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章叶
众多研究者致力于追求最佳教学法,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存在完美的某一教学法,在这种对教学法范式的反思中,后方法理论应运而生。美国学者kumaravadivelu于1994年最早提出后方法理论,并在《面向后方法时代教学观》一文中对该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后方法理论描述了十大宏观策略,即最大化学习机会、促进协商式互动、最小化概念失配、激活直觉启发、情景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提高语言意识、促进学习者自主、提高文化意识、与社会环境接轨。后方法论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及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领域,韩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尚未大规模开展。
韩语精读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韩语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句型、表达方式等,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倾向于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通过讲解和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课后练习往往以书面习题、造句、写作等形式进行,该种方式能够直接且快速使学生接触到知识点,但相对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课堂易乏味,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高职韩语相对更强调实用性,即在工作情境中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这要求高职韩语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易导致“哑巴外语”,学生难以将语言运用于适宜的情境中。此外,从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来看,其更喜好参与性高、实践性强的课堂,单调的讲解和练习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导致学生无法跟上课堂进度,并影响知识点的理解及有效获取。针对这些特点及既存问题,将从以下十条宏观策略出发对韩语精读课程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这一策略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学习机会,并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元素进一步创造学习机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监督者、评价者,是课堂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推动课堂活动进行的引导者。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注重知识的传输和方法的实施,但在后方法理论的观点下,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造最大化的学习机会,即教学活动的安排应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并使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为目标进行,而不是局限于教学大纲中设定的知识点。韩语专业的学生中往往有一部分对韩国语言、文化抱有兴趣,在进行专业学习前就已接触过韩国歌曲、影视作品等,对韩语具有个性化理解,并在学习韩语专业的过程中会不断深入了解自己喜好的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词汇和句式的使用,无论正误,这都有可能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课堂现实素材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并鼓励学生将此类学习延伸至课后及日常生活中,由此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创造学习机会。
概念失配指的是学生在领会教师意图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解偏差。库玛(Kumaravadivelu)归纳出了师生间意图错位的十种可能性因素,分别是认知因素、交际因素、语言因素、教学法因素、策略因素、文化因素、评估因素、学习过程因素、指导因素、态度因素。师生之间的知识传达和交流成功与否受多个因素的影响。韩语与中文的语言体系存在许多差异,如韩语属于黏着语,其特点有助词发达、词尾发达、敬语系统发达等。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韩语时是零基础,对于韩语尤其语法体系的概念理解存在困难,教学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理解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应首先有可能产生理解偏差的预设,提前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基础、学习态度等,并积极主动与学生保持持续有效的沟通,以保证教学过程中的意思传达准确无误,提高教学效率。
该策略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为师生、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并给予支持,避免出现教师单向知识输出而学生未及时有效回应的现象,同时也要避免语言学习课堂陷入沉闷的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根据教学内容活用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如小组任务、头脑风暴、辩论、游戏等。在韩语学习入门阶段,发音教学尤为重要,许多学生存在畏难心理,不敢开口,同时厌烦单调的发音练习和字母背诵,导致学习初期无法打下坚实基础,还可能对专业产生抗拒心理。这一阶段可通过游戏或小组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协作互动中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克服困难。如“고요속에 외침(寂静中的呐喊)”,学生两两组队后,通过对方嘴形读出给定的字或词;“快问快答”,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组内循环快速读出给定的字词;“诗歌演绎”,学生自行选择给定的诗歌或歌曲片段,共同学习后进行课堂展示等……通过此类协商式互动,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增加学习趣味性,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协作意识。
该条策略强调语言教学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即引导学习者通过实践感受语法规则的实际作用,并由此逐步掌握其使用方法及规则。因此,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语法规则讲解的基础上更应结合学生实际,活用生活素材与教学内容结合,通过创设贴合生活实际的语言场景,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语法规则及其用法,避免仅以翻译及用法介绍的方式进行语法讲解。如终结词尾“ㄹ/을까요(询问对方意见)”的讲解,设定约会邀请场景展开对话“주말 같이나갈까요(周末要不要一起出去)/영화를 볼까요(要不要看电影)/한식을 먹을까요(要不要吃韩餐)”。通过重复该类句式加强学生对目标语法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使学生理解目标语法的实际使用情景,由此掌握其用法,
此条策略衔接上一条“激活直觉启发式教学”,强调不仅是语法知识,语言学习中涉及的各项知识都应该放到语篇中进行学习。这一点从语言的特点出发,语言的实际使用和输出离不开语音、语义、语用、句法,语言学习和输入也应当通过语篇中具有联系的各类表达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熟悉内化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教材内容创设韩语运用的语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另外,也可利用社交媒体、线上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堂延伸,利用丰富的韩语语篇资源,将当下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展现给学生,为其营造语言学习的真实氛围,通过语篇的阅读和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
当下韩语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韩语精读、韩语阅读、韩语视听说、韩语写作等,针对听说读写进行分项训练。综合语言技能强调语言教学应对语言技能进行综合培养。据学者研究,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通常无法专注于某种技能的发展,而是会同时运用到多种技能。实际的课堂学习活动在综合技能发展方面往往更加复杂,个人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只有在综合学习并运用语言时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因此,在当前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如何践行综合语言技能策略是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项问题。不仅是精读课程教学活动的安排需要考虑如何综合训练学生语言技能,专业各课程任课教师间也应形成默契,使各个课程成为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整体训练课程体系。
语言意识是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语言知识及语言应用等的综合感知与认识。提高语言意识策略强调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内化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学习的实践性,而不是一味强调语法条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语言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境,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和感知。韩国文化产业发达,可获取的语言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且学生大多对韩国歌曲、影视剧等有兴趣,教师可活用韩语影视剧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真实的语料资源,开展配音秀、剧本演绎等活动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从而避免远离生活实际的教学。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宏观策略框架,培养学习者自主性包括心理准备和学习策略培训两部分。在外语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外语学习树立正确的态度,进而要为学生发布具体的学习任务,提供实际可行的学习策略,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挖掘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个人学习策略。韩语精读课程作为韩语专业的核心课、先导课,不仅为其他课程的开展提供语言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培养韩语学习习惯、形成韩语学习策略的重要课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各类学习资源,使课堂模式多样化,让学生能够在竞争、合作、互助、互评等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个性、提高效能。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包含文化学习。该策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具有文化意识,成为文化的传递者,在当下开放包容、文化多元的时代,具有文化意识和主动了解文化的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必需的能力。韩国与我国在文化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为学生理解韩国文化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许多差异。因此,教师首先要进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准备,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解韩国文化的学习机会,并训练学生应对不同文化场景的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表达错误,使语言表达真正起到交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和理解文化的能力。如通过词汇“김치(泡菜)”可延伸到韩国饮食文化,通过敬语体系学习可了解韩国的礼仪文化以及社会上下等级关系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主动了解他国文化,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自然的语言表达方法。
与社会环境接轨策略强调语言教学要在社会环境下进行。语言教学从来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教学的方方面面也应与当下的社会环境相呼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韩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应与祖国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此外,在当下全面开展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进程中,教师应当结合社会时政,挖掘韩语精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的放矢、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的融合。与此同时,我们还处在一个信息传播迅速、语言不断发展更替的时代,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紧跟时代步伐补充必要的语言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如热门话题、流行语等,让学生能接受到新鲜、实用的语言素材。
后方法理论的发展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强调开放的教学体系,核心是实践与理论的融合。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能力和可能性,倡导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理论实践,开发个性化的课堂模式。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后方法理论的宏观策略框架下,如何将韩语精读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文化知识进行融合,如何把握高职韩语专业学生特点,开展适配的交互性活动,训练学生多方面技能,实现提升学生语言意识、文化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等,都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由此才能不断探索、构建出切实、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韩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