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为民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转眼已经三十余年。随着年岁增长,我也喜欢小酌一杯。师恩难忘,每每端起酒杯,我就会想起我的初中语文老师酒先生,想起他那堂淋漓尽致的“醉课”。
酒先生,姓胡,最爱喝酒,记忆中他下午上课几乎都是“醉课”。同学们暗地里给他取了一个绰号———酒先生。
酒先生中等身材,初中文化,当过兵,退伍后成了民办教师。虽说他文化程度不高,但文言文功底深厚,上课幽默风趣,颇受大家喜欢。我至今还记得他讲夸张修辞手法的例句:“西安有个钟鼓楼,一半还在天里头;四川有个峨眉山,伸手摸到月亮光。”20世纪80年代,民办教师不仅工资少,放学还要回家做“包产地”。他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教学上,我们是他教的第一届初三毕业生,他为我们倾注了全部心血。记忆中他只迟到过一堂课,那堂“醉课”,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秋日,上课总是提前走进教室的酒先生,第五堂课居然迟到了五分钟。他醉醺醺地走进教室,轻拍一下教鞭,吵闹的教室立即安静下来。他先让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读后,酒先生抑扬顿挫地背诵起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末了,他一边抽查学生翻译句子,一边满怀激情地点评,列举古今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经历的磨难,深入讲解课文。
他讲越王勾践不忘过去的屈辱,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回国后勾践励精图治,训练精兵。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还不时尝尝苦胆的味道,就是为了不忘过去的耻辱。越国渐渐强大起来,最后找准时机,一举灭了吴国。
他谈张海迪克服身体的残疾自强不息: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而致高位截瘫,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来到聊城莘县一座贫穷的小山村,但她不惧艰苦生活,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她为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张海迪身残志坚,抱着“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坚定信念,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自学英、德、日语,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文小说,还撰写了大量文学作品,做出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他讲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故事: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缺乏母爱,母亲乃至家庭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里多余的人。长大以后,他立志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从1819年夏天开始,他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咫尺见方,居所简陋寒酸,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风飕飕。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娱乐,不停地写作。与书商打交道中他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为了躲债,他六次迁居。他经常为一点儿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巴尔扎克一生勤奋写作,共创作了91部小说,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
…………
这堂别具一格的“醉课”,使我们深深懂得,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身体到心灵经受“折磨”,就像俗语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又如歌里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見彩虹”。不过,大家很纳闷儿:胡老师虽然爱喝酒,但如果他有课,一般都是小酌一杯,没想到这次喝得如此“慷慨激昂”。
胡老师,满堂狂放的“表演”,让我们听得如醉如痴。下课铃响起时,酒先生有些疲惫地说:“同学们,我家里出了一点儿小事,多喝了几杯,这堂课迟到了,请大家谅解。不会再有下次。”后来,我们才知道,酒先生9岁儿子的头顶长了一个疮,送到县医院检查发现已无法治愈,他心情不好,喝了闷酒。这次“醉课”后,他上课再没迟到过,上课前也不再喝酒了。
两个月后,传来他儿子去世的噩耗。此后,酒先生上课虽说从不迟到,但他的酒喝得更猛了,“醉课”成了家常便饭。不过,他的课讲得激情满怀,生动有趣。他的付出没有白费,那年中考,全班42位学生,有4人升入中等专科学校,有12人考入高中。这在乡村学校算是奇迹了。初中毕业后我们才得知,酒先生因为怕耽误我们学习,每天坚持到校上课,而错过了儿子的最佳治疗期……
同学们理解了酒先生离不开酒的原因,理解了他那堂“醉课”的深情厚谊,特别是我们几个升学的同学总觉得对不住先生。
大专毕业后,我回到初中的母校任教。已过不惑之年的酒先生由于身体原因,只有每天晚上回家才喝酒,学生们再也听不到他那充满激情的“醉课”了。不久,酒先生转成公办教师,年过半百的他教学仍然兢兢业业,成了我学习的榜样。两年后,我调离偏僻的母校。几年后,酒先生因脑溢血不幸离世,告别了钟爱的教育事业。
酒先生,不,胡老师,他犹如山间的一棵树,默默无闻、朴实平凡,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山村,奉献给了山里的孩子。那巍巍师德,如美酒一样醇香悠长,醉倒学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