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寅
“站在天安门上思考,回到田埂上写作。”这是我国新闻界的普遍共识。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把中央的精神吃透;立地,就是把基层的情况摸熟。它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与百姓心连心、为人民鼓与呼。
“顶天立地”虽然是共识,但实践中,并不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能做得好。我们看一些媒体的新闻报道,要么叙事宏大但不接地气,大主题中看不到小情节,大事传播没有血肉;要么“沾泥土”但立意不高,小故事里看不到大时代,不具有全局性指导作用。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其获奖作品最能发挥示范作用。2020年,笔者受中国记协聘任,担任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评委。本届获奖新闻基本涵盖了2019年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大事要事,立体化展现了2019年全党全国各领域重点工作、重要活动、重大典型,生动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实践。这说明:在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媒体形态发生巨变的形势下,全国新闻界坚持“四向四做”,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取得新成果。
本届新闻奖评选标准之一,就是关注体现“走转改”精神、增强“四力”要求的作品。统观获奖作品,题材广泛、主题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篇篇都是业内的精品。笔者在评审过程中,受益匪浅。特别是文字消息、通讯类获奖作品,虽然叙事风格各有千秋,但大都既围绕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又紧密联系实际情况,很好地诠释了“顶天立地”这一理念。笔者结合评审学习,以文字消息、通讯类部分获奖作品为例,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等奖获奖作品《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曾经于2019年3月间引爆互联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至今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精彩表达。这篇430余字的消息,视角独特,立意高远,生动展现了习近平主席无私忘我奉献的公仆精神,向世人展示了大国领袖的人格魅力。作者讲述: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人民网以微镜头的形式记录了这段精彩对话,细腻再现访问过程中的动人细节,生动展现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立体呈现我国在世界外交舞台的风采魅力。特别是文章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作为题目,主题突出、观点鲜明,人民领袖的大情怀、大担当跃然纸上。这篇作品,切口小、格局大,通过领导人对话这一微镜头,引出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大话题,彰显习近平主席夙夜为公的使命担当,“微”场景中见大道,“微”话题中见大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2019年,很多作品聚焦这一重大主题。《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就是其中的代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革命老区延安脱贫堪称中国反贫困斗争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新华社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聚焦重大主题,将延安整体脱贫置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脱贫攻坚决胜时刻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在延安脱贫之际,采写了消息《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获得二等奖。据作者介绍,新华社提前半年策划,记者深入践行“四力”,先后十余次深入延安的山梁沟峁,采访上百名当地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根据大量第一手素材写作稿件,经过十余次修改,最终凝练成一篇不足700字的“硬消息”。消息向全世界展示了革命老区在党的领导下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是一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佳作。
好新闻在选题方面要兼具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获奖作品中,有很多作品的选题是“以小见大”的典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曾无数次见诸报端,但《丽水发布全国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1.6亿元!这个村的绿水青山“有价”》一文,聚焦浙江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进行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阐释了村级GEP核算对生态绩效考核、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等的重要参考价值,探索村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这一选题既能从大局着眼,从小处着手,胸怀全局、眼观大局,又能于细微之处见真章,时代性、思想性、新闻性都很强,这类新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
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丰富、鲜活的素材。一些稿子晦涩难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没有真正深入基层,与群众交友交心,没有获得大量丰富鲜活的素材,无法进行细节的描写。通讯《二百八十一个签名挽留第一书记》挖掘了一位新时代党的干部的好榜样,报道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281名村民联名写请愿书挽留第一书记马永涛。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走到新闻事件现场,发现新闻人物,挖掘新闻故事,使报道接地气、有温度。报道一开始就很抓人,“5月28日中午,8份摁着红手印的请愿书,被送到了子长县扶贫局副局长侯建军的办公桌上。当天,瓦窑堡街道张家庄村的村民听说陕西建工集团被调整到陕南扶贫,该集团派驻村上的第一书记马永涛也要走,乡亲们舍不得,立即写下了请愿书。”接着,报道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了马永涛带领村民摆脱贫困的事迹,感染力强,让读者读后可亲可信。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记录者,也是建设者、推动者。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多篇优秀作品以民生为视角,心系百姓,主动担当,守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一等奖获奖作品《告别“同命不同价”!》关注广东在平等保护城乡居民权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做法;二等奖获奖作品《城乡居民同病同保障》则报道安徽省打破城乡地域、身份限制,实现城乡居民同病同保障。两篇作品在记录平等保护城乡居民权利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彰显了社会进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的政策还存在诸多差异,推动城乡居民权利平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制度变革,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挖掘这类新闻,需要记者用脚力深耕一线基层,用脑力解读人民情怀。如果记者心中没有人民,即便事情发生了,也只会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形容的那样:“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
作为对2019年我国新闻工作业绩的检阅,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导向、选题、方法、表达、呈现、效果、责任等方面都可圈可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吃透中央精神才能“顶天”,摸透社情民意方能“立地”。这是由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的要求。这里所说的“顶天”的“天”,就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新闻工作者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采写的新闻报道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立地”的“地”,指的是基层生动实践,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持人民情怀,关心群众关心的问题,反映群众的要求与呼声。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新闻媒体肩负的使命任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媒体靠什么来坚守主流舆论阵地?毫无疑问,就是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高度与深度。众声喧哗中,面对舆论场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新闻媒体要通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来敲响“定音鼓”,在多元多变多样的舆论场中定主调、强主流、立主导,从而发挥凝聚共识、激浊扬清的作用。在这场战役中,能够实现“上天入地”、做到“天地融合”是记者和媒体本身无可比拟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是不能担当此重任的。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做到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就要在服务大局中体现担当作为,在人民群众中写出精品力作,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承担着更加艰巨的使命和责任。新闻工作者如何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主线,推出更多“顶天立地”的精品力作,是我们需要努力思索与探寻的时代命题。
新闻工作者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无论是采写消息、通讯还是评论,乃至生产融媒体产品,都要始终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都要紧紧围绕中央重大方针政策确定宣传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设置议题,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好、阐释好、落实好。记者的政治站位,决定了作品的思想深度。记者心中有大局,笔下才会有方向。从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来看,优秀的作品赢在了“立意”上。立意,就是确定报道的中心或主题,要着眼时代大局,把握好“大势”“大事”。当然,立意高远不是动辄就写空洞的高大上的议题,而是要学深悟透中央精神,研究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把一地一隅之事放在大局中去考量,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保持人民情怀,说起来简单,在实际工作中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一些记者报道会议习惯拿新闻通稿,到地方采访走马观花。究其根本,就是人民情怀还不够浓。“人民立场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立场。”[2]相应地,群众路线就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新闻报道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这方面,很多前辈做出了榜样。比如,新华社记者汤计9年坚持不懈追踪呼格吉勒图案,最终推动冤案得以昭雪。汤计忠诚于党、情系人民的品格风范值得我辈新闻工作者学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也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先锋。记者这一职业,比其他职业更具有对社会关怀的机会,更需要一颗有温度的心。
有句话形容记者践行“四力”:“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在报纸上,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在路上。”习近平曾经说过:“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3]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工作来说,政治家办报是我们坚守的原则,记者需要淬炼过硬的政治能力。什么是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做出过精辟总结,即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4]对于记者来说,在实践中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是淬炼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业务本领是记者安身立命之本,怎样把中央的好政策、好举措,通过自己的语言,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怎样把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写得有文采、有细节?除了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之外,还必须深入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增强脚力,把足迹写在大地上,把脚印刻在泥土中;增强眼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超越寻常看非常;增强脑力,用具有穿透力、思想力的声音来廓清真相,凝心聚力;增强笔力,做到文风到位,笔下千钧。
“顶天”与“立地”是辩证统一的,构成了一篇精品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不能成“两张皮”。如果仅强调“顶天”,会成为政策的传声筒,只注重“立地”,也可能偏离时代主题。如何贯通“顶天”与“立地”, 让它们之间发生共振?核心要回答好“上面抓什么、群众想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新闻工作者作为时代航船上的哨兵, 自然要站在船头,发现新问题、揭示新情况。要把重大主题作为主阵地来坚守,善于站在全局高度和民生深处思考问题,统筹社会价值与新闻价值,在党中央关注、群众关心、读者渴求的重大话题上发出强音,使报道既视野开阔,又具有民生情怀,从而高人一筹。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重塑,而且这个变革充满不确定性。作为主流媒体来说,坚持“内容为王”依然是面对变革的不二法宝。无论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媒体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媒体的主责主业不会变,生产的更多是不同形态的新闻产品、新闻信息包括新闻思想,特别是当自媒体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主流媒体要告诉人们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应该怎么看,这是主流媒体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写出这种揭示新闻事物发生的原因和本质,引导读者正确看待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新闻产品、新闻思想,无疑要弘扬“顶天立地”这个法宝。因此,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把“顶天立地”作为一个价值目标,作为工作的方位图、坐标系,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