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瑞美
(重庆市云阳县青龙小学 重庆云阳 404500)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教师要能够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能够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素养。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策略进行探究。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算素养,教师也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运算。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够鼓励学生去进行积极地思考,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具有活力。比如在开展小数和整数相乘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教材中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针对蔬菜进行价格的调查和登记,然后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间题,如果每种蔬菜买两千克,那需要多少钱?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題的能力。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的数学知识相对较少,社会经验明显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带给学生一些新鲜感,让学生对做枯燥的计算题产生兴趣。如通过游戏、竟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舾、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只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进一步去培养学生的运算素养[1]。
学习方法的科学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的运算素养,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和领悟正确的算理,只有清楚了算理,把法则记牢固,才能够让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做到有条不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带领着学生将计算的相关道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能够让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例如,在学习整百数与一位数进行相乘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为什么3与2相乘得6,而300与2相乘得600?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在300中有3个100,那么这样自然就等于600了。通过这种方式,其实将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了一个理性的高度,为学生今后的计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外,为了能够讲清算理,教师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在进行应用题的相关运算时,可以加入一些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这样往往更容易给学生讲明白、讲清楚。如讲乘法分配律时,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每件上衣30元,每条裤子20元,要买3套这样的衣服,共要多少钱?引导学生根据题中数量关系,列出30x3+20×3和(30+20)×3两种算式。通过同一道题的两种不同解法,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另外,为了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学具理解算理。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34+25,可先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从“捆与捆加”“根与根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学生在自己实际的操作中更容易掌握知识[2]。
教学设计是课堂的起点,只有高质量的课堂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学生才能轻松愉悦地学习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课前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写上“你好前面写上“谢谢”,右面写上“对不起”字样,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纸盒,再分别说出上面、前面、右面分别写什么字。接着教师改变长方体纸盒的方向继续让学生观察上、前、右面分别写什么字。这时学生继续回答上面写“你好”、前面写“谢谢”,右面写“对不起”。究其错因,这和教师的设计有关。同一间教室的学生相对教师的位置就有左右两面,一部分学生只能看到纸盒的左面,而另一部分学生只能看到纸盒的右面,所以在这里教师只问看到右面是什么字,那左面的学生呢,他们怎么答?显然是教师的考虑不全面。本课的重点是“正确辨析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师在选择实物时应考虑外形特征较为明显的实物,这样较容易分辨,而选择带有字样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显得较为抽象,容易混淆。特别是教师用改变长方体纸盒的方向让学生观察的这个设计,这是改变被观察物体的方向而不是观察者从不同位置观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思维混乱导致学生无法作正确的判断。可见合理、严密、质量高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3]。
总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已经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深化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数感,通过对比练习提升学生运算能力,将算法和算理结合,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找对方法,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计算素养,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为学生今后应用数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