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涛 王青 赵新宁 等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198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讲话中提出来的。此后,党的领导人对此都有类似表述,使其成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基本方针,从而为新闻工作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指导,在塑造典型、凝聚力量和正确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提出的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下,我国新闻界开始积极推进新闻改革。从大力拨乱反正到恢复优良传统,从引进信息概念到更新新闻观念,新闻工作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由于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和境外一些反动政治势力的蛊惑煽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一些新闻媒体出现舆论导向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其教训十分深刻。风波平息之后,新闻界急需审视并反思教训,尽快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1989年11月,中央举办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25日,主持新闻宣传工作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发表了题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长篇讲话,明确指出“无论是从新闻工作的一般意义上讲,还是从当前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来讲,或是从稳定是压倒一切这个大局来讲,关键的问题是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强调“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为新闻界总结教训,拨乱反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供了政策引领。此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成为党的新闻工作的明确指导方针。
(二)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内涵及意义。李瑞环在讲话中,从12个方面(角度)阐述了“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内涵,回答了为什么和怎样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问题。
李瑞环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有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需要从以下12个方面做好工作: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增强新闻宣传党性和坚持党性人民性统一;讴歌人民英雄业绩;注重舆论导向作用;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正确实行舆论监督;讲求宣传艺术;注意新闻工作特点;继续坚持新闻改革;提高新闻队伍素质;严格新闻宣传纪律和加强党委对新闻工作领导。这12个方面也正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内涵及要求。
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指导方针。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就要准确、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创造一个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同时,要把坚持舆论监督和做好正面宣传协调统一起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针砭时弊、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此外,新闻媒体要统筹兼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需要从能够产生正向社会效果,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既要实事求是地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要传播和弘扬典型人物和先进事例,以树立社会正气,推动社会进步。
(三)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实践要求。要做到正面宣传为主,就须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组织主流舆论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任务,在报道时间、数量和整体规模上占据优势,起到定向和主导作用。在新闻实践中具体要做到:
一是要让主旋律和正能量占据舆论优势,要主动根据社会动向和群众意向进行议程设置,从大量新闻宣传案例中提炼主旋律议题,将党和政府的政治议程与媒体议程、公众议程有效结合起来。
二是要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处理好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既要有良好动机,又要追求正面效果,还要讲究策略和方法,把握好宣传的时机和火候,拿捏好宣传的尺度和分寸,让宣传内容和形式真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三是要加强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以及相关社会热点进行集中报道,要报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事物或经验,发挥好主流媒体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做到选题立意高远,报道实事求是,文风朴实无华,内容接地气。
四是要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同舆论监督的关系,力求正面宣传实事求是,注重实效,舆论监督以大局为重,重在建设性,要实现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互配合、相互统一,以形成合力,求得最佳效果。
(作者赵新宁为农民日报社评论部记者)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对其作出一系列新论述,形成了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下简称“三贴近”)为核心的新闻观。“三贴近”原则作为胡锦涛“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我国新闻工作改革发展起到重要政策指引作用。
(一)“三贴近”方针提出的背景。坚持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新执政理念。在此背景下,结合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问题,确立了“三贴近”的方针,并将其作为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
2003年3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新闻单位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坚持“三贴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工作的意见》,对贯彻落实“三贴近”方针作出了具体规定。
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实做深做活,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
(二)胡锦涛“三贴近”方针的内涵。“三贴近”方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有着丰富的内涵。
“贴近实际”,就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包括: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真实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坚持从实际出发部署和推进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贴近广大群众的思想实际,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贴近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等。
“贴近生活”,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作为新闻工作的源泉,坚持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体现新闻工作价值,完成新闻工作使命。具体包括深入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把工作视点对准火热生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使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抓住生活本质,解决生活难题,不搞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跟上不断变化的生活节奏等。
“贴近群众”,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一切从广大群众的需要出发,忠实地代表和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具体包括: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树立群众观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等。
(三)“三贴近”方针对新闻改革的指引。十六大以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坚持“三贴近”方针,治理整顿报刊,改进新闻报道,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中央先后就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其作出许多具体规定,使该类报道更加精简务实,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报道。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如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报道力度,出现了大量以关注民生为指向的“民生新闻”。
三是改进突发事件报道。“非典”期间,党中央领导人多次对搞好突发事件报道提出要求,如李长春提出“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及时报道防治工作的进展,引导群众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四是加强舆论监督工作。如2003年底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舆论监督作为单独一节被提了出来;《焦点访谈》栏目的加强和改进,更是对党中央提出的加强舆论监督工作要求的具体落实等。
(作者王青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六大后,中央先后发布《关于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三个意见”),为破解长期以来新闻宣传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政策支持,成为党和政府深化新闻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一)“三个意见”出台的背景。长期以来,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中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风气屡禁不止,严重脱离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引起群众的不满。200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如何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问题,明确把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作为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重要举措。之后,中宣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实施办法》。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一直是群众议论多、媒体深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以往一些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采取遮掩回避、应付敷衍、轻描淡写等做法,不但侵害了群众的知情权,而且容易引起谣言横行、秩序混乱等不良后果,群众对此意见很大。2003年爆发的“非典”事件,为改进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提供了契机。2003年8月,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意见》,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突发事件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舆论监督是党历来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进入21世纪之初,我国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一方面是媒体自身在舆论监督中存在一些滥用职权等失德失范行为,另一方面是媒体的舆论监督时常受到各种外部势力的暴力阻挠和打击报复等。2005年3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成为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指导文件,为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确立了行为规范,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三个意见”的主要内容。“三个意见”内容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新闻事业深化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导。
一是要求精简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规定除党和国家举行的或经中央批准召开的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的会议外,不应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唯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排序安排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时段;规定报道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要努力提高质量,注重新闻价值,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到基层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群众关心的实质性内容,减少单纯行踪性的报道,力戒空泛和一般化”等。
二是要求根据保障人民知情权的要求来改进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规定要“使突发事件报道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主动报道突发事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优势,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把握好度,始终着眼于社会效果;……切实做到遵循新闻规律和遵守宣传纪律的有机统一”等。
三是要求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支持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文件阐释了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坚持舆论监督工作的原则要求;强调了当前舆论监督工作重点;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舆论监督,并加强对舆论监督工作的领导;强化了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社会责任。
(三)“三个意见”的实践意义。关于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文件发出后,各地党委和政府及中央一些部门和单位纷纷按照中央要求改进工作,坚持以新闻价值大小来确定安排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从精简会议、压缩会议报道内容与篇幅,缩短领导人会晤、出访报道等做起,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尊重。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闻媒体更加注重对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尊重,及时满足群众对政府工作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的需求,更加注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为人民群众服务。
加强舆论监督工作意见的出台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既有助于规范媒体舆论监督中的失德失范行为,又有利于揭露社会不良现象,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政治文明等。这一时期,我国舆论监督的栏目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不断提升,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