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丹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发达程度,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正在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道路。高铁经济既为自治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各类企业投资兴业创造了广阔空间。
高铁开通,时空转换。自2018年以来,随着新民北至通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连通,呼和浩特至北京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内蒙古随之迈入高铁时代,为内蒙古经济发展打通快车道。近年来,自治区高铁建设快速推进,从少到多,从疏到密,从慢到快……着力将高铁优先推进接入全国高铁网,实现了从“路网末梢”到“交通枢纽”的转变。
2019年12月张呼高铁、京张高铁同时开通运营,呼和浩特至北京,“复兴号”高铁列车最快只需2小时零9分。这是内蒙古连通首都的首条高铁。数据显示:张呼、京张高铁开行以来,日均发送旅客达到1万人次以上,上座率达到90%,节假日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如今年“五一”当天发送旅客21.4万人次(含快速客车)。2021年1月,赤峰、通辽至北京朝阳高铁开通,两市进京高铁运行时间分别缩短为3小时和4小时以内,与自治区首府在内的广大蒙西地区实现快速交通联系。这标志着两市正式接入了全国“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络,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枢纽联络线。
2019年12月开工正在建设的包头至银川高铁包头至惠农段(含巴彦浩特至银川支线),项目是国家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通道横向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兰州高铁中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乌海市、巴彦淖尔市与首府呼和浩特火车通达时间将大幅缩短,分别由原来的6小时、5小时缩短至4小时、3小时;阿拉善盟将结束盟府所在地不通火车的历史,实现与首府呼和浩特铁路快速直达。
2020年12月,“集大原高铁”建设也开工。这条线路起自乌兰察布市,向南经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终至忻州市原平县,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八纵”通道之一,是呼和浩特市至南宁市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大原高铁建成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将以最短的距离融入全国高铁网,形成蒙西与中南、华东、东北地区旅客交流的直达便捷快速客运通道,同时还能减轻北京枢纽压力及旅客换乘问题,减缓京沪、京广客运主干线运输矛盾。
目前,自治区正在积极展开鄂尔多斯至榆林高铁、白城至阿尔山高铁项目(其中白城至乌兰浩特现已开通动车)重点前期工作。呼和浩特至包头高铁、呼和浩特至鄂尔多斯城际铁路、通辽至齐齐哈尔高铁、齐齐哈尔至海拉尔至满洲里高铁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到“十四五”期末,内蒙古自治区快速铁路将达到2000余公里,其中高铁1000公里,动车组列车将覆盖全区90%以上的盟市。沿着不断织密的高速铁路网,高铁速度带来的发展红利将进一步延伸。
高铁因快速高效、安全可靠等优势,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出行理念和置业选择,以及地区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理念,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群建设。内蒙古高铁开通虽只短短几年,但高铁建设已对内蒙古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高铁可以高效的节约时间成本,极大的增强区域间的可达性。随着高铁的开通,呼包鄂乌“1小时经济圈”正在加快形成,准点、安全、舒适的高铁列车已是人们探亲、旅游、出差办公,甚至上下班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是沿线很多地区已融入北京的“生活圈”,不到3小时的时间让旅客“说走就走”,不必再顾虑旅途劳顿和时间漫长,人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大改变。从北京北至呼和浩特东,2小时零9分,刷新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沿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的出行体验。
高铁开通后内蒙古的区位优势更加显现,拉近了内蒙古与东、南、西、北各大城市、区域之间的主流经济圈的时间空间距离。实现资源、人才、技术及商贸发展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相互补齐短板。如张呼高铁与京张高铁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桥梁,加密了内蒙古与祖国首都的联系,密切了呼包鄂乌地区与京津冀经济圈的联系,双城一家生活方式,为京津冀地区高尖技术人才支援内蒙古建设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保障。
高铁经济同城化效应强势助力区域深度合作,极大地促进区域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呼张高铁、赤峰通辽进京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以高铁站为中心的房地产、经济圈迅速形成并逐步成熟,不但为内蒙古自治区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并促进了该中心的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而高铁枢纽的发展,为区域间资源流动的便捷化、配置的合理化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对沿线城乡人口流动和聚集有显著的诱增效应,促进沿线城市逐步形成一个“高铁经济带”或“城镇带”,如呼张高铁推动呼包鄂乌“1小时经济圈”加快形成,将辐射半径扩大到200公里~350公里,助力呼包鄂榆乌等城市、区域的生态城市群建设,加快了新型城镇化进程。
随着高铁网的日趋完善,内蒙古借助高效便捷的全国高铁网络,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辐射和联动效应。与京津冀间的运输能力和通达能力提升,并缩近了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间的距离,密切了与这些经济带的联系,同时助力腹地与沿海省份对接俄罗斯、蒙古国,促进开放发展。高铁经济“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推进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助推内蒙古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一方面,高铁助推传统产业升级。高铁缩短时空距离,助力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内共享,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了比较优势。呼包鄂榆乌地区将逐步形成和完善协同分工、有序推进、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随着呼张、包银、集大原等高铁的开通,极大地推动了旅游商贸、房地产、餐饮住宿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张呼高铁开通后,还促使京包铁路和包兰铁路的客货分离,构建成真正的煤炭外运通道,依托京津冀市场,内蒙古的能源产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等成长为优势产业。高铁货运专用车厢可提高沿线盟市鲜活绿色农畜产品快递、冷链快递等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另一方面,高铁经济诱增形成新兴产业。依托高铁所营造的空间区位优势,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培育形成一些高端服务业,成为带动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如呼张高铁开通后,呼和浩特作为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深度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云计算、现代物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向呼和浩特转移,把京津冀的人气吸引过来,不断增强发展活力,高铁经济的“正效应”为市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在全区高质量发展中已走在前列。
内蒙古东西跨度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如草原、沙漠、湖泊、冰雪等优质特色旅游资源,是国内外广大旅游者十分向往的目的地。但是由于地域广阔,旅游资源分布较分散,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大。旅游者往往因花费在路途时间长,交通成本高等原因,而不能体验多条旅游线路,全面欣赏体验内蒙古的美好风光,也导致内蒙古开发全境游、深度体验游等项目困难,发展滞后。高铁快速、便捷以及公交化出行的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内蒙古沿线旅游景区间距离远、乘车时间长等制约,在全面缩减游客交通成本、时间成本的基础上,也全面增加了高铁沿线地区旅游出行的规模和频率,实现“快旅慢游”,让更多区内外游客实现深度体验游,让更多沿线旅游景区实现拓展转型,由以“门票经济”为主转向为以观光旅游、购物娱乐、住宿餐饮、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等“综合经济”为主。例如张呼高铁连接“京津冀”和“呼包鄂榆”两大城市圈,是一个需求旺盛的旅游市场。高铁带来了周边城市短程旅游的迅速增长。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旅游圈游客群三个小时可来呼包鄂乌等城市群,让‘内蒙古一日游’变为现实,避暑纳凉、去草原奔跑、在沙漠驰骋。集大原高铁也是一条黄金旅游线,内蒙古、山西均是旅游资源大省,乌兰察布市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独具特色,大同市是历史文化古都,云冈石窟、恒山两大景区驰名中外,景区多样化特征明显,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集大原高铁的建设,可以将上述旅游资源有效连接,全国游客将能够便捷到达,成为我国北方又一条“黄金旅游线”,为区域内的创新型旅游经济奠定坚实交通基础的同时,能够培育经济增长新节点。赤峰通辽进京高铁的开通运营后,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都可以乘坐高铁列车游览昭乌达草原的自然风光、寻访红山文化的历史遗迹,“高铁+旅游”的模式将加速沿线旅游业的转型发展。
但是,高铁的开通亦是一把“双刃剑”。高铁的开通必然会加速城市间资源的流动,但与此同时,也会促使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的流失。同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依然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缓慢、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社会发展优势不明显、营商环境不佳等突出问题,会面临人才、投资、消费流失的窘境。这就是高铁所带来的负面的虹吸效应。
内蒙古已迈入高铁时代,如何乘着高铁经济的东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大课题。
充分发挥高铁枢纽经济效应。枢纽经济是借助经济要素资源聚集平台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客流等进行集聚、扩散、疏导等的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要优先推进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赤峰、通辽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围绕枢纽布局综合交通网络,推动枢纽经济圈发展,引导高铁枢纽周边地区的开发,加快推进以高铁站点为中心、50平方公里交通线路全覆盖,提升高铁沿线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与周边区域城市群的“1小时经济圈”建设,提升“呼包鄂榆乌”等城市群集聚力。通过加强与沿线城市的合作来实现高铁经济带建设,这样在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向心力的同时,还可以弱化高铁的“虹吸效应”,减少先进的生产要素、消费要素流失。
高铁经济是依托高速铁路的综合优势,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以及消费群体、消费资料等消费要素,在高速铁路沿线站点实现优化配置和集聚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高铁一方面在提升沿线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功能,创造“同城效应”的同时,另一方面,高铁将提升沿线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辐射能力,促进城市群的深度融合与演化。
所以高铁经济的发展需要注重发挥高铁枢纽经济的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促进“交通圈”向“经济圈”转换。加快与周边省会城市的“3-4小时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的枢纽城市的经济合作,特别是推动呼包银榆经济区和呼包鄂榆乌城市群建设发展,加强与宁夏、山西、陕西等周边省区的协作,拓展省际互动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服务功能,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适铁产业的发展是高铁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要积极促进高铁枢纽和适铁产业联动发展。推进“枢纽+产业”发展,使“要素集聚”向“产业集群”转换。
高铁和物流业的结合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引擎。高铁对于内蒙古来说是比较新的交通工具,要积极利用高铁的优势,转变货运方式,实现铁路客服中心与地方物流服务平台的对接,重点发展高铁冷链快递、高铁运输农畜产品等,这些产品因其特殊性,更适应“高铁+快递”。高铁物流速度快、运行稳、品质优、为其提供了优质的 极速达服务。
要充分利用高铁网络优势,重点服务京津冀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如首府呼和浩特市要深度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来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优势的新兴产业。提升这些区域在模式、业态、产品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形成自治区新的一轮发展动能。同时,各级政府部门把营商环境的改善作为推动自治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把内蒙古自然景观独特、生态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和政治生态清明等优势发挥出来,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人气吸引过来,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实现自治区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高铁效应。实证研究可知,高铁带来的改变首当其冲就是餐饮与旅游业,高铁的开通运营,旅游业成为了最大的受益产业。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进一步规划、打造“高铁旅游休闲带”。引导高铁沿线创新旅游模式,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全域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自驾旅游等项目。联合开发草原游、冰雪游、边境游、民俗游等文化旅游产品,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旅游业做强做大。“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乌兰察布基于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将真正成为北京的后花园,与首都北京进入同城时代。要积极推进乌兰察布“中国草原避暑旅游目的地、中俄蒙国际旅游服务中心、内蒙古高铁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小镇”等项目的开发建设,瞄准高铁开通后,周末休闲人群、带薪休假人群等旅游消费群体的迅速增加,努力为游客提供更方便、周到、快捷的服务,真正成为京津冀晋等游客出行的目的地。作为高铁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如呼和浩特市、包头、鄂尔多斯等重点打造连接京津冀、宁陕晋的东西、南北两条“草原沙漠”黄金旅游线路,同时要以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作为内核,通过对文化内容底蕴的挖掘,开发建设相关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内蒙古味道”“内蒙古音乐”“内蒙古影视”与“内蒙古旅游”融合发展。以举办各种节庆文旅活动扩大知名度,开展丰富多彩的领略草原景观、参与民族民俗展演为一体的双向旅游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以独特的草原风光和内蒙古印象使游客流连忘返。
旅游业涉及“行、住、食、游、娱、购”几大要素,本身具有一种与其他产业关联度极强的特性。提升旅游产品业态融合,如旅游业与工业、农牧业、餐饮酒店业、文化教育等等的融合,创新旅游产品形态,推动高铁旅游与旅游扶贫相互促进。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业承接能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加快补齐服务业短板。进一步促进城市间的旅游合作与开发,推动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转变,联合打造京津冀蒙、黑吉辽蒙、蒙甘宁、蒙晋陕等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区,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构建通往蒙古国、俄罗斯的国际旅游线路,开设若干条类似于法国东方快车的旅游专列。加大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等游客市场的宣传推介力度。
高铁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应充分借助高铁经济,积极改善区位交通条件、加速新增长极和经济带的形成,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将高铁经济逐步转化成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