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歌
摘 要:模块化教学指部分或者完全基于模块课程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有强调教与学的灵活多样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随着我国的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模块化教学给当前的英语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包括:开好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模块化课程在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方面的作用;强化知识和活动的关联性,既要关注局部又要重视整体;改变单一的评价手段,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中英语;模块化教学
一、模块化教学
“模块”一词来源于英语“modular”,通常译为“模块化的;模块的”,是指一个完整的程序由若干个独立并可以分解的“组件”(模块)组成,它把具有密切内在联系和共同研究主体的知识构成一个整体。模块化教学思想始于哈佛大学实施的课程选修制。随着学分制的普遍推行,模块化教学渐渐有了雏形。
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借鉴当时的劳工技能培训经验,将有关联性的培训项目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的模块课程,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形成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其后法国、英国、芬兰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突出课程的多样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模块化组合课程的改革。由此,以开放、灵活、满足不同层次需要为特征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思想与实践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种重要潮流。简而言之,模块化课程就是指“一门课程中可以进行独立学习的单元或模块”,模块化教学指部分或者完全基于模块课程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1]。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在职业教育和大学教学中进行尝试。21世纪初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采取了“领域—科目—模块”三级课程研制设置结构,大大推动了模块化教学思想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试行)》把模块解释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由“模块”引发的模块课程、模块教材、模块化教学法相继出现,在英语教学上广泛应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英语课程设置模块化,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9。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全面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尤其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模块化教学灵活多样的模块体系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模块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而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整体蕴含部分,部分体现整体,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高中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正是把庞大的英语语言和教学体系分成若干个模块,它通过对一个个模块内容的整合、优化,最后完成整个语言体系的学习。《课标》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了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2]12,各要素又细分成更小的模块化内容,各模块之间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语言系统。
(二)建构主义思想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生成过程中主体赋予意义的主观能动作用及知识生成过程受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知识不单是由外到内的傳递,而是学生主动吸收的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向学生灌输知识,“一讲到底”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应当认识到,知识不是靠简单的传递和单纯的记忆获得的,而是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通过分析、理解、检验、判断之后主动建构的结果。
(三)“因材施教”原则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中外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模块化教学就是基于多样化模块的个别化教学,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现状设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品行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模块化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强调教与学的灵活多样性
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很强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模块的组合或整合上),从而赋予教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或几个单元知识的组合,也可以是某一项技能或某几项技能的组合,还可以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而进行的对知识、技能的重新组合。模块组合的灵活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有更多的内容选择机会,其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而富有针对性。
(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模块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如在学习中具有更多的选择权与决定权,就会更好地调动学习内驱力,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模块化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即教师指导学生获取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模块化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选择不同的知识或技能模块,实现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教师通过模块化教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精准施教,能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四、模块化教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随着我国的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模块化教学可以给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带来诸多启示。
(一)开好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模块化课程在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方面的作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这样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个人发展对英语学习的差异性需求。在新高考背景下,走班、选课制度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和灵活的学习方式。学校在保障学生完成必修或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满足学生的知识差异性和兴趣多样性、具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并形成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选课制度。学校要总体谋划,选用或开发适合不同学生的选修课程,如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开发的基础类课程、针对有就业需求学生开设的实用类课程、针对特长生开设的拓展类课程、针对有继续深造愿望学生开设的提高类课程等等。不同模块的课程既要相互独立又要相互联系,既要能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又要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发展需求。
(二)强化知识和活动的关联性,既要关注局部又要重视整体
现行多种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在编写结构上均体现了模块化课程的设计思路。依据《课标》,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了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各要素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此基础之上,各要素又被细分成更小的模块:主题语境包含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语言知识包含了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语言技能包含了听、说、读、看、写等技能[2]12。相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标》提出的课程内容六要素突出了主题语境和语篇主题意义的统领作用,使得语言学习活动能在主题语境和语篇背景下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有利于改变英语教学过度关注局部知识、忽略整体知识的做法。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擅长划分大模块,实施精细的小模块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技能的单纯训练,忽视知识内部的关联性、综合性,缺乏对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素养发展失衡。学生学到的多是碎片化知識,犹如管中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模块化教学要求我们不只是关注小模块教学,更是不能忽略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当前流行的大单元教学、单元主题意义下的阅读教学、基于单元整体的教学等等,都是注重知识整体性、关联性的有益尝试。
《课标》在整体教学方面提出了六要素整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建议,主张“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2]13。所以,模块化教学主张强化知识和活动的关联性,注重知识模块的完整性,以避免零散无序的编排,使模块的设计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三)改变单一的评价手段,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通常采用统一的学业进度考试,即以终结性评价手段为主。模块化教学主张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及时反馈能让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并获得成就感。模块内容和语言学习的特点不同,采用的评价手段也应各具特色。教师应改变单一的评价手段,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如引入口语测试,项目化评价,在情境中、小组中及各种语言实践中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模块化教学为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借鉴性和选择性。在实践上,模块化教学在基于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差异的前提下探索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模块化课程,尝试灵活多样的选课、差异性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等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付强,徐继存.模块化教学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易仁荣.探索英语模块教学法 提高英语教学效益[J].课程·教材·教法,200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