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表达让科技报道不再“高冷”

2021-05-25 07:08邱晨辉
青年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颜值火星选题

● 邱晨辉

近年来,随着我国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技报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渐渐成为人们资讯信息餐桌上的一道“主菜”。与此同时,一些科技报道晦涩高冷、枯燥乏味的问题也被频频提及,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科技成果、科学思想的传播。

2016年4月,笔者所在的中国青年报社成立了小邱之问全媒体工作室,由联系科技领域的专业采编人员和设计、技术人员组成虚拟工作室,打造“来点科学”融媒品牌。这一融媒云厨生产机制,在科技报道呈现形式、文本表达、内容选题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青年特色的路子,对做好融媒时代的科技报道有一些参考价值。

“高颜值”气质抓住青年用户

“来点科学”给科技报道赋予更多“高颜值”的气质,以此抓住青年用户。具体可从视听、互动、创意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1.视听。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是当时最受瞩目的科技新闻之一。有读者对冗长且乏味的文字报道似乎失去了耐心:又是火箭发射,有什么新鲜的?“来点科学”没有就技术谈技术,而是从此次发射对中国空间站组建的意义切入,推出国风手绘《最强火箭天团集齐,召唤空间站》。这组兼具颜值和创意的融媒作品,让读者直观看出发射任务的意义——这枚新火箭到位后,用来建造中国空间站的“最强火箭”就集齐了,一个属于中国空间站的时代即将到来。视觉呈现,一目了然。

随着融媒改革深度加速,视觉阵地的比拼日益激烈。“来点科学”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呈现形式。以2020年7月针对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报道为例,电子号外、图解、漫画、视频等视听元素均有所呈现;这些产品还是传统版面的“视听配菜”,两者相融,便产出了《火星,我们来了!》等精品版面。

2.互动。在通信愈加便捷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听刺激,还希望能够和新闻内容、新闻现场,甚至和新闻记者发生互动。“来点科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2016年6月,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成功首飞,“来点科学”推出H5作品《长征七号请求加你为好友》,该作品通过游戏式的对话互动,推进剧情发展,让受众有沉浸其中的探索体验。参照这种方式,“来点科学”还陆续推出《听声音猜科学家》《来帮FAST寻找最后一块镜片!》等H5作品,《就差你的一张自拍!7套VR帮你cos一回科学家!》等VR作品。近两年,沉浸式融合报道兴起,这是以H5、视频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颖、复合、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在2020年火星任务报道中,中国青年报和某视频平台合作推出《飞往火星》沉浸式科普互动剧,该作品为火星探测任务定制了互动游戏剧情以及当红艺人彩蛋埋梗,寓教于乐。

这些案例说明,要提高科技传播的广度和效度,让科学流行起来,要用青少年喜闻乐道的方式做科技传播,打好视听牌、互动牌;如果放弃“颜值”阵地,或者对呈现方式不以为然,很可能走入孤芳自赏、无人问津的死胡同。

3.创意。受欢迎的融媒表达对差异化创意有着较高要求。呈现角度不同,公众受到的视觉刺激会有所差别,从中吸收到的营养也有所不同。2019年7月,天宫二号回归地球。对于这样一个媒体同台竞技的公共新闻,“来点科学”从融媒创意上寻找突破口,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垃圾分类”,以即将穿越大气层受控陨落的天宫二号为主角,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稿件《我才不是什么“垃圾”!》,填补了同一主题报道中偏年轻化、话题性报道形式的空白。

策划融媒产品时,还要注意不同平台的特性,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该平台的视觉冲击力和传播影响力。比如,“来点科学”在2020年7月打造的九宫格作品《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9大看点》,是专门为微信朋友圈、微博平台量身打造的。9大看点分布于9张图,彼此又有视觉和逻辑联系:合在一起,是一张火星“正脸高清照”,写着“飞向火星”四个大字;打开每一张,则是精美的图文海报——“火星上第一个中国‘脚印’”“遍布着沙丘砾石的红色星球,是地球的过去还是未来?”美图加美文相得益彰。

“接地气”的文本拉近青年与科技的距离

如果说呈现形式的美化是用“高颜值”的招牌把用户吸引进来,那么接下来,还要用好的内容文本把用户留住。具体可从“翻译”、温度、干货三个角度来分析。

1.“翻译”。一些科技报道在操作时过分重视科学性而忽略了传播性,沦为科技圈子内部的成果分享,成了自说自话。根据几年来“来点科学”的探索经验,可以把科学研究中的“术语”“黑话”翻译成青少年听得明白的、接地气的“口语”“俗语”。要完成翻译,可以借助“打比方”“举例子”“列数据”等方法。

“我们就是给潜艇造‘充电宝’——海洋移动供能平台,这种平台可以为无人潜航器进行长时间、稳定的能量补充。”这段摘自中国青年报《有一种科技叫“颠覆未来”》的段落,将“海洋移动供能平台”这个离日常生活较远的专业设备,类比为“充电宝”这个为人熟知的物体,让人瞬间了解所描述对象的作用。

在“来点科学”此前的报道中,还可以见到如下形象说法:“饿死”肿瘤细胞、“捕获”黑洞照片、“看见”氢键……这些都是对专业晦涩内容的一种“翻译”——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描述较为陌生的事物。

“列数据”也可以让人们直观地认识某一事物。在使用这一方法时,不仅要列出绝对数据,还要点出这一数据的相对意义。比如谈到高分一号的视野广阔,不仅要说它“一眼下去覆盖800公里宽”,还要讲出“4天即可完整观测地球一遍”,如此才让人对“一眼800公里”有形象认识。

2.温度。一般来说,好的报道通常是见人见物见事的,但科技报道的选题往往是只见物,不见人不见事,所以常常给人“冷冰冰”的感觉,“拒人于千里之外”。如果科技报道能够多用一些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科技成果变成一个“萌萌”的故事主角,这样既有了人也有了事,可从表达层面缓解科技选题天然难见人、难见事的问题。

2019年12月,我国目前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之战”。“来点科学”推出的《那个让人不省心的“胖子”,今晚立功了!》一文,很快收获10万+,在同题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打了“温度牌”:通过拟人,将中国航天人的形象具体到这枚“胖”火箭的身上,并通过它曾经让人“不省心”,蛰伏两年一波三折,如今一飞冲天的励志故事,调动起公众为逆袭者、奋斗者点赞、转发的情绪,引发广泛传播。

如今,诸如萌萌的“兔子”、壮壮的“胖五”等卖萌说法越来越流行,这样的文本尝试在科技报道传播中屡试不爽。尽可能地靠近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会和年轻人产生更多共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情绪,乃至情感和价值。

3.干货。当然,这类报道不是为了煽情而煽情,而是借助“卖萌”“耍酷”等时下流行的表达方式,更好地承载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的《高分四号卫星自述——飞向太空凝视你,我的祖国》为例,该报道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高分四号在飞向太空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坐落于不同轨道的中国航天器做了梳理,文风轻松诙谐,有网友评价,读完就像沉浸在一场真实的太空游历之中,不失风趣,又干货满满。

融媒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空前变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快思维,让受众偏向喜欢“简单粗暴直接”的文章。当然,打“干货牌”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找到一个小的着力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最短时间内让受众高效获取“干货”,或有信息增值,或有价值启发。

遵循传播规律找选题,满足多维度信息感知需求

上述做法主要是针对现有选题的一种“战术技巧”——是一种“有科而普”,先有选题,再有表达;而要赢得更多青年用户,还要从战略层面打开思路,做更多“由事而普”,从国家和社会“痛点”出发,从受众需求考虑,结合传播要求的及时性、贴近性,做更多公众关心关注的科技选题。

比如,分析百姓身边的自然、社会现象背后的科学元素。2016年5月的一场小雨后,北京地区的朋友圈被双彩虹刷屏了。当天,“来点科学”第一时间推出文章《科学告诉你,今天被刷屏的帝都双彩虹从何而来……》,整合多幅彩虹美图,并邀请科学家担任科学顾问,讲解彩虹、双彩虹形成的原理,阅读量14828。这个数据对一个开创仅7天、粉丝300人的公众号来说不失为传播上的成功。

从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回归受众意识,回归传播规律的结果——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新闻冲动,看到所在领域的热点、焦点、痛点问题,敏锐捕捉、及时抓住;向公众“输出”时,再打出“高颜值”气质和“接地气”谈吐的组合拳,最终会叫好又叫座。

赋予科技报道更多“高颜值”气质、接地气“谈吐”,与其说是对科技新闻的“包装”“加工” ,不如说是对融媒时代传播规律的一种“回归”——借助最前沿的传播手段,通过直观、美观又富含信息量的呈现,满足公众对于内容的多维度信息感知需求。在媒介技术、通信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用户的眼睛、耳朵、手指等都是“开放状态”,能否把这些感知器官调动起来,就看我们能否找准他们的“痛点”,并生产出优质的融媒产品。

猜你喜欢
颜值火星选题
玩转火星
火星!火星!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谁说C-HR只有高颜值?
颜值何过之有
除了颜值 你还会发现的我有趣
颜值高低只是一时的,保湿抗老是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