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奇英 王国聘
摘要: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有力举措,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根基,也是践行生态文明战略的必然选择。从现阶段中国乡村发展的实然境况出发,明晰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设定,并从生态价值导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产业污染、生态资源利用等领域分析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制约因素。结合江苏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经验,从根植生态理念、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优化工农业发展范式、发展乡村生态产业、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等层面提出乡村生态振兴的应然之策。
关键词: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文明;人居环境;生态产业;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23-0008-07
收稿日期:2021-07-01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7MLB007);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SZ20190216)。
作者简介:颜奇英(1988—),男,江苏常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生态学。E-mail:13851560197@139.com。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新的历史背景下,围绕如何推动解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的一项科学性的伟大战略安排。乡村生态振兴则是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支撑、重要基础。现阶段中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实现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生态振兴,仍面临着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和挑战。作为东部发展大省,江苏实现了提前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并将美丽江苏建设作为重要发展任务,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借鉴美丽江苏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对研究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1 本然之蕴:乡村生态振兴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义
1.1 乡村生态振兴概念的提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山东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为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谋划了路线图,构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乡村振兴具体包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5个方面的振兴,其中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其他4个振兴的潜在基础,也是推进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生态支撑。新时代的乡村发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推动实现绿色发展,才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策。
1.2 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质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1]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质则是要解决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关系不平衡的矛盾,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和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保护方针。人因自然而生,人的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就需要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因此,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命题就是要在经济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之间做出平衡,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依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态文明的需求。生态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生态价值是美丽乡村的精髓所在。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错误发展方式,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时刻保持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主动及时地剔除乡村发展过程中不健康、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1.3 乡村生态振兴的重大意义
1.3.1 生态振兴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有力举措 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的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尤其是广大乡村地区。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和工业化发展,原有的自然生态面貌受到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愈来愈成为影响乡村发展和振兴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本应具有一定优势,但从现实来看并非如此。不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乡村振兴也无法真正实现,农村也唯有在科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和健康发展。生态振兴是解决我国乡村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举措,是有效治理乡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有效途径,乡村生态振兴的本质就是要处理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实现农村富与环境美相统一,为顺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扎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1.3.2 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根基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和基础所在。乡村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体系中起到根基性作用,是其他4个振兴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保证。发展生态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振兴;借助美丽乡村生态和优越的生态宜居环境,吸引人才回归乡村,有助于推动人才振兴;在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优良的传统乡风民俗得到深入继承和弘扬时,能够进一步推动文化振兴;生态环境基础得到巩固,有利于基层党员干部将更多精力用到加強基层治理和加强组织建设上来,有利于巩固组织振兴。因此,生态振兴对乡村全面振兴起到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作用,对乡村产业、人才吸引、文化传承和组织功能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前提和重要保证。
1.3.3 生态振兴是践行生态文明战略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2]。我国乡村地域广阔,占据着大部分的生态功能区,并且山水林田湖草这些生态组成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可以说,乡村生态是整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乡村生态环境是我国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生态关乎农业农村发展,关乎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在发展乡村、建设乡村的同时,毫不动摇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文明理念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原则,有效解决好乡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打造环境美、生态好、百姓富的社会主义生态宜居新农村,以乡村生态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 实然之境: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设定和现实困境
2.1 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设定
2.1.1 绿色富民的生态价值导向目标 人因自然而生,人的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施乡村振兴,要以绿色发展观为引领,要形成绿色、宜居、富民的正确乡村生态价值导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成为每个人自觉遵循的价值指引,书写出新时代人与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生态畫卷。
2.1.2 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提升目标 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改善乡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对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群众和社会要协同整合资源力量,在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生活污水处理排放等方面取得成效,确保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实现生态和谐、美丽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目标。
2.1.3 山清水秀的环境污染治理目标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产生的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峻,处理好乡村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乡村自然生态的山清水秀,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农村土壤保护、水污染防控,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保护原则,通过加强和改进乡村产业的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降低或减少乡村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对化肥、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压力较大的农村地区,进一步减少农业化学品投入,通过技术手段引导或替代农药化肥的投入,鼓励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土壤和空气环境的修复保护,恢复环境自我调节能力。
2.1.4 循环高效的生态资源利用目标 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高效利用乡村水域、土壤、森林等各类生态资源,实现乡村生态资源转化,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大力开发运用节能技术,推广环境友好型种养模式。推广绿色循环产业,有序推进农业生产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重视和推广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升秸秆、养殖牲畜排泄物、沼气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在保护性开发基础上,努力开发田园综合体,做大做强“生态+”产业。
2.1.5 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修复目标 乡村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通过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治理修复,建设健康田园生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强度,实现农业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增强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打造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乡村生态系统(表1)。
2.2 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困境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乡村生态问题被逐步重视,部分地区的乡村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一些乡村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进化,但仍有一些乡村生态问题凸显,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经过脱贫攻坚战,我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但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尤其是生态振兴,还面临不少影响因素和现实困境。
2.2.1 生态价值观念薄弱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包涵着勤俭节约的朴素生态观和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传统农耕社会亦是先民们在探索和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产生的生产社会秩序。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大潮也对原先乡村的朴素生态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财富的吸引力下,乡村居民在经济利益和守护生态环境这两者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乡村陷入了生态伦理困境。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为农业种植产量的提升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农药化肥带来的高产也同步淡化了农民的生态环境和健康安全意识,原先勤俭节约的朴素生态观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而受到瓦解,正确的乡村生态价值观念体系亟待重构。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政府层面的组织行为,更是每个个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实际工作中,许多群众生态观念还比较薄弱,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弱,参与污染治理、产业绿色转型、生态环保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加大了目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
2.2.2 人居环境短板明显 长期以来,随着城乡二元差距的拉大,农村基层设施条件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村在垃圾分类、厕所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回收与处理。当前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还未完全展开,农村居民一般是将生活垃圾投置到固定摆放的垃圾桶中,摆放的垃圾桶也未区分垃圾是否回收的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还处于管理盲区。乡村垃圾回收与处理缺乏科学方法指导,多采用集中填埋、水泥池内集中焚烧处理等方式,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二是农村居民生活废水的排放。农村地区污水排放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乡村生活污水露天排放或渗入地下,极易对土壤、地下水及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居民身体健康。三是农村人畜粪便的处理与利用。农村是散养畜牧业集中区,但对于禽畜粪便及废弃物的利用率偏低,也影响着空气和土壤环境。近年来乡村地区旱改厕进程加快,农村“厕所革命”成效开始显现,但由于村民卫生清洁意识不强,存在后续清洁治理难度系数大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2.2.3 产业环境污染突出 我国乡村产业生产方式落后单一,发展模式落后粗放,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具体来看,乡村产业环境污染可分为农业产业污染和工业产业污染。一是乡村农业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目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有过度施肥、滥用农药、地膜废料污染、牲畜养殖粪便污染等,由此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等土壤环境质量下降问题。虽然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但长期以来直接从事农业种植的群体科学素养不高,实际操作中不按规程使用农药化肥情况较多,这就导致了农药的浪费且直接污染环境。二是乡村工业产业能耗高、污染高问题。乡村工业产业类别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受到产业转移影响,目前乡村地区产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和高耗能型,存在着明显的高污染和高耗能的问题。在工业废弃物处理与排放方面,不少企业抱有侥幸心理,不严格执行废弃物排放与处理标准,为控制成本而不按规定配置现代化清洁高效生产设备,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2.2.4 生态产业发展滞后 从当前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乡村企业还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要求较低,部分是城市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而来,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低投入产出比的“两高一低”困境。这与乡村生态振兴的理念不适应,与发展绿色产业的要求相去甚远,威胁着乡村生态环境和群众健康。同时,乡村地区工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业融合不紧密,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广度和深度都不足。乡村地区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进程慢,难以结合当地资源和产业特点形成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生态农业发展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生态农业体系不完善、产业链不健全,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不够,不利于乡村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的实现。如在农作物秸秆处理与利用方面,作物秸秆得不到充分利用,既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作物的生态价值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秸秆转化与利用率偏低,不利于农业生态化和绿色化发展。
3 应然之策: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近年来,江苏在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在建设美丽江苏的进程中同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进行了积极探索,提供了经验参考。要持续推进并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统筹农村人居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3],构建传承乡土特质和乡土文化的农村发展新载体這一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协调、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3.1 根植生态理念,树立生态安全意识
案例1:地处苏北腹地的宿迁市S县Y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视生态保护意识的树立,通过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引导村民从思想上自觉树立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具体来看,Y村一改以口头教育和惩治方式为主要手段的传统生态宣教模式,通过在村民中大力宣传参与生态保护可获得奖补的方式,吸引村民自觉参与到乡村生态保护工作中。Y村创造性地建立“垃圾兑换银行”模式,采取“收垃圾、存积分、兑奖品”的方式,动员村民将各类生活垃圾分类装袋后送置到垃圾定点回收处,根据村民日常垃圾分类回收的质量和种类情况,给每户村民家庭计算积分,村民可定期通过积分兑换各类生活用品。这一模式在Y村推行后,极大改善了Y村的垃圾处理情况,Y村在周边地区率先实现了垃圾分类处置,为其他乡村垃圾分类处置积累了经验。此举也极大提高了村民自觉参与生态治理的主动性,引导村民自觉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从Y村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通过构建正向引导和激励的生态治理机制能有效调动村民生态保护的参与性,有助于树牢农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全面协调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首先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和根植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开展生态宣教,形成乡村生态振兴的正确价值导向。
一是根植生态理念。思想意识决定行动出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良好的思想意识土壤是关键。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深入组织环境保护教育,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坚守“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4],多维并举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去。要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固基作用,挖掘吸收并进一步弘扬传统农业文化中循环开发、种养结合的生态保护理念,将“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宝贵财富”这一价值理念深植于群众心中,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保护观念,并转化为全社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动力源泉。
二是加强生态宣教。加大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重视对基层群众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好各类社交媒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群众认识到生态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自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主动参与到本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中。注重创新教育手段和方式,多采取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和管理中的积极性,利用和发挥好基层群众作为主体性力量的价值与作用,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做出破坏生态的不良行为,积极参与乡村生态治理与保护工作。
3.2 加强人居环境治理,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
案例2:从2017年开始,江苏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着力完善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徐州市T区S村由于长期以来发展滞后,村庄卫生环境一直不尽人意。2019年,S村开始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铺设了4 km的污水管网,为全村380多户居民完成了旱改厕,同时在村内公共区域修建了3所统一标准的公厕,一场厕所革命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村民坦言:蹲了一辈子旱厕,终于用上了抽水马桶。一方面是抽水马桶请进门,另一边则分类垃圾请出门。在S村新建的有机垃圾处理中心,发酵处置机器每天能处理掉500 kg有机垃圾。如收集来的菜叶、果皮等,只用24 h就能变成上百公斤有机肥。同时村里为了促进村民对垃圾分类,推行积分奖励制度,推广宣传分类口诀,效果很好。现在S村实现了“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的靓丽目标。
从S村的案例可以看出,只有盯住污染治理顽疾,补齐人居生态短板,美丽村庄才能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乡村生态振兴要从乡村环境污染治理开始抓起,实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让田园乡村重回绿水青山,让美丽的乡村吸引人、良好的生態留住人。
一是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完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小厕所折射大民生,农村厕所问题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更体现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基层任职期间,就曾将旱改厕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这件“民生小事”更是高度重视,要求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任务来推进。厕所革命对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全覆盖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要注重规划设计,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厕所选址和农村老人小孩等特殊使用群体等因素,充分体现科学和环保理念;要结合地理因素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址改厕模式;厕所建成后要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做好日常维护和保洁工作。
二是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推进农村垃圾综合治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农村地区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人口分散且环保意识不强,加上财力不足,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问题愈来愈严重,进而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推进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成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一项必要举措。要统筹考虑好农村生活垃圾和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废弃物的处置,探索建立出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利用体系。要加大农村垃圾治理的财政投入,加快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按照垃圾回收类别进行正确投放,通过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3 优化乡村产业发展范式,加强产业环境污染治理
案例3: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R县Z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打造“生态宜居,统筹发展”的美丽乡村,推动实现乡村生态振兴。Z镇不断优化工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粪污收集后无去处的难题;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监督推动其转型发展,甚至关停了一批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企业;完善污水收集管控措施,对重点河段定期检测,精准分析水质变化情况;在镇区六小行业投入污水收集桶170个,在用水量大的工业企业新建污水收集池。Z镇还积极补齐短板,加快基础配套, 2020年村庄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站点完成29个。生态振兴带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在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第三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名单上,Z镇榜上有名。
一是推进农业污染综合整治,推动农业循环化发展。加快推行秸秆还田、粮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严格保护农用地土壤。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鼓励科研人员研发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禁止高残留、高毒害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农业覆膜使用,开展农业”白色污染“整治,加快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环保地膜和推广生物可降解农膜。利用好农业废弃物,大力发展和推广秸秆利用技术,提高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提高沼气和天然气利用效率。注重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农业资源高效化利用。
二是降低乡村工业污染,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部分污染和耗能较大的工业企业无法在城市周边继续发展,逐渐向乡村地区转移,这虽然对提高乡村地区GDP、带动乡村地区人口就业和增收起到促进作业,但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问题。要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就必须重视部分乡村工业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一方面要对现有污染和耗能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推动其完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降低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要从源头上控制高污染企业的引入,合理规划乡村工业产业发展布局,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引导乡村工业积极对接生态产业。
3.4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链,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
案例4:江苏淮安X县铁山茶场,是一家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老国有茶场。茶场靠近某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禀赋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茶厂出产的铁山茶曾是省内首批老字号产品。但由于资金缺乏和制茶工艺限制的原因,近10年茶场销量一直走下坡路。2018年,挂钩帮扶茶场的国网江苏电力公司通过调研,把某品牌红茶确定为挂钩扶贫项目。近年来,挂钩帮扶单位先后投入1.2亿元,用于改造茶场基础设施,升级茶叶生产线,建设茶文化展览馆,并为茶厂引进了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共同投资茶产业发展。据介绍,铁山茶场依托“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路径,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把山水茶园这些美丽乡村“盆景”打造成了富民兴村的“风景”。如今,茶产业不仅成为当地茶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更成为X县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跨界融合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X县也走出了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树立了依靠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的又一典型例子。
从X县茶厂的经验中可以看出,乡村生态振兴离不开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撑,乡村发展要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兴农、生态富农的新发展路子[5]。
一是育强乡村生态产业。当前农业发展已经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6]。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促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上突出优质特色,围绕地方特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优质农产品上做文章。立足生态资源优势谋划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挖掘“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的发展模式,摸索发展适合当地实际和特点的乡村生态经济。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旧转换、提档升级,通过土地、农房、农村基础设施入股等形式,引导农民深度参与。
二是加强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田园综合体是目前能够推动乡村自然、经济、文化整体协调发展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就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田园综合体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生活基础上,同时融入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等发展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发展模式,在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乡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7]。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围绕特色产业做好规划设计,推动农业和产业园区、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相融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5 推进乡村生态修复,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案例5:位于江苏徐州市J区的某湿地公园,曾经有着百余年的煤矿开采史。然而,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是客观的自然法则,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殆尽,J区煤炭产业愈发面临严峻的考验,矿区生态也受到严重破坏。J区摈弃历史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落后发展思路,加强矿区生态修复和治理,推动煤炭工业向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业转型。近年来,经过一系列科学修复等措施,J区使原来满目疮痍的煤炭开采区变成苏北面积最大、生态修复最完整的湿地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业给周围村民带来了致富契机,紧邻着湿地公园的M村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手工香包制作坊,香包坊的创始人王秀芳家中两代人先后在J区的煤矿中打工谋生,虽然王秀芳缝的一手好香包,但是无人知晓她的手艺。J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她带来了契机,湿地景区旅游热的高涨为她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她的香包手艺也被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香包坊已成长为一家公司,香包产业也带领几百位村民走向致富之路,湿地公园孕育的旅游产业如今已成为J区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案例中J区的生态治理秉承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让曾经的生态破坏转变为社会发展的生态优势,实现了美丽的生态嬗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8-9],因此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
一是持续推进乡村生态修复治理。乡村生态修复治理,重点要解决突出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农业湿地、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重点农业湿地保护和恢复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污染清理、土地整治、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矿山地质环境是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地质环境修复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治理、市场运作”的新模式,与土地整治、废弃地复垦利用、地质灾害治理等结合起来,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成效。
二是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耕地、森林、草地等生态资源提供一定补偿,能够确保它们生态效益输出力的持续增强,形成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乡村耕地生态补偿要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手段,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生态利益与资源利益的冲突[10],对为保护耕地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人及因耕地生态环境破坏而受到损失的人进行补偿或奖励。通过对森林进行生态补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方进行收费,对参与退耕还林以及生态林建设的主体所付出的超越其义务范围以外的成本进行经济补偿,以弥补其收入损失或提供经济效益,激励个人参与生态林建设,为林木资源可持续性提供保障。草地生态补偿要处理好草地生态保护、畜牧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改善的关系,以生态建设为根本、改善生计和脱贫致富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落志筠.乡村生态振兴及其法治保障[J].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39-44.
[2]赵金科,李 娜.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逻辑与践行路径: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思考[J]. 长白学刊,2020(5):117-124.
[3]刘志博.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三大领域协调发展[N]. 中国环境报,2018-10-31(3).
[4]张灿强.聚焦四大目标推进生态振兴[J]. 理论导报,2021(1):61-62.
[5]向延平.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动力机制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2021(2):41-47.
[6]张灿强,付 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乡村生态振兴目标设定与实现路径[J]. 农村经济,2020(12):42-48.
[7]鄧华艳,李振全,马思聪.江苏省绿色乡村建设现状与适宜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9):14-18.
[8]张俊飚,王学婷.乡村生态振兴实现路径的对策思考[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152-156.
[9]马志娟,王诗雨,吴春兰,等.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1):1-5.
[10]郭苏豫. 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基础及现实路径[J]. 生态经济,2021,37(3):217-22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