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心怡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培养推送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随着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参与度的进一步提高和我国综合实力的整体上升,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它们开设相关专业或培养项目,但处于探索过程中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局限和不足。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严重影响到了出国交流、实习的进行,外籍教师难以线下授课,这对本身并不壮大的师资队伍而言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完善课程设置、拓宽实习渠道,扩建师资队伍、拓展在线教育,利用疫情期间线上平台的发展这一良好契机,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产业分工越来越精细,政治经济发展依赖性增强。气候变化、难民问题、恐怖主义、传染病等需要共同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日渐增多。在此背景下,一种跨越国界的以促进国际合作与理解为目标的多国机构[1]10-11——国际组织,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国际合作的纽带、全球治理的主体以及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2]11-12。各类国际组织几乎覆盖了与全球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各个议题,深刻融入到国际参与机制中。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对于国家来说是“新型财产权”的创设,以成员国身份证明其国际体系一员的重要地位[3]250-27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使得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作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以应对卫生和健康问题为主要目标的世界卫生组织在疫情防控、治疗、科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各地科研机构的专家智库进行合作,收集、分析科学证据,形成官方指导意见,指导各国的防范和应对计划[4]43-59。除世界卫生组织外,联合国、20国集团、东盟、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组织也在疫情应对中发挥了协调国家资源、建立合作平台等重要作用。
值得反思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长时间扩散,不仅存在新冠病毒传播快、范围广、控制难等生物学因素[5]1068-1072,全球化程度提高、国际人员往来密切等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客观因素[6]68-80,也存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不完善,国家间协调合作机制有待加强等主观因素。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协调和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由于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出现决策被政治化的现象。
疫情充分暴露出了全球治理赤字,使全球化面临挫折和危机,但同时昭示着国家间日益紧密的联系,无法消解全球化的驱动力量,不会带来全球化的终结[7]78-86。因此国际社会如何加强合作,国际组织如何发挥作用,以更好地应对疫情带来的各种挑战,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我国而言,如何增加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提高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在后疫情时代也显得愈发重要。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日益提高。2020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02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目前我国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代表人数严重不足,职位普遍较低,不利于公共外交的开展和议事决策能力的提升。因此,选拔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成为全球治理背景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人才战略[8]15-17。2010年5月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高校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以上文件的发布表明,大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人才战略。
2010年联合国秘书处发布了《联合国胜任力发展——实践指南》[9],强调国际公务员的三个核心价值观:正直(Integrity)、专业(Professionalism)、尊重多样性(Respect for Diversity)。我国学者滕珺、曲梅等对国际组织人才聘用要求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特质、国际可迁移能力等重要素养要求[10]78-84。结合国际组织发布的岗位要求,国际组织人才所需要关注的能力有以下四个方面:
1.具备国际视野,胸怀全球意识。通晓国际规则,熟谙国际事务,理解全球价值。全球性问题往往牵扯到多个国家、不同议题,因此在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面前,要超越自身民族、国家等区域性身份限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出发,具备全球责任感。
2.熟悉国情文化,牢记使命责任。处理全球性事务必然涉及国家间合作,因此熟悉本国国情,正确把握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立场是不容忽视的基本要求。要正确理解我国参与全球事务的理念,深入了解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商共建共享” “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等概念的含义[11]123,注意把握多元治理背后的多样性、包容性和互补性。
3.具有坚实的个人素质,尊重文化多样性。联合国秘书处人力资源厅提出了国际公务员的8项核心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计划组织、责任担当、客户导向、改革创新、技术跟进和持续学习)和6项管理能力(富有远见、领导力、赋权激励、绩效管理、建立信任和决策力),对语言、沟通、社交、管理和终身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国际组织职员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多样,尊重和理解文化多样性也是个人素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4.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国际组织工作涉及领域多,专业性强,竞争激烈,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硬件”。聚焦某一行业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等)尤其需要具有相关行业科研实力。此外,一些常规岗位如公共宣传、新媒体运营、人事管理、财务会计等也明确提出要求工作人员需要新闻、管理、会计等专业背景。
为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在全球化时代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组织工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专业能力的国际组织人才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对诸多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公共卫生、绿色经济、国际贸易三个方面。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逾2亿,死亡病例逾430万[12]。疫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感染和死亡,也给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各国对大流行病防疫准备不足、抗疫政策摇摆、科研进度滞后等问题暴露,公共卫生领域科研、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各国医疗卫生和物资保障体系有待加强。疫情对世界经济打击严重,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4月6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2020年全球经济约萎缩3.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将遭受严重的长期创伤效应[13]。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贸易体系秩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采取不同程度的贸易限制甚至禁航禁运措施,导致货物和服务的全球流通受阻。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性生产、投资、贸易以及资源配置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出现了整体规模性萎缩,本土化、区域化增强的特征[14]3-21,给全球经贸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对抗冲突的可能性。
突发性全球公共危机带来的影响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有不可忽视的领域和议题,也预示着我国需要在卫生、经济、贸易等领域加大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20余所高校开设了与国际组织相关的专业或项目,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综合性大学依托国际关系学科,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设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本硕贯通,本科采用转专业的方式从各院系一年级学生招生[15],硕士在政治学下设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16];综合性大学依托外语学科,如浙江大学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立二级学科国际组织与国际交流硕士点,并开设“国际组织与国际发展”特色辅修班;外语类大学单独设立学院,如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成立了国际组织学院,具体分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经济三个研究方向[17]。主要基于国际关系、公共政策和语言等专业,整体来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较少涉及经济、卫生、环境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不足。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不仅涉及理论知识,更要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关注国际问题,参与国际事务。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7年2月开设了“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信息服务平台”,收集整理国际组织介绍、岗位信息、高校动态等信息,为学生申请国际组织实习提供了大量实用信息。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自2020年起开设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专栏,共有与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内的17个国际组织合作的实习项目,以及与西班牙IE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国际劳工组织都灵培训中心合作的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并提供相应资助。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国家暂停留学签证,语言资格和能力考试频次减少或暂停,国际航班严重受阻,各种限制国际间人员流动的措施使得国际交流、境外实习数量锐减[18]1-9。同时,由于欧洲、美洲一些国家的防控措施欠缺,疫情形势持续反弹,短期内无好转情况,国际流动将长时间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国际组织也将一些岗位调整为线上实习,实习机会减少,效果大打折扣。尽管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加大了对于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力度,但现有人才输送渠道仍非常有限,不成体系。
虽然目前多所高校开设了专门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专业及项目,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现有培养体系多隶属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二级学科,任课教师大多从事相关方向的学术研究,没有接受系统的国际组织培训,鲜有国际组织研究成果,有国际组织任职经验的专职教师更是罕见[19]1-7。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专业和培养方向,急需有专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尤其是具有国际组织研究成果、具有国际组织任职经验的专职教师,以提高学生对于国际组织的认识了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主要国际会议举办国2020年3月中下旬起开始采取严格的入境管理措施[20]12,严重影响国际会议、论坛、研讨会、沙龙等的举办。全球范围内跨国人员流动受阻,一方面学生难以出国出境,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减少;另一方面,国外专家学者难以从所在国家来到中国,在高校开设的课程、讲座等也因此受到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资源的获得,进一步加剧了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
以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可以看出,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联系愈发紧密,全球治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国际组织在全球性危机的解决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全球治理的新要求,结合疫情带来的实质性影响,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总结为以下三点:
国际组织作为世界各国沟通、合作、探讨国际事务的重要平台,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各行各业参与国际组织的程度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巨大的国际组织人才缺口。
袁媛等人调研了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和世界渔业中心等涉渔国际组织合作的主要途径、领域和方式,认为在涉渔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中国籍员工较少,国内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渔业领军专家[21]27-36。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委员黄惠康指出,我国在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在向国际组织输送高素质法律人才方面问题突出[22]10-18。从船队规模、港口规模以及货物吞吐量等方面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但在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海事相关组织中参与严重不足,迫切需要交通运输系统培养大量涉及海事、海洋、交通、经贸领域的高素质人才[23]16-23。在铁路领域的国际组织中参与度也十分有限,亟需熟谙国际事务的人才,整合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铁路技术标准,输出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24]58-65。
总体来说,许多行业在走出国门、对接国际标准、参与国际组织的过程中都出现了缺乏掌握过硬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的国际组织人才的情况,使得我国在该行业的国际竞争中话语权不足,难以共享国际资源,发展受到限制,这一需求也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中公共卫生、经济、贸易等领域受到影响较大,也预示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个议题的联结愈发紧密,全球经济、贸易敏感性强,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意识应融入在各专业的教育教学中,不应局限于相关项目的少量学生,而应面向更加广泛的目标群体,在全校范围内经常举办讲座、宣讲等,打破传统思维中“国际组织遥不可及”的错误认知,使国际组织成为各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选择之一。学校层面应积极邀请国际组织现任或卸任官员进行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申请指导等,减少学生与国际组织的距离感;在校内组织全球治理、国际组织议题的沙龙、论坛、研讨会等,扩大校内学生的参与度;建立社团、协会等形式多样的学生组织,给学生锻炼的平台,并吸引更多学生了解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多依赖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学科覆盖面窄、课程设置局限、研究领域有限,且理论课程占比明显大于实习实践。从培养模式来看,要不断完善学科课程设置,除基础专业课程外,应着重加强外语能力的培训,国际视野以及多元文化的培养。强化英语能力的提升,重点加强使用英语进行学术写作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尤其是法语、西班牙语等联合国官方语言;加强跨文化交际技能、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注重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不局限于传统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大国关系、国际形势,深入学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加国际热点问题分析,了解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地缘政治冲突。此外,加强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文化沟通、冲突管理与国际热点问题分析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重大问题研判分析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与国际组织工作接轨。
在出国交流、实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我国应充分利用国内的国际组织办事处资源,如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北京)、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深圳)等,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及相关学院、部门可以积极关注、收集实习招聘信息,邀请有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经历的毕业生回校开展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为同学提供更多国际组织实习的信息与资源。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提高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建设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实践经验丰富、学术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际国内各领域优秀专家学者,尤其是在国际组织有任职经历的高级官员,可通过聘请为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等形式将个人经历与经验进行分享传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教师的培养与引导,鼓励有扎实科研背景、一定学术影响力的教师申请到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组织担任访问专家、智库成员等[25]82-90,这样不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在更大平台应用到全球治理中,也有利于积累工作经验,反馈到实践教学中去。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各国教育系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学校被迫停课,延迟开学[26]3-14。多数跨国会议、国际研讨等也被迫暂停。疫情影响下,在线学习是保证教育教学秩序迅速恢复的重要手段,利用ZOOM、腾讯会议、钉钉等在线视频平台举办学术会议、讲座、课程等在线教育形式愈发普遍。虽然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线下教学秩序逐渐恢复,但在线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有极大的启示。首先,在线教育消除了距离对参与的障碍,使得不方便到现场的同学也可以远程参与;其次,在线教育解决了时间冲突的矛盾,回放、录播等形式可以使同学合理规划时间,甚至反复学习、挑重点高效学习;再者,在线的形式反而使得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更为便捷,省去了跨国交通的时间;最后,在线教育还有利于高校间开展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如2020年10月举办的第二届联合国机构宣讲咨询活动,联合国各机构在12所高校的讲座、宣讲活动录像全部上传至官网,这类珍贵资源的共享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1世纪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家地区交往、联系日渐紧密,国际组织成为国际合作的纽带、全球治理的主体、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疫情的控制与应对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发挥了重要的协调、沟通作用,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急需培养一大批国际组织人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疫情对国际间交通、人员流动的影响,使得培养过程中实习与交流的机会减少,教学资源也受到限制。实践的重要性愈发显著,但实际推进却面临困难,因此反思与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对策尤为重要。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不应局限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或是专门开设的专业及项目,而应在现有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增强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当前在我国不断开放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各行各业对国际组织人才都有需求,因此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可以面向更多学生,以讲座、宣讲等形式增加学生对国际组织的了解,进而让更多学生参与学习。
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语言能力培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对重大问题研判分析的能力;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国外专家学者,并通过邀请国际组织现任或卸任官员进行讲座、宣讲等分享活动,让国际组织真正成为高校学生实习、工作的选择之一;同时借助疫情期间逐渐完善的线上教育平台,开辟资源利用新方式开展学习和交流,提升线上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