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改进

2021-01-03 07:22
关键词:肥皂泡猴子文本

邹 益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渠道,是教师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合理的课堂问题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调节课堂氛围。纵观日常语文教学,老师们几乎每节课都会设计问题来展开教学逻辑。而问题的价值与意义、探究与实效性却存在差异,课堂劣质问题直接制约或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中,终极指向是人的发展。切入点是语言,远景目标是审美与文化,而最核心的是思维。这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中如何设计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促使学生们思维的发展,也就是本文提到的“基本问题”。何谓基本问题?在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所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基本问题真实鲜活,往往直接指向一个特定话题、问题或研究领域的核心。

迁移到语文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有时往往指向文本的核心价值,能够激发学生已学知识、生活体验与当前学习内容间的意义关联;能够引导思考已经理解了的内容,并能够举一反三;除了激发思考和探究外,这些问题还可以用来有效架构我们的内容目标等。总之,基本问题不仅能促进对某一特定主体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

重新审视当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机械式、验证式、套路式等问题设计思路,与上述的基本问题设计视角相悖,影响了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一、套路式问题:未直面思维,关注言语形式

课例回放

师:你们吹过肥皂泡吗?肥皂泡有没有带给你乐趣呢?

生:“吹过”或“没有”,“快乐”或“有趣”。

师:那我和肥皂泡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生:吹肥皂泡、看肥皂泡、想肥皂泡。

师: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请读一读。

问题透视

此程序,学生按部就班,加之教师语言和音乐的渲染点缀,课堂氛围容易形成。但令人担忧的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式,对文本也难形成有深度的认识。

改进建议

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师也关注了文本内容和情感方面。虽然也有对文本语言的揣摩,却人为地将规整协调的语言体系拆散成为断裂僵硬的文字符号。教师要从文本的语言入手,为学生创设立体化的全语言环境。如课始激趣,可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走进文本:有同学肯定玩过肥皂泡,什么时候玩的?怎么玩的?来说一说。同学们会兴趣盎然地交流起来,教师顺势引导:作者冰心和你们一样,不仅玩,还把它写了下来。快读读课文,哪些和你玩的经历是相同的,哪些是你玩的时候没有关注到的?作者又是运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样的问题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聚焦到作者的创作技巧和自我阅读的方法上,让学生从整体关注的视角,在文本可感的情境下进行言语形式的揣摩、写作策略的体悟,从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二、机械式问题:未找准链接,设置核心问题

课例回放

师:冰心笔下的肥皂泡很美,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吧!边读边想:冰心笔下的肥皂泡美在哪里呢?

生:“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我感受到了肥皂泡很轻、很漂亮。

生:读了第四自然段,我觉得肥皂泡颜色很美丽,有五色的浮光。

师:是的,多么美丽的颜色啊,多么美丽的泡泡啊,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教师相机板书:颜色美

透视问题

以上是部编版教材三(上)《肥皂泡》的教学片段。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肥皂泡的颜色美、形态美,教师设置了“肥皂泡美在哪里”的问题。其实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样的问题,学生无须进行深入思考,只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信息的收集整合,甚至只要照读原文,就能顺利解决问题。教师并没有对文本的核心内容进行整体把握深入提炼,放弃了问题的本质,这对提升学生思维毫无意义。

改进建议

距离产生美感。文本解读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教师的问题与文本的表达意蕴如果相距太近,学生就不会积极地去思考。教师的提问应该聚焦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原有认知和文本内蕴的交合处延伸开去,设计出能覆盖全篇、切中主旨的核心问题,以引领学生从整体入手,从细节着眼,进行文本赏析与品味。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基本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玩肥皂泡,留心冰心是如何把肥皂泡的美表达出来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信息,更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文本语言,实现对文本言外之意的感知,为学生思维张力的彰显奠定了基础。以下是重建的教学推进过程:

师:冰心笔下的肥皂泡很美,请大家边读边想:冰心是如何写出肥皂泡的美?你发现了哪些好方法?

生1:作者用“轻清透明”展示了肥皂泡的轻柔、漂亮。

生2:那泡泡很轻清,很纯净,质地很清,能透过光线的,颜色特别漂亮。

生3:是的,我吹泡泡时发现当太阳光照射在泡泡上,会发生折射,有五颜六色的光浮在泡泡上。

师:同学们交流时不知不觉总结了好多方法呢,发现了吗?

生:抓词语。

生:生活中发现。

师:是的,抓关键词和联系生活。

师相机板书:抓关键词…联系生活

师:多么美丽的泡泡啊,我们一起再次读出它的颜色之美。

三、验证式问题:未真正引导,经历充分思维

课例回放

师:孩子现在命悬一线,极其危险,那么,这是谁造成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一找原因。

生:因为猴子拿了他的帽子,他非常地生气,所以去追猴子,所以最后爬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

师:是啊,猴子是惹孩子的直接原因,用文中的话来说它太——放肆了。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描写猴子的句子。

师:大家发现猴子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生:它越来越放肆。

师:那与之相对应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反应?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梳理孩子心情的变化发现,随着猴子越来越放肆,孩子逐渐被猴子激怒,于是只顾着追着猴子,最终不知不觉走入了危险的境地。那一只小小的猴子怎能如此大胆,越来越放肆起来?

生:水手们拿他取乐,它也知道。

师:那猴子的把戏获得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水手们笑了。

师:水手们在笑什么?

生1:笑猴子的动作。

生2:笑小孩子,拿猴子没办法。

师:我们再联系孩子的表现,想想他会想什么?

生1:我太没面子了。

生2:我太尴尬了。

师:是啊,被一只猴子耍得团团转却无计可施,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为了挽回面子,他不管不顾追着猴子上了桅杆,最后陷入险境。

问题透视

这是新编版五(下)第17课《跳水》的教学片断。这种教师表达一半、学生补充一半的对话,暗藏着教师投机主义提问心理。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受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试图将答案告知学生,但是又觉得不妥,于是以认知逻辑引领的方式,为学生的思维认知预先铺设道路,导致学生机械应答,最终陷入浅薄的思维状态中,丧失了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难以提升。

改进建议

阅读教学最美丽的风景,不是认知的结果,而是学生思维路途的跋涉。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实践。可以采用联系生活经验、运用新的阅读技巧、组织学生交流碰撞自我认知成果等形式,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逐步向问题的核心迈进,并借助教师的点拨、追问等,探寻文本的内在意蕴。以上教学建议将“孩子现在命悬一线,极其危险,那么,这是谁造成的呢?”这一问题后移,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充分感悟文本内容后去思考:“谁应该在这起事件中承担主要责任?”,由此引发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互动交流,在反驳、补充中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四、体悟式问题:未依托语言,实现人文工具交融

课例回放

师:当你来到郑和塑像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郑和,你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生:郑和,你真伟大,你开拓了我国航海事业,全世界为你点赞!

生:郑和,你机智勇敢,智慧果敢,气宇非凡!

问题透视

这是苏教版五(下)第11课《郑和远航》的教学片断。作为语文教学的收官之笔,类似这种心得感悟式的问题设计几乎成了课文教学结尾的必选,试图将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融合。遗憾的是,在此环节课堂常常会出现卡壳失语的现象。即便有几个优秀学生捧场,其语言也都停留于口号式的空话套话中,学生真正个性化体验鲜有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究其缘由,在于情感的认知熏陶已经蕴含在新授环节中,分解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上,而此时再度涉及,学生的情绪也会因为重复而低落,从而形成失语的尴尬局面。

改进建议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是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人文性的激发与体悟并不是率性而为,而是要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呼唤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涵泳,应该将思想内涵的体悟与文本语言的辨析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切不可脱离具体的文本文字这一载体,将人文体悟置身于空中楼阁。

语文教学要摒弃无效的问题设计,为学生创设更富有操作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肥皂泡猴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十二月·肥皂泡泡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吹肥皂泡
永远的新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