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城
辛亥革命是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革命,翻天覆地。古人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但自1911年辛亥以降,中国的“天”真的变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言说者基于不同的历史观念与价值立场,可谓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历史学家范文澜1946年12月在《人民日报》刊发《论正统》一文,明确提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正统观:对外独立,对内统一,施行仁政。“根据新的三个基本条件来观察民国以来所谓‘中央’政府,即北洋军阀政府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全是僭伪叛逆政府,一丝一毫也找不出正统的气味来。”此文意在“辨明正统”,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背弃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属于僭伪政权,不能代表新正统。中国共产党则接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艰苦卓绝伟大斗争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代表着新正统。
如何在众说纷纭中正确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代表新正统的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历史观视角可谓至关重要。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这里,以列宁1912年5月8日为纪念赫尔岑诞辰百周年而写的《纪念赫尔岑》为例,来看革命进程连续性之重要历史意义:
我们纪念赫尔岑时,清楚地看到先后在俄国革命中活动的三代人物、三个阶级。起初是贵族和地主,十二月党人和赫尔岑。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十二月党人唤醒了赫尔岑。赫尔岑开展了革命鼓动。响应、扩大、巩固和加强了这种革命鼓动的,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民意党”的英雄们。战士的圈子扩大了,他们同人民的联系密切起来了。赫尔岑称他们是“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航海长”。但是,这还不是风暴本身。风暴是群众自身的运动。无产阶级这个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起来领导群众了,并且第一次唤起了千百万农民进行公开的革命斗争。第一次风暴是在1905年。第二次风暴正在我们眼前开始扩展。无产阶级纪念赫尔岑时,以他为榜样来……学习了解向人民进行的革命宣传,即使在播种与收获相隔几十年的时候也决不会白费。
在列宁看来,赫尔岑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阵营里的一员,但他对革命起了正面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这对于唤醒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功不可没。从列宁论赫尔岑精神中,可得到如下启示:革命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代接着一代,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过程接着一个过程,革命运动是一个代际接替的连续发展过程。就中国近代革命历史进程而言,亦即经由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自强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而逐步发展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启蒙鼓动作用,一代志士仁人自此走上革命之路。虽然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派,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亦非无产阶级,且距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仍有十年之久,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承认历史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1840年以来的中国革命发展史尤其如此。因此,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尤其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重要历史意义。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特别指出:
说到革命的准备,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所以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这前面的部分扯远了嫌太长,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 ……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辛亥革命虽非中共领导,亦以不彻底而告终,但在中共党史的叙事逻辑中,仍承认其为后来行将拉开序幕的大革命作了重要准备,其历史地位不能轻描淡写。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由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所见,正是从中国共产党历史观坚持革命进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视角,来正确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虽以“革命”命名,是一场革命,但在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叙事中仍是一次不彻底之革命。《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开篇序言即言: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因此,辛亥革命只是一场来自于中上层的革命,很多封建统治者摇身一变,就由土豪劣绅官僚老爷,变成具有合法性的革命者。而整个社会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人民仍然没有得以解放翻身作主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未完成。正如毛泽东所言:“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皇帝,没有彻底。……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这里,以鲁迅《阿Q正传》为例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与不彻底性问题。正如文中所言:革命之后,赵秀才与钱洋鬼子摇身一变,“咸与维新”,“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爺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假革命者居然以革命的名义,公审杀掉积极要求革命的穷苦农民代表“阿Q”。并且,革命党的宣传影响有限,对于广大下层的工农大众更没有产生太大影响。“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命也好罢’”,“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由此可见,阿Q虽积极要求革命,但他对革命的理解何其肤浅,不要说与无产阶级革命相距十万八千里,可以说就连资产阶级革命的门也没有摸着。
因此,这场没有工农大众广泛参与的中上层革命注定因其不彻底而失败。正如毛泽东所言:“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完全未得三万万二千万之农民来帮助和拥护”。因此,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鲜明指出:
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不知道!这样的口号,这样明确的纲领,从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了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起,就提出来了。
中国共产党深知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为根本的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观之基础,必须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郑重评价辛亥革命及其革命先驱历史功绩后,他话锋一转,接力棒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由此可见,立基于反帝反封建历史观的中国共产党,其领导革命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顿时呈现出来。正如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社论所言:
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顺天应人产生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既非“外来的”,也不是几个人凭空制造出来的。它的所以發生,所以发展,所以没有人能把它取消得掉,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要求有这样一个政党。
中国共产党承继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精神并不断向前发展,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推进到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由此,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从改革开放到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孙中山先生虽非中国共产党人,但终其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号,直至晚年深刻反思革命得失,而后真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以来的一段时间,中共党内有一种不喜欢孙中山先生的情绪蔓延。对此,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专门做过说明:
孙中山的确做过些好事,说过些好话,我在报告里尽量把这些好东西抓出来了。这是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们死了,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我们党内有一种情绪,不喜欢孙中山,这种情绪在相当广大的党员中存在着。认真说,这种情绪是不大健全的,是还没有真正觉悟的表现。……将来我们的力量越大,我们就越要孙中山,就越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
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不懈奋斗,今天的中华民族不仅站起来而且真正站住了,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的力量的确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头脑清醒,必须高高举起孙中山之旗帜。
孙中山一生坚持不断革命,是一个“永远的革命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孙中山留给中华民族的政治遗嘱,他不愧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一位彻底的革命战士。毛泽东对孙中山革命精神评价极高:“孙先生的伟大,还在他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精神……我以为这三项是孙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高举孙中山革命旗帜,继承革命先驱精神,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伟大的自我革命精神,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将革命进行到底。
孙中山一生坚持河山统一,是一个“振兴中华的呐喊者”。孙中山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面对山河破碎的严重危机,孙中山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大批革命志士聚集在振兴中华旗帜下前仆后继,为民族的独立牺牲奉献,为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石。
孙中山一生坚持天下为公,是一个“人类命运的关怀者”。孙中山先生曾言:
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我们要先决定一种政策,要济弱扶倾,才是尽我们民族的天职。……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
天下为公的中国价值观念并非是一狭隘的地域文明,亦超越了近代以来西方以民族国家为思考单位主客二分的西式矛盾对立思维的价值界限,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对人类之价值关怀,古圣先贤秉持“民胞物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人类的整体利益视为其价值思考前提的基础。青年毛泽东曾言:“取世界主义,而不采殖民政策。世界主义,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质言之,即大家好的主义。”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人类生活在不同文明、民族、宗教与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中,必须要有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指出:“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是人类命运的真正关怀者,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践行者。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