在伦理要求上有些许差异,有些行业(比如法律行业)有更高的执业要求,单靠思政课程来培养法科生的职业伦理是远水解决不了近渴的。所以,在法学核心课程中,特别是《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渗入思政元素,尤其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其中就显得非常迫切而有意义。

2.1 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培养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法学教育需要强调“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德法兼修、知行合一是习近平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法学教学改革致力于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法价值引领渗透进法学专业课程,通过课程教育本位的回归,促使“法律知识传授”与“法价值引领”无缝对接。通过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就是要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就是要将平等、正义、担当、奉献的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正式从事法律职业之前不忘法学初心、牢记公正使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法律人奠定坚实的道义基础和法义基础。

2.2 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于2018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要明法笃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卓越法治人才。具体而言:一是要厚德育,铸就法治人才之魂;二是要强专业,筑牢法学教育之本;三是重实践,强化法学教育之要。也就是说,法学教育不仅要重“德”重“技”,而且要重在实践,使法科生在将来能够娴熟运用法律解决中国在改革发展中涌现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公正合理地解决老百姓在现实中发生的矛盾纠纷。通过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旨在使学生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

3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思政的具体设计

以笔者所在的西部重点高校——石河子大学为例,《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在大三春季学期开设,32学时,与《庭审模拟》《法律诊所》共同构成石河子大学的法学特色实践课程。《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突出本地法律人的先进事迹,注重“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对学生的形塑。

3.1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 润物无声原则

现实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完成课程思政教学任务或者为了应付教学督导检查,在上课前讲一个红色故事,或者在课中讲一段红色历史,如果该内容与专业课知识点有紧密的联系,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如果和知识点完全不沾边,则这就是“硬思政”,就是专业和思政“两张皮”,是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我们在讲授《法律职业伦理》关于法官要善于利用调解结案时,很自然地讲到抗日战争时期走群众路线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拘形式,方便人民,采用座谈式而非坐堂式审判),旨在让学生掌握这种审判方式的人民性和便捷性,培养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维。

3.1.2 知识优先原则

课程思政强调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点的有机结合。虽然两者都重要,但课程思政毕竟不同于思政课程,专业知识点的传授是教学的重点,思政元素是融入到专业知识中的。教师一般是先讲专业知识,然后再植入思政内容,这样可避免专业知识被大量思政内容所覆盖,造成专业知识反被弱化、虚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在讲授《法律职业伦理》关于司法人员如何受理、处理申诉案件时,给学生强调要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态度,自然地讲到20世纪60年代浙江枫桥镇干部处理群众矛盾的“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这种实木结合的讲授方式,突出了专业知识的优先性,但也巧妙地融入了思政元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1.3.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生态正在大力构建。作为准法律工作者的法科生,毕业后即将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他们在法律职业生涯过程中,必须恪守社会主义法治,反对将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西方法律制度进行照抄照搬。我们在讲授《法律职业伦理》关于法官、检察官、律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法治时,自然地讲到十九大报告中“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原文表述。这意在强调任何法律职业者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大优越性,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法治和西方法治的重大差异。

3.2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政发掘

如何寻找法学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或思政因子?有些老师认为思政元素一定是革命传统,必须得有红色内容。在笔者看来,这种认识是狭隘的。思政内容当然包括红色传统,但那只是思政的一部分,我们不能给思政“贴标签”。事实上,思政的范围很广,我们在进行《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时,选取的思政内容聚焦法治建设、聚焦专业精神、聚焦家国情怀、聚焦三观塑造。

3.2.1 中国传统法律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法律伦理中的许多因素虽与现代法治精神有相抵牾之处,但有些思想观念与当前的法治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周朝的法律伦理思想主要是通过天、德、刑这三个重要概念来体现,战国时期的法律伦理思想则强调“良法与民心”“严法与教化”。概言之,中国传统司法倡导通过道德教化,引导民众走向道德自觉与自律,是一种重视培养个体修养的司法。我们通过古语、典故、视频的形式来将这些宝贵的“本土资源”融入到《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去,就是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法律伦理的博大精深,改变以往的刻板印象,自觉做到古为今用。

3.2.2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于2020年11月首次明确提出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法科生,不仅要在观念上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保持一致,而且要在将来的司法实践中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始终,这是体现政治自觉、法治自觉的基本要求。我们平时主动搜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依宪治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良法善治”“纠正冤假错案”“以人民为中心”“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等方面的金句,将其引入到《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去,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心信奉与自觉遵从。

3.2.3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

思政元素不仅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觉悟、价值追求,而且也包括责任使命、精神状态、职业品格。石河子大学法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且疆外生源占较高比例。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将来能留疆工作,我们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大量融入彰显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职业教育,意在使学生渐趋形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品格与定力,成为法治新疆建设的重要一员。为此,我们将“冤案平反的幕后英雄”——全国模范检察官张飚(退休前在新疆石河子市人民检察院任职)的先进事迹通过多种形式融入到该课程中去,用身边的“最美检察官”来诠释法律人的职业操守,来感召即将成为法律人的石大法科生。事实证明,这种循循善诱的课程思政得到学生的普遍接受。

猜你喜欢
法学伦理法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法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