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刚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革新,为更好地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构建更具趣味性的教学课程。因此,为更好的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的展开,本文便以“小学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趣味课堂”为讨论主题,提出以下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趣味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的相关学习中,本身便对学生们的逻辑思维、抽象理解等方面能力存在着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的难度会更大,而在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式的影响下,课程的整体展开形式又会相对枯燥,这就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不断下降。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就可以尝试利用新兴的信息化教学形式,来帮助大家完成初步学习的认知,从而调动大家学习兴趣,提高其自身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形成阶段,思想较为活泼,对周边的事物充满兴趣。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关教学视频,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入手,构建更为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自身代入到具体情境中,通过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让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1]。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包含几何图形知识与代数知识。代数知识主要是学习数字之间的规律和运算方式,而几何图形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平面思维与空间思维,发挥自身想象力去理解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变化。这一过程在原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想象,而得出结论。但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中,直观展示物体的空间属性[2]。
例如,在学习《正方体与长方体体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制作一个可以随意拉动展示的长方体图形,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长方体有几个面呢?”这时教师可以在投影屏上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长方体性质的生活物品,如纸盒饮料、香烟盒、平顶房屋等,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在学生给出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在课前使用信息技术制作的长方体,让学生和教师一起通过数数的方式直观的感受长方体的性质,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操控鼠标不断变换观察视角,最终得出结果:长方体共有六个面。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向学生直觀的展示物体所具备的空间属性,将抽象的空间概念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降低学习的理解难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新知识带来的乐趣。
三、运用信息技术,鼓励探索发现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完成整个教学过程[3]。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学习的目的即是为了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在设计数学应用题时,许多题目都是围绕现实生活展开,其中部分题目中的条件具备一定的动态变化,理解的难度较大。而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一过程由静态变为动态,将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理解难度。
例如,在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题目中,许多条件都呈现半隐藏状态,教师可以提前制作相应的动图,将人物行进的轨迹以及行进距离的变化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变化关系[4]。以题为例,小明和小华两人在操场上同一出发点背向而行,操场一圈长度为500米,小华每分钟走50米,小明每分钟走40米,问他们在几分钟后第三次相遇。这个题目的解答过程有一个重要的隐藏条件,就是小明小华在操场同点背向而行,每一次相遇,两人所走的路程都与操场一圈长度相等。教师可以制作动画,以鸟瞰图的视角播放二人在操场上的运动轨迹图,并以不同的颜色标记二人的行进路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发现无论二人的速度如何变化,只要在两者速度不全为0的情况下,两人相遇之后行进的距离加在一起一定是操场的一周的倍数。
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降低了题目的理解难度,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趣味性,营造了积极有趣的课堂氛围,为趣味课堂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为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完善课程开展的整体质量,就可以尝试利用多种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从而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课程教学的全部效益。例如,教师可以从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创设趣味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习主动性;运用信息技术,鼓励探索发现,这样三个角度出发,完善课程的整体展开状况,进而顺利达成上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启文.浅析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65.
[2]冯娜.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