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莲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锦程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具有重要优势。新课程改革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叛逆心理期,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发挥古诗文独特的优势,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加强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语文作为教授母语的学科,贯穿于学生小中高教学阶段中,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而语文之中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道德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学科优势。语文教育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古诗文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挖掘古诗文当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思想水平提高,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兴趣是进行任何学科学习的基础条件,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具有了浓厚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古诗文中丰富的内涵,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精神状态参与到古诗文学习当中,同时从古诗文中学习到古人优秀的思想品质。
古诗文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具有格律优美的特点,通过学习古诗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水平,对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有很大帮助。之所以古诗文能够流传百世,是由于古诗作者具有严谨著作精神、敏锐社会观察能力,在古诗文中具有浓郁的时代特点,利用飘逸优美文字,激发人们想象空间。同时,古诗文中包含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对提升学生修养有很大帮助。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文教学已经逐渐加以重视,但整体来说还存在一定不足。第一,在语文课堂中,对于古诗文意境、美感等不够重视,无法将传统文化精髓展示出来;第二,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古诗文的翻译注解,但对于古诗文鉴赏学习相对较少。古诗文凝聚了古代诗人的智慧,是诗人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当时时代特征,同时彰显出优美氛围,构建出良好的环境。而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应该将学生置身于古诗文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优美。但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语文教师坚持固有的教学思想,对古诗文课程教学进度造成影响,单纯采用死记硬背方式,导致古诗文教学课堂十分死板,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工作需求。
古诗文教学环节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记住,往往采用死记硬背方式,配合默写方式,增强学生记忆。但是根据人类遗忘曲线来说,死记硬背是一种短暂记忆的方式,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忘却。学生时间久了就会忘记自己背诵的内容,或者面临考试时出现混淆记忆的问题。例如,《关雎》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诗文内容,很多教师要求学生能默背默写,但由于学生对于《关雎》内容不够理解,学生对该诗文的兴趣不足,迫于老师的压力进行死记硬背,被动学习,无法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这种模式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兴趣,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新课程改革前,很长时间内初中语文教学都采用固化模式,很多教师采用机械性教学法,不仅不利于古诗文教学效率提升,同时也无法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传统文化教育无法有效渗透到古诗文课堂中。新时期,为了将传统文化更好渗透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课堂情境的构建,利用多维互动情境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在《黄鹤楼》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构建一个古代建筑艺术的情境,将传统文化和古代传统建筑技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
古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问题,在创作过程中讲究押韵,古代诗人进行古诗创作中不仅押韵,而且在韵律上具有极强的音乐感。通过大量的古诗文学习发现,古诗句当中会运用平仄音调,读起来往往朗朗上口,诗句的顺畅、连贯,都能给人特别的感受。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美好意境。很多初中生对于古诗词学习感觉难度较大,无法准确捕捉到古诗文中的意象,借助于朗读方式,让学生对诗文中意境加以领悟。例如,在《天净沙·秋思》学习过程中,“夕阳”“瘦马”“枯藤”等意象,在学生一遍遍朗读中,这些意象在脑海之中浮现出来,感受出秋季的凄凉之感,体会到整首诗哀愁情调,将作者天涯飘零孤寂感体现出来,也能够体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尽管每一个意象都有独特特征,但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在朗读中捕捉意象,更好理解古诗文,把握整首诗的情感,体会故事中的传统文化精髓。
古诗文作者对于情感表达有很多技巧,方式包括以景寓情、以情衬景、情景交融等,一般单纯抒情的诗文很少,往往会利用景物描写体现自我情感。因此,古诗文学习中应该为学生创造画面感,而初中生由于受到知识积累限制,想象力相对缺乏,本身的画面感不足,无法想象作者当时创作的场景。而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将古诗文作者所描述情感以一个画面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使至塞上》学习中,如何感受作者仕途不顺的无奈,感受当时作者寂寞、悲伤情感,同时也感受出作者对于塞外风光的感叹,对大漠壮阔风光认识后,逐渐净化了作者的情感,让作者豁然开朗。但大多数初中生对于大漠风光没有真切的见识,也没有经历过作者面临的际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大漠风光短片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当时作者的遭遇,体会大漠风光的雄伟壮阔。同时让学生谈一谈在落寞下应该怎样完成自己的使命,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负责知识的传授,教师必须能够构建相对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便于进行知识分析与知识拓展。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具备扎实语言基础,能够储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以便于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并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往往是学生内心崇拜的对象,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是学生心目中知晓古今的能人,对老师存在敬佩,就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讲解中。具体实施当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某一篇文章,从古到今不同视角下分析文章,在学生理解文章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例如,《木兰诗》学习过程中,这篇课文与其他古诗词相比字数多、篇幅长,但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留心一些生僻词语,包括“可汗”“机杼”“鞍鞯”“戎机”等,这些词语中实际上包含了大量传统文化内容,但在当今时代下不常用,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这些词汇表达的意思,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另外,《木兰诗》中木兰替父从军本身就是“孝道”重要的体现,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帮助学生认真体悟,可增强学生对“孝”的体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作为重要教学组成部分,里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针对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应该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多元化的措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古诗文的意境美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