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梅
(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生产生活要素的重要平台,其信息化、数据化、便捷化的突出特点,促进了知识、信息和资本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新的产业领域和产业生态,很多传统产业逐渐向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作为教育新模式出现的创业教育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冲击。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增添了更多活力,同时也给大学生创业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智能手段,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和发展的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很多高校创业教育的方式、手段和途径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没有系统化和科学化,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态势。一是教育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单向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和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二是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对现代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利用率不高,使得创业教育教学缺乏“互联网+”时代应有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强;三是有些高校创业教育案例和实践教学没有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教育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脱节。高校各个学科之间、培育平台之间互动不足,促进创业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虽然当前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当前还有一部分高校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仅仅停留在会议布置和文件精神的传达,各个二级学院仅仅局限于每年的“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组织上,创业教育课程特别是至关重要的创业实践课也只是写在了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流于形式甚至就没有开设。还有一部分高校即时在实践中重视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但是创业教育教育的理念出现偏差,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重视不够。在创业教育中主要关注已经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同时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仅仅关注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部分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而没有重视如何培育和增强所有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在实践中还是停留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偏重于技巧性和操作性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速成教育”,没有看到创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是当前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
创业教育师资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呼吁和发展,相当比例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不能满足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一些高校缺乏专职创业教育教师,主要由学生管理人员和思政课来兼任。而且这些兼任甚至是少量的专职教师由于年龄和自身教育经历的限制,缺失包括用户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流量思维等在内的互联网思维。因此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或者忽视对大学生进行这些与互联网时代相伴而来的思维方式的传授。还有一部分创业教育教师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不能为大学生及时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不仅开设较少,而且没有与大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形式和内容单一。
现实中,政府各部门、各层面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整合,社会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还没有到位,很多大学生对这些扶持政策的了解不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强。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还停留在每学年举办几次和创业教育有关的活动上,没有专门负责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往往交由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和团委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办公机构推进全校的创业教育活动。部分高校举办的一些创业论坛、创业比赛等活动,仅限于极少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对此类活动关注度不高,没有参与到其中,导致高校关注、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氛围不浓。
高校创业教育有关人员需要转变创业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把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重视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是高校管理者和创业教育工作者要转变理念,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信息化技术,尊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纳入到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的整体框架中。二是把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建立在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使得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三是采用多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转变现有教师创业教育理念。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创业教育的理念、教育方式和大学生受教育的途径以及创业教育的社会职能都在随之改变,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思想,适应时代发展。大学生不仅拥有多种获取不同信息的途径和平台,而且自身思想开放多远,创业教育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他们能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注重大学生各种创业实践能力尤其是跨界竞争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要主动与企业兼职教师或者实践教学基地等校外平台沟通,完善校企合作理论实践的双重培养,适时组织大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体验,培育他们的创业精神。
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技术和数据平台,弥补创业教育师资不足。各个高校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利用数据库技术建设创业案例库并能及时更新,运用PC端和移动端开发设计实践教学软件,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高校也可以通过邀请孵化机构负责人、创业成功校友等担任本校创业教育的咨询专家,实现不同形式创业教育的融合。
营造浓厚的支持创业教育的氛围需要高校各部门相互协作,更离不开专门组织机构的持续推动。高校要通过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框架,组建专门机构,推行创业学分、创业基金等新型培养形式的尝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以高校完善的创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基础,因此高校要兼顾学校整体和各部门部分的关系,坚持整体推进、层次建设和渐进实施的原则,完善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宣传创业教育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除了邀请成功创业人士来校作报告之外,也要定期邀请企业界外人士如英雄模范人物等来校作报告,唤起大学生心中的豪心壮志,激发他们勇于开拓进取的青年人的潜质。同时,高校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捷条件,通过不同网站和平台加大创业人物的宣传,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提升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创业信心。
重视网络平台搭建,提供精准服务。高校应充分收集并整合互联网中丰富的创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并及时更新数据库,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最大限度最快速度的交流、合作和共享,优化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互联网+”精准化服务模式。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创立本校创业教育论坛和微信公众号,分享本地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成功校友的创业经历,增强创业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即时联系和交流,提高创业教育的管理与实施的效率。
为了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大学生专业教育结合起来。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就特别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创业实践课程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培养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核心能力——创业能力的关键课程,应该作为大学生专业教育的新内容,在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得到体现和支撑。另外在课堂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基础教学环节中,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课外活动中,都要融入创业教育理念特别是创新创业意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向大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创业课程以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的需要,避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化、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教学不能契合等缺陷。“互联网+”时代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使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环境的制约,自由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增强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安排要考虑认知性创业实践、思考性创业实践和模拟创业实践所占比例的科学分配,最大限度的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要立足大学生个性特征和内在发展需要,从更新创业教育目标和理念出发,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融入时代新气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效衔接,推动大学生开创型个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