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上铁芜湖轨道板有限公司,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近几年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整体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规模正日渐壮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衡量其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而经济效益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去提高,其中包括合理控制税负率。所谓税负率指的是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其公式为:税负率=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税销售收入;而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这也就意味着税负率根本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不是一个静态的指标,而是一个动态的指标,甚至连相同地方的相同企业也会是不一样的数字比例。”[1]对于工业制造业企业而言,将税负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最大程度地控制资金成本,减轻制造业企业的经济负担,以此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缴税纳税是每位公民与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与责任,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也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基于此,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在税收方面的监督和执行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严厉打击个人与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秉承守法意识,工业制造业企业要想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承受住税务机关的严格考验,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日益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税收管理工作,控制好税负率的比例。对于企业而言,税负率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命脉,不仅如此,税负率的高低也是企业接受税务机关考核衡量的关键。如果企业税负率出现异常情况,甚至出现错误情况,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偷税漏税的依据,后续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会十分棘手。为此企业应该重视税负率异常的情况,分析企业出现税负率异常的原因,继而做到合理调控。
对于企业而言,税负率过高或者过低都不是太理想的情况,税负率过高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压力,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出现了极大的疏漏,如果税负率过低又势必会引起税收征管部门的关注,成为被税收征管部门约谈的对象,不仅给企业的生产带来影响,一旦被定性为逃税,还会受到处罚,甚至波及企业的形象。所以企业必须充分了解税负率的相关政策和相关内容,明确自身税负率异常的原因,将税负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自身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良好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影响税负率的原因很多,其上下浮动的相关因素有我国的税收政策制度、税收文化环境、税收征管环境、税收法制以及企业的自身情况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即国家的税收政策制度。“我国很多地区会给地方企业一些优惠的税收政策制度,企业最大化地利用税收制度政策,将生产经营的效益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实现较低的税负率。例如在税制改革前,一直在以百分之三的税率征收零售企业的营业税,但是由于计税政策的改变,企业的税收负担在不断减轻”[2]。
2.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当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发生变化后,企业的收入与进项税额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税负率,为此,很多工业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税负率,会在母子公司之间进行调节,利用企业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将税负率尽可能降低。“比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母公司是一般纳税人,而隶属于母公司的子公司则往往是小型纳税人,因此就会出现一些母公司去购买子公司的货物,并且采用的是内部最低的价格,以此来抵扣进项税款,亦或一些企业,母公司负责进货,一旦子公司的销售税金大于进项税金,便可以由母公司开专用发票,将一部分子公司的税负转嫁到母公司上,这样一来,自身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却可以降低税负率。”[3]甚至有的企业会实行调节办事处或者总分机构的货物配置,这种做法进一步导致了税负率异常。利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降低税负率符合税法的规定,所以当总机构能够充分享受税收优惠而分支机构享受不到时,便可以选择总公司模式,这样能够使分支机构也享受到税收优惠待遇。如果分支机构得以盈利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便可以进行公司变更,将分公司注册成为子公司,从而降低税负率。
3.市场因素的影响
企业生产的最终舞台是市场,市场的行情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不仅影响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也同样会影响企业的税负率。“当市场出现萎缩时,工业制造业企业生产的商品往往会销售不旺,这就出现了产品大量积压的局面,产品积压导致企业的销售合同无法履行,这就会造成企业税负率出现异常。”[4]另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规律出现了极大的波动变化,市场规律自然而然成为了影响企业税负率的关键。工业制造业企业在制造出产品后,产品也会相应流入市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会使得企业控制价格,缩小销售价格和进价之间的差距。这种情况会导致企业的毛利率下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税负率。
4.企业自身偷税漏税情节严重
税负率异常的情况会导致企业受到纳税机构的关注,“最根本的原因是纳税机构要检查其是否出现了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或者自身欺诈的行为。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税负率,减少自身经济效益的损失,便会采用各种手段增加成本费用,少计收入,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降低税负率,却也同样触犯了法律的底线”[5]。由于企业的进价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税负机关往往可以十分容易地查明偷税漏税的行为,但是由于企业的生产环节项目繁多,在计算成本价格时也较为复杂,这就给了企业钻法律空子的机会。有一些制造业企业便利用自身生产经营的便利采取一些不法手段。例如有些工业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十分繁杂,其流程工序达到几十道,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多达数十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税务机关的工作增添了极大难度。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会故意在源头着手,抬高自身材料的进价,导致产品销售价与成本价相持平,实现偷税漏税的目的,最终降低税负率。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工业制造业企业会出现税负率异常的情况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例如企业内部人员在管理财务问题时出现纰漏,在购销过程中结算方式以现金为主,由于工作不细致而出现忘记开发票、忘记记账等情况,抑或因为核算方式不规范、库存商品管理混乱等导致账面库存与实物不相符等情况,都会造成税负率异常。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纳税系统申报的销售额与防伪税控中的开票销售额以及财务报表中的销售不一致,或者企业存在大量运费抵扣等情况,都会造成税负率异常。另外,当市场大环境低迷时,企业间竞争压力变大,便会一味地削弱销售价格,导致产品效益低,税负率异常。有的企业对于市场动态缺乏敏锐的把握,往往会因为缺乏前瞻性和规划性而盲目地增添进项,例如大量采购某种物资储备,导致最终采购和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项目的脱节,这种盲目进货的行为增加了进项税额,但是也影响到了企业的最终经营效益,同时导致税负率异常。
对于企业而言,税负率不仅仅是企业纳税的标准,也是企业运行环节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纳税机构来说,判断是否纳税的标准即企业运行过程中是否出现毛利,一旦出现毛利,便相应产生税项。可以说,工业制造业企业税负与商品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工业制造业企业要想合理的控制企业税负率,就必须从税负率异常的原因着手,以合理的税负率控制思路来进行操作。首先,工业制造业企业应打消不法念头,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响应国家税收政策,对于自身的行为严加约束和管控,坚决不以非法或不正当手段偷税漏税,逃避自身的缴税义务,坚决不采取少计款项等方式降低税负率,并且要在企业内部完善税负率的相应制度,加大改善深化的力度。其次,工业制造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相应纳税政策。工业制造业要充分把握国家政策以及当地政策,深入分析政策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例如我国对工业制造业企业有一些缴税方面的优惠政策,企业在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时,所产生的费用可以直接抵扣应纳税额,为此而购置的单台机器在10万元以下的测试仪器和试制用关键设备的费用,允许税前直接扣除。工业制造业企业须要合理利用国家相应法规政策,才能真正实现降低税负率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工业制造业企业要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关注市场经济的调整与形势,根据市场经济及时做出规划,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以便合理应对市场经济给税负率带来的影响。
税收不仅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对维护市场稳定,降低市场经济的风险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也对我国的社会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完善作用,这就意味着工业制造业企业必须合理控制税负率,以期满足我国政策对于税收的各项要求,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企业内部运行平稳,也能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工业制造业企业要想将税负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加大监管力度。
所谓增值税,其实指的就是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增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企业要想合理控制税负率,就必须确定增值税的纳税依据,并且把纳税依据作为自身项目运行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也就导致各个地区的税负率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情况下,发达地区的税负率相对较高,目前尚未有固定的要求,因此企业要熟悉当地的纳税制度,了解增值税的纳税依据,根据增值税纳税依据来合理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将税负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纳税机构而言,也应该积极为工业制造业企业提供明确的增值税纳税标准,让企业能够依据自身情况,在严格遵照标准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税负率。
对于工业制造业企业而言,合理避税,降低企业的税负率,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要想实现节税,必须要谨守不违法的前提,合理地利用政策。降低税负率的一个有效措施即进行低税企业分化管理,所谓企业分化管理,是指一个企业按照法律的规定,将部分或者全部业务分离出去,分化成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新企业的行为,这使得原来的企业解体成为新的企业,尽管在法律意义上,原企业依然存在,但是实质上,原企业已经将部分子公司、部门以及产品生产线等剥离出去。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避免过去企业尾大不掉的局面,为企业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提供了可能。尽管从某些数据来看,实行低税企业分化管理并没有太大程度地降低税负率,但是我国很多地方为了照顾中小企业,往往会提供许多缴税纳税优惠政策,这种差别税率给企业纳税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企业可以通过分化的方式合理控制税负率。但是工业制造业企业在应用此项对策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成本和经济效益,避免得不偿失。
对于工业制造业企业而言,税负率过高或者过低都不是有利的情况,只有将税负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内,才能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极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税负率有着极强的管控能力,基于此,企业必须完善纳税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环节进行监管,避免出现税负率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首先是加强金融方面的管理,减少现金交易,尽可能使用银行账户转账的方式,这样便于留下交易痕迹,只要银行部门与纳税机构紧密配合,就可以充分发挥银行在税收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利用银行的结算手段,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减少现金流通,便于将资金流通的情况以银行数据的形式进行监管。从而保障企业纳税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是加强日常工作的监管,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对自身账目进行管理,将账目与库存实物清晰对照,避免出现账务核算混乱、账目证据不完整的情况。另外在购入资金物品时要加强管理,对于商品采购的凭证和资金的流动要重点关注,在采购时,企业对于往来的账目信息要进行仔细审核。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对库存商品进行随时的清点和审查,严格记账,确保账目与实物相符合。最后,企业要对财务会计人员加强管理,确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端正,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职能的重要性,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敷衍草率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工作失误,保障账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使税负率合理正常。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复合认定机制的方式来合理控制税负率,所谓复合认定机制,即企业针对各项工作内容不采取单一的认定机制,而通过多元化的认定机制对工作内容进行定性,对于税负率的认定也应该是多方复合的方式,即采用“初审、年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认定。传统模式下,我国往往只采用单一的认定机制,这种审查认定往往比较片面,缺少对税负率全局的把握。只采用单一的认定机制,就会让部分企业钻法律的空子,也会给纳税机构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出现被虚假信息蒙骗的情况,导致税负率异常。在复合认定机制的管理下,企业才能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加大对自身的监管力度以及加强对自身的深化改革,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程,优化资源分配,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企业对自身财务的管控,使得工作获得实效,能够充分保障纳税的公开性公正性,继而实现对税负率的合理控制。
工业制造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合理缴税,合理控制其缴税的税负率,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关系到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此,企业必须明确税负率异常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所在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业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意味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企业应该从大局出发定义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加强对自身的经济管控,强化财务工作管理,规范自身的账目统计,保障税负率的合理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