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贺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高校教师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肩负着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课程思政”通过将学科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多种形式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综合素养并将其内化为理念和行动,从而达到立德树人和全面育人的目的[1]。
大学中的实习类课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生动和自主的方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验证和巩固,也要为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2]。而在实习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团队与协作精神、爱国意识与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契机,以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为例,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世界、欣赏植物之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兴趣;通过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以其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使学生理解植物(植被)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思考,建立爱护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调查和观察植物与环境的过程中,了解植物(植被)的自然发展演变和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由此,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融入思政元素,对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践行可持续发展观以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3-5]。
“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着手,在植物地理学实习的内容安排上要将思政元素合理的融入到各个环节中。江苏师范大学位于江苏省北部,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选在连云港地区,连云港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南缘湿润性季风气候,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是江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6-8]。在植物地理的实习过程中,主要包括认识和鉴定常见植物、掌握植物地理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植物群落组成、探索植物(植被)自然发展的演化规律等,在这些过程中可以发掘很多思政元素,例如:
(1)介绍植物时,植物体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由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只有在一个整体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相应的功能,从而可以联系到个人、家庭、集体和国家发展之间进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作用的关系,使学生明确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连云港有很多植被类型,如山地植被、盐生植被和岛屿植被等,而植被类型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相适应,例如,盐生植物没有高盐分,形成一个分泌结构,称为“盐腺”,而山上的植物通常很小,以适应环境,所以植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破坏环境将影响植物的栖息和物质获取静儿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失衡。基于对植物群落有机互动、和谐共生、复杂多样和动态平衡的理论视角,启发学生学会用动态的思维看待地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和环保意识,践行可持续发展观。
(3)连云港的山地植被有赤松林、栎林、松栎混交林、杂木林等;从物种层面讲,是朝鲜槐、赤松、等物种分布的南端,也是华南毛蕨、健壮薹草等物种分布的最北界[6,7],这些特点是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的体现,由此巩固我国和世界植物资源及其地理分布规律,介绍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在世界的地位,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此外,连云港还有很多特有植物和濒危植物,让学生明白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家乡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制定出适当的保护方案,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连云港植物地理实习探索开展了多个思政环节,例如:
(1)在休息时间观看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植物背后承载了非常多占世界植物总数的1/10。通过纪录片,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拥有着35000多种已经认知的植物对于世界无比重要的意义,比如说公元前四百年水稻进入日本促成他们饮食文化的形成。而水稻、茶叶、桑树等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更是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纪录片的观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地球环境的思考,同时树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2)在安峰山森林公园实习过程中,参观东海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担负起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重任,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认真学习、奋力拼搏,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革命接班人。
(3)在黄窝调查原生植被的过程中,同时参观了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黄窝村,感受在党的领导下黄窝村从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实现生态保护和人民奔小康的双重目标,引导同学们思考怎样建设“强富美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4)集体制作标本。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术是一项团队工作,采集、压制、整理标本的过程是枯燥和辛苦的,并且需要团队合作。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和协作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生命、生活,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无论是课堂学习和野外实习,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借助野外实习,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课程思政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除了内容上不断更新外,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灵活多样,实习课程中还以可采用问题导入法、专题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形式来开展。例如在植被群落调查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专业课程所学的知识及理论分析、认识地理问题,例如在滨海滩涂植被退化调查过程中,让学生以讨地理学理论为依据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相应给出防治措施和问题解决思路,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科学素质,也培养学生在科研中要实事求是。
专业课实习融入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为例,对其融入课程思政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期为相关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学生不仅能够强化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能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