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炳芳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对学校教育的科目内容进行进一步细化分类,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成为现代教育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教育本身兼有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的职能,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语文教学的综合质量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学分析;实践思路
引言:随着时代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关注,给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造成了一定限制,需要在当代教育中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相关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积极的革新调整,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有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心理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内容的融合进行多样的思考和分析,促使语文课程教学体现出多样的价值和作用。
一、利用课文教学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引导
(一)对成绩教育和道德教育进行有效区分。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对学生成绩和道德教育的有效区分。即在教学中避免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学生对学习和自我管理都失去信心和动力。传统的教师习惯于因为学生的道德问题审视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因学习成绩问题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盲目判断。1这种模糊的指导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自我放弃的想法,对参与学校事务逐步失去兴趣,最终危及学生长远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道德和成绩教育进行分化处理,强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在自我管理上做出积极的尝试,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有效扭转。进行“区别教育”的根本原则是教师不能因为道德问题打断学生的正常上课节奏,或因学习问题对学生的个人道德行为横加干涉和指责,以此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更积极的态度、作出更积极的实践尝试。
(二)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和变化。小学生行为和心理都十分幼稚,对知识学习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对道德判断缺乏基本的标准,但对接受具备较高的服从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保持谨言慎行的基本原则,保持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出现的问题,注意对学生问题的科学处理,使学生“自然、坦然”的接受教师的管理,对自我发展保持积极的认知。如在知识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等学生因素。在的道德教育中注意发挥模范作用,避免对学生的过度打击等。以此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保持更积极的自我管理和进步意识。
(三)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育情境。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多样疏导和教育,使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追求,促使学生的健康学习心态得到长期维持。2如在教学《珍珠鸟》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几张现实生活中珍珠鸟的照片,鼓励学生对其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课文内容教育,以此使学生对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博爱精神做到更多样的理解和思考,促使学生自然、有效地形成爱护大自然的基本理念,对周围的万物生灵保持更积极的认知和思考态度。除了自然观念、人文情感、社会秩序等都可以作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着这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需要对学生、对社会保持积极认可态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得到更有效地培养教育。
二、通过班级管理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引导
(一)促进学生集体学习关系的良性发展。在心理健康引导教育中,知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班级管理指导教育中教师更需要体现人文精神和关怀,使学生在集体中获得认同和尊重,对集体环境展示出较强的适应性,对集体学习环境保持乐观态度和期待,促使学生的个体行为和心理得到更有效的引导。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组织活动,实现对学生集体学习关系的有效引导。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带领学生参与校园体育赛事、文艺汇演活动等,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如教师可以联合学校开展多样的课外踏青、郊游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更多的实践活动中做到对彼此的充分熟悉和了解,对校园生活保持多样期待,促使学生集体形成更稳定、牢靠的友爱、帮扶关系,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得到自然的解决。
(二)针对学生个性化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在语文课程心理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措施,使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有效扭转。如学生对网络的沉迷,教师需要组织更多样的集体活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保持和学生家庭的有效联系和沟通等,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转移,进而对更多事物产生兴趣,以逐步扭转其网络成瘾的问题。如面对学生的心理自卑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其通过保持干净、整洁的外表,成绩上的进步实现对其自尊心的有效补偿,促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到校园生活中去。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管理指导教育中,教师要确保家庭教育能够合理有效的参与,使学生的心理症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促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对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需要保持“将心比心”的人本教学思路,设法从源头处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緒,促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保持更积极的态度,为其长远能力发展作出更有效地积极铺垫。
参考文献:
[1] 沈忆. 基于新课程的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 文学少年,202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