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建峰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青海西宁 81000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党的历史,百年红色金融。红色金融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史诗的重要篇章,外汇管理改革发展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自197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有力推动了我国涉外经济发展、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系统回顾我们党领导下的外汇管理事业走过的辉煌历程,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外汇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省外汇管理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党史与回顾外汇管理历程有机结合起来,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从百年奋斗中汲取力量,在工作中筑牢初心使命,始终对党的宗旨目标和“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不断增强做好外汇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推青海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重重困难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我国开始建立和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新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也逐步建立,积聚外汇资金。这一时期我国外汇资源短缺,国家对外贸和外汇实行统一经营,外汇收支实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各项外汇收入全部结汇,用汇实行计划分配。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不允许外国企业来华投资,不借外债,人民币汇率仅作为计划核算的工具。1968年,中国开始尝试使用人民币在对外贸易中计价结算,以避免汇率风险。作为外汇短缺时代的管理安排,中国这一立足实际国情、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保持了外汇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的长期稳定,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金融业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外汇管理改革的市场化大幕也就此拉开。改革开放后,逐步摒弃了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实行外汇留成管理,创汇的地方和企业可按一定比例留存外汇,也可以自行使用留成外汇,这一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创汇积极性,并由此产生了外汇调剂业务。从1980年开始,伴随着外汇调剂市场的建立和外汇调剂价格的形成,市场化机制逐步引入汇率形成过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发生变化,并由此逐步形成了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改革开放初期,外汇管理部门配合国家政策,积极支持相关企业利用外资,合理利用境外贷款,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业技术进步,扩大出口和就业提供机会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描绘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1994年初,国家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当属“推进汇率并轨”,将由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转为单一市场汇率,推出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迎来了一个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过程,这对拉动中国经济和就业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后,我国不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6年宣布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取消了所有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的限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为防止危机扩散、维护亚洲的经济金融稳定,我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外汇管理部门采取改进资本项目管理方式,加强经常项下真实性审核管理,严厉打击外汇领域非法交易活动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了区域经济金融环境稳定,赢得国际社会一致好评。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济社会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国际收支开启长期大额顺差局面。外汇管理提出国际收支平衡的管理目标和“均衡管理”的监管理念,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重大改革探索有序推进。2005年7月,中国迈出了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起点,不断理顺外汇市场供求关系,采取了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对个人实行5万美元便利化结售汇额度管理、启动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RQFII)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满足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经过持续发酵,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外汇管理部门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及时启动紧急应对机制,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预警以及事后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跨境资金流动,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确保了外汇储备资产安全和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同年,结合前期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法制化建设迈入新阶段。为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2009年,外汇管理部门提出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在积极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严密防范风险。2012年,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取消了进出口逐笔核销制度,建立了“总量核查、动态监测、分类管理”的管理体系,贸易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后,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在党中央领导下,金融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外汇管理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开放激发新发展活力,改革完善与新发展格局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服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风险,保证了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外汇供求基本平衡,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和更深层次融入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在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就落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上,外汇管理部门统筹资本项目开放和风险防范,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渐进式改革思路,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从2014年开始我国逐步推出“沪港通”、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深港通”“债券通”等资本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推进境内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和深度融合,为满足境外机构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资渠道。陆续设立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合作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积极为“一带一路”搭建资金平台。2015年,推进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标志着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实现基本可兑换。2016年,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拓宽了市场主体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
以深化经常项目真实性、合规性管理改革为主线,持续增加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外汇业务等领域高水平便利化政策的供给。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制度,取消服务贸易购付汇核准,所有业务可在金融机构直接办理,同时大幅简化单证审核,强化均衡管理和事后管理,境内机构和个人办理服务贸易外汇业务的便利程度显著提高,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积极贯彻党中央“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秉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积极支持培育离岸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发展,不断优化贸易新业态外汇政策,扩大贸易新业态便利化政策惠及面,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助推外贸转型升级和贸易强国建设。推动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理系统,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为企业释放活力、创造力创造条件。出台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电子单证审核政策,允许银行可以通过审核电子单证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积极适应国际贸易无纸化交易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偏远地区因金融机构物理网点缺乏而产生的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随着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个人对外交往程度扩大,大力推进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境内外个人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电子银行渠道,使用本人账户办理年度总额以内、经常项下(贸易除外)的购汇和结汇业务,支持银行业务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部分地区“先试先行”,推进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工作,不断提高金融供给侧改革水平,激发贸易新活力。
2015年以来,中国遭遇了几轮大规模的资本集中流出,外汇储备快速下降,汇率波动和跨境资本流动外部冲击风险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为应对此次高强度风险冲击,外汇管理部门积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稳定外汇市场,包括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搭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逆周期调节跨境资本流动以及进一步扩大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等,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外汇市场微观监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高强度外汇市场冲击。2018年,不断升级的中美经贸摩擦和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外汇市场造成冲击,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外汇管理部门坚持底线思维,在深入总结前期成功应对高强度风险冲击实战经验的基础上,综合施策,有效应对了外汇市场流入和流出两个方向的高强度冲击,再次维护了外汇市场稳定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面对全面开放新格局下跨境资本流动双向波动和外汇管理新常态,为提升在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在总结应对外汇市场高强度冲击经验基础上,外汇管理部门提出并逐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宏观审慎方面建立跨境资本流动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业务的跟踪监测和分析,运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风险准备金等政策工具,以市场化方式逆周期调节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防止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外汇市场基本稳定。微观监管着力维护外汇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实需管理、交易真实性审核,强化银行真实性审核的自主权,促使银行实现从单证审核向交易实质性审核转变,确保现有外汇管理政策有效落地执行;加强行为监管,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外汇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提升外汇市场微观监管成效,维护公平、公正的外汇市场环境;推进外汇市场行政执法改革,坚持违法必究。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青海外汇管理系统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紧紧围绕做好“六稳”工作和落实“六保”任务,坚定践行“金融为民”初心理念,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和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奋力谱写外汇金融支持青海涉外经济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是坚持党对外汇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外汇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坚持党对外汇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外汇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外汇管理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在应对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都能够化险为夷的根本原因。全省外汇管理系统要强化外汇局的政治机关意识,以全新视角和更高站位,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时刻牢记为党工作是第一职责,在支持涉外经济发展中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业务发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外汇管理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全面领导优势转化为外汇管理治理效能。
二是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建立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和“一岗双责”落实到外汇管理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业务发展以党建为统领,党建发展以业务为支撑”的工作局面;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与防控履职风险相结合,将防范廉政风险与业务风险贯通起来,注重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纪律规定嵌入到依法高效履职各项规章制度中,把党建对外汇工作的政治领导和方向引领作用落到实处。
一是聚焦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坚持服务地方实体经济。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外汇管理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和“放管服”要求,推出一系列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举措,服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打通便利化政策落地梗阻,陆续出台了多项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措施。青海省外汇管理系统应建立健全外汇领域便利化政策落实保障机制,跟踪评估银行便利化政策实施落地情况,坚决纠正银行内控自行加码而减损政策红利的行为,确保支持涉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积极推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工作,争取全国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在青海落地,促进青海省银行和企业形成“越合规越自主”“越诚信越便利”的良性循环;落实《外商投资法》,确保直接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落地。继续支持西宁市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建设,促进贸易新业态发展壮大,激发青海省贸易发展新动能;推动银行尽可能便利个人5万美元额度以内的用汇需求,按照“重实质、轻形式”的审核原则,更加灵活柔性办理个人外汇业务。科技赋能拓宽区块链场景运用,提高青海省税务备案网上办理占比,提升我省服务贸易跨境支付便利化水平,更好服务企业。
二是聚焦宏观审慎管理,坚持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防范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也是外汇监管的主要目标之一。2017年,在总结新世纪以来外汇领域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的实践,特别是应对近年来外汇市场高强度冲击的经验基础上,外汇局提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不断提升外汇市场风险管理和防范外部冲击的能力。全省外汇管理系统应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将“风险为本”理念贯穿外汇监管的全过程,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进一步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预警机制,不断提升跨境资金流动监测能力与水平。优化异常线索筛查总指标与样本公式,开展高风险、异常交易监测核查,强化资本项下银行外债、内保外贷等渠道监测评估,完善经常项下重点国别、重点地区、重点商品、重点渠道常态化监测,高度关注离岸转手买卖、大额及超长期限贸易信贷等高风险业务,精准识别跨境资金异常流动渠道和可疑主体,做好重点企业与重点银行的日常沟通与服务工作,提高对风险的前瞻性判断能力,做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有效防范跨境资金大幅波动风险。
三是聚焦外汇市场微观监管,坚决维护外汇市场良性秩序。微观监管旨在规范外汇市场行为,维护健康有序的外汇市场秩序和环境,主要通过真实性审核、行为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实现政策目标。青海省外汇管理系统要压实银行尽职展业责任,推动银行外汇业务真实性审核从现场审单向客户尽调以及由单证形式向交易实质转变,从事前转向事后,督促银行发挥前端过滤作用和事后监管效能,发挥银行在监测和打击异常跨境交易方面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坚持非现场分析先行和精准打击工作思路,科技赋能提升外汇非现场监测风险预警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海量数据分析,深度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异常行为和主体进行风险筛查,提升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水平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筛查能力,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筑牢外汇业务风险防线;积极推进总局在青海省开展的外汇案件查审分离试点工作,主动加强与人行法律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职责分工,不断完善试点操作流程,稳妥推进试点工作,争创强化模式,为总局推进分支局外汇案件查审分离积累经验、探索路径。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及时提示和纠偏虚假构造和异常交易风险,加大对违规企业的联合惩戒力度。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虚假欺骗性交易、地下钱庄和跨境赌博等非法金融活动,保持执法标准跨周期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维护外汇市场秩序。
四是聚焦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常态,强化汇率风险管理。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逐步完善,汇率双向波动逐渐成为常态,涉外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加大。特别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青海省外汇管理系统要要秉持“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工作理念,将更好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提升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水平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办实事。加强外汇衍生品和外汇市场专业化能力建设,提升外汇从业人员政策和实务水平,在面向企业、银行时能更好开展汇率风险管理政策的解答和服务工作。多媒体多渠道开展企业汇率避险宣传,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意识,立足主业,理性面对汇率涨跌,审慎安排资产负债的货币结构,合理管理汇率风险。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性培训,便利企业了解汇率避险政策和实务,确保企业会用敢用愿意用汇率避险工具。要充分发挥青海外汇自律机制作用,引导银行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在完善服务和产品供给上下功夫,深度了解辖区涉汇企业的汇率避险需求,针对汇率风险管理比较薄弱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实地入户培训辅导,争取为辖区企业“量身定做”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丰富避险产品,提升产品服务精细化水平,减费让利于企业,帮助企业降低套保成本,优化和畅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和定制化的汇率风险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