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2021-01-02 22:02范程程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教育

范程程

(河北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401)

一、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劳动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需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18 年9 月10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一讲话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使命。2020 年5 月31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寄语广大少年儿童:“希望广大少年儿童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2]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对人类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要以劳动教育为手段实现育人目的,通过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的培育,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劳动教育路径,走出劳动教育日渐淡化、弱化、边缘化的困境,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片面、劳动技能缺失

目前,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片面,存在轻视劳动、鄙视体力劳动等错误思想,且不愿主动参与劳动,劳动习惯较差。有些学生几乎不参与家务劳动,对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防护知识了解不足。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滋生了“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等错误观念,从而形成了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的价值取向。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家长过分关注成绩,不愿让学生从事家务劳动。这种“分数至上”的育人导向同样体现在学校重脑力轻体力、重知识轻劳动的人才培养方式上。劳动教育的缺失加上劳动教育的不足,导致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

(二)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主要依靠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专业实习三种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育保障设施不足、师资匮乏、经费不足等,高校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普遍存在劳动教育载体分散化,劳动课程尚未开设或课程形式化,劳动实践缺乏指导,劳动素质评价尚未纳入学生素质考评体系等问题。因此,丰富教育形式,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劳动教育的整体推进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新时代高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为指导,结合具体实际不断创新,使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第一,要将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完善融通共建机制,使劳动教育与德育形成协同效应。以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中,要阐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劳动的内涵,给学生讲解清楚劳动及劳动者与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劳动对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同时,结合时代主题和典型案例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榜样的导向、激励作用,唤醒学生的担当意识,让学生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的道理。

第二,要坚持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弘扬以吃苦耐劳为核心的劳动精神和以勇于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中国正逐步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新形态,鼓励学生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和使命,达到思想认识和专业知识的双向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优化课程实训、实验、生产实习等环节,将专业前沿研究应用于学生创新实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推动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与时代同步的劳动技能。

第三,要营造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校应通过相关活动营造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开展与劳动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定期卫生评比、工程实训竞赛等,使学生将辛勤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固化为行为范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组织优秀校友、劳动模范进校园宣讲,发挥榜样的示范导向作用,营造劳动光荣的浓厚氛围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励并引领广大学生勤奋做事、勤勉为人。

(二)丰富教育形式,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一方面,要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集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结合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实际,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设置相应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调整课时与学分,并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

另一方面,要丰富高校劳动教育载体。遵循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结合课程目标、实践活动课程架构与课外资源,构建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通过课程实验实训、学科竞赛、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扩展学生体力劳动内容和实践空间。通过一定的劳动体验,使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培养劳动智慧和创新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高劳动积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劳动教育的整体推进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依据,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构建具有时代性、实效性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调、统一,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劳动教育相互促进、补充,确保劳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开展,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其次,要完善队伍建设。坚持全员育人理念,组建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友等纳入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引导育人资源回归劳动育人本位,多维发力,形成网状育人体系。组织教师进行劳动教育专题培训,加强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与能力,在教师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丰富师德师风建设内涵。

再次,要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评定培养目标完成情况。把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与质量等纳入考核要点,综合过程、结果两个维度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设立“劳动奖学金”,对评价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并予以宣传,通过榜样的导向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加强对劳动教育过程和效果的反馈与分析,构建集评价、反馈、改进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模式,优化劳动教育实施过程,提升高校育人质量。

结语

总之,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关系着国家命运、民族未来。只有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切实开展劳动教育,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