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崔晋文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在融入过程中针对一些代表性问题构建的基本实施依据,这些依据成为达成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基础并能保证其实施过程方向的正确性。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知识学习与行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和形象记忆与情感陶冶相结合的原则等三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呈现出理论更加系统化、分类更加专业化的态势。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同样是偏重概念和理性的一种理论体系,它最基本的属性是政治性,主要是为了向大众传播某个领导阶层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理论灌输是必要的,帮助受教育者把握理论体系的规律和政治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更会因为人们需求的变更而形成新的观点或理论。这种知识不仅应该包含系统化、课程化的内容,还应该包含了关注人的心灵性、生存性等内容,需要从体验上、实践上才能得以把握,它与个体的感受紧密联系,是“人的知识”,直指生气蓬勃的生命个体,不只是总结了以往实践活动的经验提炼出系统的理论,更在于在实践中如何践行这些理论,并根据实践的变更更新或修复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不仅能给予受教育者一个理论框架,还能在实践的情境中体验这个理论,在实践中丰富这个框架。从美育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知识学习依然有其必要性,因为离开了基本知识的审美活动很难自觉自发或达到高雅的水准,例如毕加索的画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但如果你知道了他画面背后的解构重组,甚至涉及四维空间的概念,一定会惊叹不已。不过,审美教育的知识不同于专业的艺术知识,它不是强调历史和逻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更不是生硬的记忆,而是与审美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理论上或记忆上掌握了,并不等于就获得了对应的审美知识,只有在情感上真正的体验到了,才是具备了这个审美。
一般来说,理性意指包含了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理性是逻辑指引下的思考,它可以更广义的定义为问题的解决和批判的思考,无论直觉、想象、试错法这类四项活动有着怎样出色的成果,是被排除在理性之外的。”理性教育于此一致,主要任务是使用理性的思维和逻辑传授知识,讲解概念、原则,主要强调智和知。长期以来理性主义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夫当关。例如在传播热爱祖国这个道德理念时,首先讲述的是“爱祖国”的概念,然后列出条规表明哪些行为是爱祖国,哪些行为是不热爱祖国,并且告知受教育者爱祖国的原因,以及不热爱祖国的后果。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强调理性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曾经在一个范围内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为受教育者培养了基本的理性思维以及对思想政治道德基本理论体系的把握,并且在我们谈到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问题时,同样缺少不了理性教育的存在。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理性教育已经很难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也很难达到预期的功效了。一个原因是,理性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知识,在理性教育中受教育者能获取的理性是有限的,而诸如道德这样的东西,是很难借由理性教育传授的。此外,理性教育强调的知识结构过于庞大,常常远离现实生活,对个性和情感的相对忽视也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人本来就是感性和理性的集合体,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本身就需要感性和理性两者结合才能获得真正完整的人格,因此这种完整的人格就必须需要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将审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来看,以“感性教育”为其特征的审美教育,就正好能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冯友兰曾借助美育的直观性和可感知性的特征提出过用“解”来比喻道德,这个“解”就是理解,而它的实现也正是依赖于感性教育。有些人用甜味做了精准的比喻,有的人知道甜的意义,但并未真的吃到甜的东西,那么他对甜的理解就并没有知觉与其对应,就可以说只是“空”的。不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教育最终关注的是人性、人格,即关注人的生存性和人的价值,强调个体之间的区别,认可个性的存在并尊重个性,在审美活动下唤回已经迟钝的感受力,唤回生命的热情和活力,而这些同样是实施感性教育的重要方面。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否定理性,丢失理性的因素只会让感性变得混沌而混乱,相反,美育的“感性”本身就是与理性相协调,并内在包含理性因素的。当我们听到《我爱你中国》的时候,能将爱祖国的理论知识融入一腔热血在胸中燃烧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只瘦弱的小狗,不因为和自己无关而走,开而是心里涌起怜爱之情的时候;当我们开车时看到老人蹒跚着过马路,不止因为不礼让行人违法,更是愿意发自内心地去谦让他们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此外,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同样存在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的统一,例如教师对学生不仅要规范和管理,还应该用理解和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对话,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心理上引导学生。情溶于理,规则和温情并存,对于受教育者也是非常重要的。
形象性是美育的特征之一,《易传》曾指出:“立象以尽意”。无论是哪种美的形式,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或具体的外在形象表现出来,因为只有拥有形象性才可能被人感知。形象记忆是记忆的一种形式,它与审美一样强调直观性,是一种以感知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机械记忆或逻辑记忆不同,是最有潜力的一种记忆模式。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过程缺乏对人的生长规律的把握,记忆方式机械化,对于其内容缺乏更深层的体会,不仅难以入心还容易转身就忘。但形象记忆则鲜活灵动,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并且只要选择的内容和方式恰当,就能很好地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并牢牢地扎根于受教育者心中。形象记忆可以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内容设置上,能增加图像、音乐等具有形象特征的比重,例如在ppt的设置上,多在适当的地方增加照片和配乐,而不是整篇只有文字性叙述。不仅如此,形象记忆还可以依托于实践,让整个生活环境或人文历史环境都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校园的古建筑、中国的历史文化古迹等都能成为教育的有利载体。情感性同样是美育的重要特征,美育的感性就是以情感性为核心内容的,这种情感性包含了人对于客体的一种肯定的情感意识,马克思将其称之为“艺术享受”,这种享受常常伴随着对精神的净化;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形象记忆和情感陶冶相结合的原则。形象记忆本身虽然能够极大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但如果形象中没有包含情感,如果受教育者对形象没有任何情感唤起,那么形象记忆是很难成立的,而情感的唤起也一定有着形象化的个体作为依托,可以说形象性和情感性本身就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运用形象性教育的过程,首先教育者应该具有情感性,将受教育者看做平等的主体,用尊重、理解、关心和爱对待受教育者,不仅如此,还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对教授内容充满自信和激情,只有投入真情实感才可能为形象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铺垫基础;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富含情感色彩,在内容设置上应该考虑受教育者的真实需要,以此获得情感的唤起,例如设置ppt时,应该选取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温度的形象,或是学生感兴趣的正面形象。而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同样应该把握形象记忆与情感陶冶相结合的原则,学生之所以会对校园的一草一木印象深刻,是因为对学校有着亲近的情感,同样,在参观诸如故宫等人文建筑时,能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这些直接的视觉上的震撼会唤起我们每个人隐藏在心中的爱国之情,而这种爱国之情反过来又能进一步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记忆。
相关链接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