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顺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化创新为核心、以网络传输为载体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字经济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3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提升至36.2%。[1]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让数字经济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新动能。2021年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研究数字经济对“三农”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当前世界经济数字化日新月异,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等方面发生着巨大变化。数字经济已不仅仅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发展和提升。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不断被生产、加工、传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价值,并参与价值的分配。数据作为特殊的商品有着特殊的属性:作为产品经过消费不仅价值不会失去有时反而随着分享用户的增加而价值会更大。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的运用,不仅使生产的自动化、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使得企业决策更加快速、准确,管理效能提升。管理体系的效率革命,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全要素生产率获得提升。数字技术应用产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制造企业积极响应客户需求,积极提升客户体验和满足消费者多方面需求。在网络发达的数字时代,实体门店不可能再有往日的繁荣,必须另辟蹊径。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压力之下,企业数字化加速转型,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和经验,对生产模式、管理方式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数字化的消费不断向新领域延伸,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不断创造出重量级的新消费形态。数字化的网链让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广泛、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距离被打破,形成了全球性的超大规模的社会分工。服务性行业在数字经济环境下,更是如鱼得水,交易成本下降,市场边界能够获得向外拓展。
数字化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革命。数字化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和娱乐健康等。当一些人还在怀念传统饮食文化那种“仪式感”和味觉感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却看到了数字经济给人们带来的便捷、简单和舒适,手机点餐已成为当下很多年轻人的一种生活常态。再比如,女人们喜欢逛街,现在不同了,有了新的选择——网上购物。依靠数字化技术,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3D视觉来挑选自己喜欢的服饰,通过商家提供的机器人模特穿戴来观看效果,也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直接体验自己试穿服装的样子。智能家居不断提升人们家庭的日常生活质量,一些家居设备已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并拥有安防、监护、节能、娱乐等多种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引发思想观念的改变,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自我欣赏的价值观和数字精神思想普遍存在。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人群消费观念开始转变,一些人消费能力增强,更加追求品质化生活,不再单纯盲目追求所谓的品牌,而是寻求性价比与个性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影视等为主要形式的数字文娱不仅形成了强大的文娱产业,而且开始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传统的优秀文化通过数字化创新开始大放异彩,民族自信心大为增强。
数字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国家治理之中,带来了社会治理的革命。数字化政府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数据,监控市场,掌握市场动态,实时作出科学决策,更加有效地调控经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各部门相继建立起更为全面和高效的决策管理系统,部门间的数据系统被打通,形成统一的数据集合管理平台,为跨部门、跨行业决策和协作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帮助。为应对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政府可以通过全覆盖的网络链接了解不同群体的诉求,有针对性提供解决方案使治理效能大大提高。在数字经济环境下,政府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增强,素质能力有机会获得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达到新高度。
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地推动着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在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传统的技术、思维方式不断产生新问题、新矛盾,也会产生阻碍技术进步的制度障碍和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为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进行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以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
产生于工业化后期的数字经济对工农、城乡关系有重要的影响。工业化以来,我国城乡之间一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发展过程中要素资源无法自由流动,工农业之间难以实现良性循环。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农业应运而生,为要素资源的统筹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条件。数字农业将一切可用资源数字化,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物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结构、要素、过程和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处理,农业信息传输变得快捷,交易成本下降,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系统环境下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向城镇延伸、渗透,城乡之间流量成倍增长,一二三产业获得融合发展。
数字化技术应用不仅仅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使农村人口素质得到提升,使城乡人员流动更加顺畅。数字农业在将更多农产品带至城镇的同时又将城市先进的数字化新理念、创新创业的新思想带到乡村走进田间地头,使之在农业、文旅和乡村治理等领域落地发芽。城乡差距的问题在于人,只有人的素质提升,才能使乡村发展更可持续、更高质量,人员交往更加平等、融洽。城乡数字化网络关系的建立,一方面加强了社会各方联系渠道,城乡联系更为广泛,另一方面通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增强,发展机会增多,使城乡之间人员、要素流动更加频繁,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数字经济对城乡绿色发展产生正面影响。首先数字经济可以减轻人类过度消费而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数字化技术应用改变了工业社会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大大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物耗和能源消耗;数字产品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特点,有利于实现低消耗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和各种数据的获取上,包括地理地形、土壤结构、气候、土地利用等数据收集。人们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模拟人类活动对生产环境的影响,更加合理地分配资源,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方案。
网络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使数字化配置资源的领域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得以在城乡间有效配置。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由于其不可移动性市场配置的能力很弱。网络化的高质量市场体系建立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农村集体土地的建设用地市场化率有所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有望大幅度提升。由于农村的分散性,资本往往因为投资周期长和过多的不确定性、高成本而不愿意投向农村。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农村投资的可控性明显增强,回报率明显上升,资本下乡的意愿大大增强。金融机构也发现了农村的商机,数字普惠金融使农村居民获取金融资源的门槛大大降低,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得以提高。
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可以较快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可能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数字经济发展知识的外溢性特点十分明显,借助于网络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数字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为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提供机遇,通过互联网、农村电商平台农村居民收入获得稳定的增长,从而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另一方面,相对于城镇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等条件的限制,不能以同等的条件利用互联网把资源优势变成竞争优势,从而加大了区域城乡收入差距。
在公共服务方面,数字政府让农村居民更容易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加。各级的政务服务网广泛使用,更多的政务可以通过“网上办公”,不少地区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已变为现实。近年来政府的数字化转型使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已取得明显进展。“互联网+政务”不断地向偏远地区延伸,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农村“三资”管理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互联网+基层党建”建设在农村全面展开,通过网络的学习和利用,村干部水平明显提升,组织建设更加稳固,农村组织能力得以加强。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特别指出,要善于化危为机,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抓紧布局数字经济。2019年国家发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方法、路径和保障。
1.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城乡融合首先是空间融合、合理布局,促进人口城镇化。在数字经济环境下,城乡社会由于人员的流动而出现新现象,城镇人口的身份已不再那么重要,出现了更多的城乡“两栖”人口。为适应这种变化和需要,必须加快推进人口集中居住的社区实现城乡融合。其次,要进一步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加快农村社区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要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科学精准安排、统筹居民点布置。一方面加快人口城镇化和城乡社区融合,另一方面严格农用地管理,确定使用边界,确保国家耕地红线。最后,建立以规划引领城乡空间融合科学布局的机制,通过深化农村产权等多项制度联动改革,建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2.加大乡村新基建投资,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环境。目前,我国农村的网络化建设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率,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019年我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1.35亿户,在固定宽带接入用户中占比仅为30%。[2]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经济增长点。首先,要推动农村数字化转型必须加大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不断提高乡村数字接入的可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存在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但其发展必然会产生出较高的社会效益。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投入民生工程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其次,要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移动互联、数字电视等网络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推动农村水利、道路、电力、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贮藏、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方向转型。
3.应用数字技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建立乡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引导、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推介,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当地人们高度认可的数字经营主体和网络平台,政府要及时总结和提炼它们的成功经验并进行宣传加以推广。加强资金引导推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体系在乡村落地,加强对农村数据采集工作,建设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为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智慧农业、智慧文旅、智慧健康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性服务。在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民企业家的推动下,稳步推进农村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并创新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同时,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赋能农村实体店,通过手机App、网络直播等手段,推动线上线下的渠道融合和城乡经济良性循环。
4.鼓励返乡创业,培养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要重点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最主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不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风险保障水平。其次,要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数字经济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类型丰富的现代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培养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民掌握和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再次,要建成一批具备创业孵化、技术创新、技能培训等功能、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和基地。
5.加快农村领域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社会,其本质是以智能化创新为核心而形成的网络关系,其功能发挥的关键在于人。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农村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农村科技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成果的质押融资业务。利用数字化技术搞好农业技术研究,大力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和主要农作物强杂交优势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在数字化条件下整合科研资源,开发农业数字化研发系统以辅助农业高技术研究,支持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6.打造数字政府,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应当有新的理念、新的视角。首先,要立足于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目标的现实基础和时代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所形成的发展环境、治理环境和公平、普惠等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农村数字化投入,切实提高居民的网络信息技能和数字素养,增强获取数字经济红利的能力,尽力消除数字“鸿沟”。其次,要加强网络资源库建设和城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在城乡数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利用中,缩减城乡差距和发展不平衡,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通过网络办公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内外互通”“大而全”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让群众办事更省心、更舒心。最后,要大力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发挥网络文化正面宣传作用,加强安全管理,通过强化网络文化功能使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