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瑾
摘要:重庆日报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以专业为魂、以内容为王、以技术为先、以渠道为要,推出了一大批本土化、专业化、趣味化的融媒产品,以更好地践行新闻“四力”,让思想拥有流量,通过新创意带来新体验,并建构全媒体矩阵打造传播新路径,为地方媒体的融合实践及创新传播带来新想象。
关键词:重庆日报 脱贫攻坚 扶贫报道 “四力”实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面对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各地方媒体都加强了对“扶贫”题材的关注与投入。然而,一方面,一些地方媒体扶贫报道似乎“陷”入了固定框架,虽然内容多来自于自产,却经常与其他媒体趋同,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地方媒体在融合实践中的“痛点”也开始涌现,包括流量“焦虑”、算法失序、泛娱乐化等,制约了相关报道的传播效果。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中,重庆日报以专业为魂、以内容为王、以技术为先、以渠道为要,推出了一大批本土化、专业化、趣味化的融媒产品,为地方媒体的融合实践及创新传播带来新想象。
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制作中,重庆日报记者团队依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亮点”在层层深入中聚焦,并释放更大的新闻价值。
1.依托发现力,打造“独家”新闻。发现“亮点”视角和获取脱贫攻坚的独家素材并非易事,对记者团队的洞察力和发现力是一个大考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在确保关联性、系统性的基础上,以“亮点”与“独家”的结合作为文本写作导向,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2020年11月2日的报道《西南铝祖孙三代职工眼中的时代变迁》,从瞿家人逐渐增长的薪资收入切入,以瞿家三代人的吃、穿、住、行、娱等生活细节为故事主体,以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为背景,反映了1960年以来西南铝压延厂的变化。这种从“无意”发现到“用心”报道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新闻实践的“淬炼”。
2.善用动态思维,在步步深入中聚焦。专题报道要求记者具备动态思维能力,能够紧跟报道环境及对象的变化,不断调适报道思路及方向,从而使报道效果更优化。这种动态思维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的制作中主要体现在:一是择优性,即紧扣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把握时代的脉搏,择取与重庆脱贫攻坚相关的高质量选题,并将报道以图文视频形式呈现在重庆日报“两微一端”上;二是开放性,即能够从某一事件中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件,善于从小切口展现大变化,通过身边微小事件的变化观察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巨变,让“亮点”在层层深入中聚焦;三是整体性,即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藏在新闻背后的新闻,关注普通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有规律地聚合起来,形成一幅扶贫攻坚的全景图。
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创作过程中,重庆日报坚守“内容为王”理念,高度谋求新闻产品与受众心理及诉求的契合,赢得更大的流量优势。
1.要严肃端正也要“接地气”。就当下的网络内容生态而言,受众更喜欢“接地气”的新闻产品。重庆日报站在受众角度想问题,讲述普通人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与奋斗,故事具有贴近性并真实感人。如2020年8月18日的报道《“日子好了,再没什么心病了”》,讲述了这么一则故事:49岁的黄明因从树上坠落导致身患残疾,丧失劳动力,且要承受每月800元医药开支,使得本就拮据的生活更显艰难。但不久后,黄明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委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种植果树,从根源上解决了贫困问题。
2.把“有意义”做得“有意思”。受众对新闻产品的辨识力和了解度有限,他们容易被轻量化、娱乐化的“有意思”内容吸引。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主流媒体应尊重受众的这种偏好。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中,重庆日报团队既继承了日报本身对专业性、及时性的孜孜以求,又在“有意思”上取得了突破。2020年7月25日的报道《“解码”山城人民的小康生活》,用大量照片配于文字之间,视觉化展现当地人脱贫扶贫奔小康的经历,以及向“更好的日子”努力奋斗的愿景。照片包括市民在礼仁公园休闲散步的场景、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的新面貌和北碚区缙云山山清水秀的风景等,牢牢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受众对报道的“二次传播”。
重庆日报创新脱贫扶贫报道,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1.新技术加持。重庆日报坚持技术思维,以拥有核心科技为目标,不断提增技术能力。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的生产传播中,一方面,依托成熟技术,快速化、精准化推出新媒体产品;另一方面,敢为人先,利用H5等前沿技术,在产品形式、交互方式等纵深方面求新求变,使相关新闻产品更加个性化、沉浸化,不仅有效提升了受众与新闻产品之间的交互,也为重庆日报的创新生产注入了新的内涵。
2.新样态擘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通过多元化的、创新化的内容而不是传统的宣教模式吸引受众围观,擘画出主流话语传播的新样态。一方面,专题制作了大量融媒体可视化产品,图文、视频、直播等不同形式构成传播合力,在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壮大自身的舆论引导力;另一方面,专题重点发力短视频形式,让正能量更亲民、主旋律更风靡。如2020年11月17日重庆日报抖音号推出的“当代‘愚公’毛相林”系列短视频,由下庄村村民彭淦、袁孝恩等一一述说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于绝壁凿出“致富路”的故事。视频中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宏大的场面,村民身后便是真实的村庄和陡峭的大山,却为观众带来了更真实、更亲切的感受,让他们对“扶贫先扶志”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传播中,重庆日报整合旗下所有媒体单元,积极与外部媒体协作,共筑全媒体传播矩阵,不断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1.从新媒体抓起,重塑传播流程。重庆日报已建构成比较成熟的“两微一端一抖”新媒体生态,并在B站、快手号、头条号、企鹅号等都有入驻,为其新闻产品传播“推波助澜”。重庆日报在新媒体平台方面的布局同样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大范围、纵深化传播提供了坚强保障。专题形成一键多平台联动的传播模式,在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等多个平台同步刊发图文报道,同时为不同平台定制符合其特性的内容,受众满意度和参与性由此得以大幅提升。
2.全媒体传播,形成全面、多维、立体化传播格局。“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吸引多类多家媒体参与进来,成为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员,进一步提升了传播效果。从媒体内部来看,重庆日报将旗下的多种媒体动员起来,统一策划指挥、集中调度采编、系统处置舆情,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从媒体之间的合作来看,重庆日报上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外连各级地方党媒等第三方平台,整合多路媒体资源,构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形成全面、立体的传播体系。因此,无论一条讯息有多细微,都能通过这种内外融合的传播体系最大化地释放影响力,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的先期“预热”、中期“扩散”和后期“发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而确保了这一专题的热度与影响力。
3.提升品牌传播力,纾解流量“焦虑”。在流量时代,重庆日报同样要面对流量的压力,而媒体或报道的品牌效应是报道收割流量、持续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中,重庆日报始终坚持发布权威声音,固守网络舆论高地,不仅吸引了一大批“高净值”受众,也强化了自身的品牌与价值。“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的“权威性”第一体现在内容的真实性、专业性和价值性上,其内容大部分为自采报道,其余则来自央视网、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第二体现在坚守媒体责任上,就是对内容严格核实和把关,杜绝煽动性、低俗化内容,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号召力和公信力;第三体现在报道创意策划能力和水平的不断增强上,受眾通过对专题的认可也进一步增强了对重庆日报的接受度和好感度。
作者系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河北省乡村文化品牌全媒体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B20YS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郑国健.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融媒体报道——温州广电融媒体报道的启示[J].视听纵横,2019(03).
[2] 杨昭普.践行“四力”讲好最美乡镇故事——浅析温州日报乡镇系列全案策划及主题报道[J].中国报业,2020(13).
【编辑: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